“初心心愿”系列融媒体产品 如何击中最大“情感共鸣区”

2021-09-11 14:37唐露薇李娜张晔
中国记者 2021年8期
关键词:心愿受众精神

□ 唐露薇 李娜 张晔

(作者唐露薇系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编辑,李娜系人民网社交媒体部主任,张晔系人民日报社总编室编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为做好建党百年融媒体报道,人民日报于6月中下旬推出“初心心愿”系列融媒体产品,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主线,通过文字报道、视频短片、话题征集等形式,讲述伟大精神践行者的初心故事、记录他们的心愿寄语,让受众在多样化的融媒体产品中感受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赓续。

产品上线以来反响强烈,微博话题#初心心愿#热搜置顶,阅读量超过3.2亿,300多万网友转评赞互动,发布的内容中有8条登上热搜,整体曝光量超13亿。

数据亮眼的同时,“初心心愿”系列融媒体产品引起了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这般深沉的情感令人动容”“每一次都被他们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希望用实际行动延续他们的精神”“我知道他们伟大,却还是低估了他们的伟大”“永远不忘入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这也是我的答案”……众多感言形成了更大的“同频共振”,实现了从“信息传播”到“情感传播”的效果提升。

一组砥砺“初心”的报道,换来了受众的“真心”回应,离不开主创团队的“匠心”制作。建党百年报道如何击中最大“情感共鸣区”?“初心心愿”融媒体创作团队在策划源头、创作过程、机制探索等新闻生产环节,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尝试,使这组产品成为主流媒体庆祝建党百年报道中的亮丽一笔。

一、策划源头:先“通情”后“达理”,重大主题报道兼具深度与温度,不断提升红色故事传播势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选题宏大,立意高远。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如何在更高站位上理解伟大精神、诠释伟大精神、弘扬伟大精神?如何让伟大精神主题宣传报道内涵更深刻、传播更广泛、声音更响亮?

(一)以点带面,选择“红色精神”代表深入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做好建党百年新闻宣传报道,要对党史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要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和全局观,同时也要做出报道的故事性和贴近性。越是宏大的主题,越要选择合适的切口和表现形式,以点带面,让受众看得懂、听得进。在选题策划环节,“要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也要在田间地头找感觉”,制订具有说服力、实操性的方案,让报道能够“上连党心、下连民心”。

党史专家研究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有90多种,较为深入论述的也有20多种。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精神,犹如熠熠火焰,照亮跋山涉水的征程。主创团队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论及的精神中选择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作为党的精神谱系代表深入阐释,展现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光辉历程。

融媒体系列产品以“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主线,以“初心心愿”话题征集为表现形式,既有选题的厚度与深度,也有话题的互动性与亲切感。主创团队采写编发优质新闻作品,主动设置议题,同时为受众打开“表达的窗口”,让他们也能参与话题讨论,讲述个人故事、分享心得体会、不断补充丰富互动内容,从而让跨越历史长河而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深入人心,焕发出兼具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永恒魅力。

(二)以小见大,选取“典型人物”的践行故事具体阐释伟大精神

重大主题报道往往政治性较强,内容上必须做到扎实、严谨,形式上可以采用朴实接地气的表达。越是严肃话题,越忌板起面孔说教,要让受众有如沐春风之感。因此,主创团队选择用典型人物的践行故事具体阐释伟大精神,以人叙事,以事明理。

在人物选择上,团队选取了“前辈大咖+90后青年党员”进行组合报道。老一辈优秀共产党员代表有“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张桂梅,有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向轩,有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有“人民英雄”张伯礼,他们“初心坚如磐,精神永传承”,人物分量十足,事迹感人至深;青年一代党员代表有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有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有不惧艰辛卫国戍边的战士,有航天发射场工程师、一线考古队员、一线工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奋斗故事既有情感贴近性,又有精神感召力。实践证明,以老带新,以小见大,既聚焦了“初心”,又体现了“传承”,带来良好的传播效应。

