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钰 蒋世龙
《故事里的中国》是继《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之后,由央视综合频道联手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共同推出的一档全新品类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该节目通过影视、戏剧、综艺三重艺术形式,着力讲好新时代动人心弦的中国故事,现今第二季已经开播。
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完整地提出了著名的线性传播模式即“5W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将传播过程分解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及传播效果五个环节。该传播模式为人们研究传播结构和过程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研究视角,本文也将基于5W传播模式分析《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的传播策略。
传播主体即“谁”,是传播过程凭借一定的手段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行为主体,在传播过程中完成信息的采集、处理及传输工作,传播主体可以是个人、团体或者专业媒体组织。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控制着传播内容,但是同时传播主体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由中央宣传部领导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是我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和思想文化阵地,在受众中有极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作为国内媒体的领头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多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彰显时代精神、唱响主旋律的文化节目,深受国民喜爱。同时,节目的热播也离不开精心策划和制作。
该档节目主持人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撒贝宁担任,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他,曾主持过六届春节联欢晚会和许多央视综艺节目,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主持经验。近些年来,“小撒”活跃于各大综艺节目,其形象深入人心,其独特的主持风格也非常吸引受众,增加了节目的可观赏性,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对节目的推广产生了积极作用。每期节目会邀请访谈嘉宾和表演嘉宾,其中访谈嘉宾主要为故事的亲历者或见证者、经典影视作品的制作者或者演员,表演嘉宾多为演艺功底深厚的演员。
传播内容即“说什么”,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具体的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式,是传播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具体的传播内容,可以概括为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传递给受众的信息。具体的传播内容是指在传播活动过程中,所有通过传播媒体传播给被传播者的信息,它不是简单的信息,而是由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信息组成,包括文化、价值观、情感等。
《故事里的中国》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探索,采用“戏剧+影视+综艺”的新节目形式。戏剧表演与电视技巧交融,将嘉宾访谈与演员表演相结合,辅以丰富的艺术手法和先进的拍摄手段,构建完整的叙事空间。第一季的中国故事可以说是再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文学经典。但除了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外,《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在故事中重点讲述了彰显时代精神的英雄模范。
在《故事里的中国》中,主持人首先邀请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进行访谈对话。通过嘉宾的叙述,还原了故事鲜为人知的细节,拉近了观众和故事的距离。“1+N”沉浸式多舞台设计,共设计三个舞台区,打破以往舞台上的空间限制,也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创新体验。节目第六期《父母爱情》再现了老一辈守岛夫妻平凡而又伟大的爱情,节目邀请到《父母爱情》原型刘兆贵和马国文的女儿刘军以及原长山要塞区参谋长、副司令刘佐将军的长子刘敬和次子刘军讲述了他们记忆中“守岛父母”温暖的爱情故事。在戏剧表演阶段,用倒叙的表演手法,以江德福和孩子们的视角再现了安杰与江德福的爱情。在有限的舞台上再现了舞池相识、姑嫂相争、长岛相守等多个场景,演绎了半个世纪的父母爱情。
传播信息的“媒介”即被称为传播渠道,是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传播媒介具体包括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也得以丰富。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播媒介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
在融媒体时代,任何电视节目都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呈现方式和单一的传播媒体,凭借新技术、新手段,力争多渠道传播才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故事里的中国》顺势而上,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结合,借助各种媒介平台实现井喷式传播。
观众除了利用传统电视媒体收看节目外,还可以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通过腾讯视频、央视网等观看。除此之外,《故事里的中国》节目组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均开设有官方账号。其中,节目组利用微信公众号对每期节目的内容以及创作过程中的精彩细节进行解读和分享;利用抖音分享每期节目的精彩片段,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碎片化观看习惯。这种多渠道传播策略可以让《故事里的中国》在短时间内快速曝光,获得受众的广泛关注,提高节目传播效果,同时也能放大《故事里的中国》所要诉求的感情,引发受众共鸣,提高节目播放量。
传播对象即“对谁”,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也被称为“受众”。受众是大众传播时代观众、网民、读者和听众等的统称,是信息传播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它具体可包括报纸和书籍的阅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等。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具有重大的作用,是传播过程开展的前提和社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先前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的选择。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电视文化节目长期被人们贴着“曲高和寡”的标签,一度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受众需求的满足也难以持续推进。《故事里的中国》的受众群体不局限于某一具体层级,因而具有很强的普适性。节目利用多种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满足了不同年龄层级的观看要求。同时,节目邀请到的戏剧演员从王源、胡先煦、关晓彤等青年演员到王学圻等一辈“老戏骨”,让不同年龄层级的受众的不同观赏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这些演员本身所加持的流量,也会吸引受众。
《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围绕着时代英雄,讲述着动人心弦的中国故事,第二节重点关注的主题是“脱贫”和“战役”,广大观众就是这些中国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甚至是创作者。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2020新年的脚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家与社会同呼吸,共患难。“战‘疫’”是2020年躲不过的话题,《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第四期《钟南山》和第七期《战“疫”中的青春》向疫情中的“白衣战士”致敬。在这样的故事中,大家足以感受到人物的呼吸和社会的心跳,因此第二季的节目天然具备更强的亲近感和共鸣感。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