(三)以情入理,瞄准“情感共鸣”的传播效应整体推进策采编发

重大主题报道如何讲好故事、直击人心?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颠覆性地改变了受众的阅读观看体验。便携式、碎片化的接收习惯,让受众更加“漫不经心”,短时间内无法产生兴趣,便会退出当前页面,这很考验新闻作品、尤其是严肃新闻作品与受众之间的“连接能力”。因此,主创团队在策划之初就达成理念共识,先“通情”而后“达理”,寻找受众最大的“情感共鸣区”,凝聚报道温度。

典型人物事迹丰富,什么样的内容更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团队注重沉淀英雄人物事迹中的情感浓度:张桂梅在寄语中写下“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感人至深;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的一句“同志们战友们,这么多年我想你们了”,催人泪下;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如今已95岁高龄的向轩老人说,“那个年代,我们都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令人动容……

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要承担“聚民心”的使命任务。新闻报道如何触达民心、凝聚民心?如何画出最大“同心圆”?首先要真诚,讲好红色故事,重在真诚表达。作为新闻报道组织者,我们对待受众的感情要真,要有同理心、共情力。只有做出的报道内容有吸引力、感染力,才会实现更大范围的影响力、传播力,从而汇聚起传承伟大精神、奋进时代征程的磅礴伟力。

二、创作过程:做“原创”出“精品”,主流媒体强化责任担当,依托优质内容凝聚奋进力量

“初心心愿”融媒体项目今年3月立项,6月推出,创作过程历时3个月,这在追求“短平快”的互联网新闻生产时代并不常见。团队始终坚持高标准新闻价值追求,积极践行“四力”,摄录团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采访拍摄第一手素材,制作上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用“苦功夫”磨出了“精细活”,使这组报道成为献礼建党百年的诚意之作。

(一)当“内容原创者”而不是“素材搬运工”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新闻作品的创作与生产门槛降低,有许多作品创意突出、制作一流,也有不错的传播数据,但其内容素材并不是深入采访一线获取的,而是靠同质化的公共素材混剪而成。“初心心愿”融媒体产品团队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将原创内容作为重要抓手,打造有分量的新闻产品。

十余位记者独家采访,深入挖掘典型人物事迹中鲜为人知的故事细节,如张桂梅的第一堂课、戚发轫的入党申请书,做出了内容增量,写就两个整版的纸媒报道《初心坚如磐 精神永传承》《奋斗青春路 党徽更闪耀》,版面同时配发评论文章《精神,是永远向上的火焰》。人物报道+言论的形式,既呈现了伟大精神践行者的生动故事,又画龙点睛提供了观点评语,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优秀共产党员感人事迹背后的精神内核。

团队派出专业摄影团队,携带4K超高清摄影器材,北至辽宁,南到海南,奔波几千公里,拍摄了大量独家素材,留下了珍贵影像。最终精心剪辑成主题宣传片《你,为什么入党》、创意M V《我们都是追梦人》和14集系列短视频《百秒党员说》。其中,《我们都是追梦人》由词曲作者授权并作艺术指导,邀请武汉市钢花小学合唱团、北京大学师生合唱团与人民日报社记者联袂献唱,歌曲经过全新改编,成为独创版本。

▲ 4月15日,采访拍摄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李珏/摄)

(二)做“内容收藏品”而不是“文化快消品”

互联网快、浅、轻的传播特点,催生了大量的文化快消品。“初心心愿”团队肯下苦功夫,取得大量独家素材,立志打造内容收藏品。

首先做到信息准确权威,经得起推敲检验,用传统媒体的把关核校流程统领全系列融媒产品。其次是制作精良,整版报道贯彻落实人民日报改版要求,设计风格端庄大气。主题宣传片《你,为什么入党》五易文案,对剪辑好的“成片”三次推翻重来,最终实现了最佳的音画对应,“一句衔一句,一声递一声”的节奏韵律,由表及里,深情深刻,震撼人心。14集《百秒党员说》中,每位党员一笔一画写下心愿寄语,镜头记录下他们的郑重和虔诚。短片结尾,每位党员面对镜头送上对党的生日祝福,有形式感,有统一性,令人印象深刻。短片中,97岁抗美援朝老战士孙景坤、95岁红军战士向轩的每一个镜头都十分珍贵,值得收藏。

(三)用“报道组合拳”而不是“文本一招鲜”

“初心心愿”系列融媒体产品涵盖通讯、评论、歌曲、视频、话题等多种形态,内容厚重扎实,形式丰富多元。尽管每个产品都依托伟大精神践行者的人物事迹创作而成,但产品间具有鲜明的区分度,并不是一套文本“一招鲜,吃遍天”,而是按照不同的创作逻辑、不同的设计架构,对每一件作品都全新创作,这是一套“报道组合拳”,是真正的“一鱼多吃”。

系列产品层次清晰,各有侧重。文字稿件注重讲好人物故事,通过事迹本身彰显精神内涵,关于伟大精神的阐释由配发言论实现,这样的叙事方法适合报纸读者,在“慢阅读”中产生更多思考、感悟;主题宣传片侧重凸显人物心声,将党员代表个人的初心、对党饱含深情的祝福提炼出来,用影像语言直观呈现,击中最大“情感共鸣区”。

“因为热爱,所以不懈怠”,融媒体团队在3个多月的策划创作过程中,始终坚守新闻原则,坚持自我高标准严要求,针对不同平台,面向不同受众,打造适配度最高的新闻产品,实现了传播范围最大化、传播效果最佳化。

三、机制探索:以“融合”促“创新”,立足全局整合资源,实现人员、创作到渠道的全方位融合

近年来,我国媒体技术发展迅猛,传播格局日新月异,主流媒体在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上起到了领军作用。如何写好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初心心愿”团队在策采编发系列融媒体产品过程中做出了有益探索,在媒体融合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组充分体现媒体深度融合成果的作品——报纸编辑、网站编辑、融媒体工作室共同协作完成,实现了策划源头、创作过程、推广渠道全流程融合。”

(一)人员融合。

“初心心愿”系列融媒体产品的主创团队由三家单位工作人员组成:传统纸媒编辑,擅长策采编发文字稿件、制作报纸版面;新媒体平台编辑,擅长摄制视频和制作各类新媒体产品,同时运营人民网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账号;融媒体工作室成员,既有传统媒体经历、又有新媒体创作经验,出品过多个“爆款”产品。团队阵容强大,成员各有所长,大家精诚合作、协同发力、相互赋能,共同完成这一系列作品。

(二)创作融合。

在历时3个月的产品制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全流程合作,实时沟通、加强联动。在策划阶段,召开多次“头脑风暴会”,兼顾版面要求和拍摄需求,研究精神谱系、寻找代表人物;在采访阶段,根据文字和视频采访的不同特点,设计多版本采访提纲,采访摄制过程一次采集、各取所需;在制作阶段,发挥不同成员在文字、画面、音乐等传播要素上的个人优势,集思广益,各扬所长……实践证明,正是处理好了分工与协同的关系,才保证了报道的深度融合、亮眼效应。

(三)渠道融合。

内容为王,渠道是翼。如果说纸媒的优势是“促深”,新媒体的优势就是“促鲜”。将合适的内容用合适的形式、在合适的渠道上予以呈现,常常会达到几何乘数般递增的传播效果。“初心心愿”系列融媒体产品把握不同推广渠道的传播规律,着眼于不同受众群体的观看习惯,落地力度强、话题讨论度高,实现了全媒体刊发——报纸整版报道,网站首页推送,微信公号、微博、抖音等社交账号置顶推荐……多渠道互相配合,形成波浪效应。

人民日报“初心心愿”系列报道同时具备策划温度、产品精度和覆盖广度,版面精雕细刻、视频精益求精、话题精心设置,既是一次报网融合向纵深推进的实践之作,也是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寻找最大“情感共鸣区”的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心愿受众精神
心愿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我们的心愿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拿出精神
2017年的心愿清单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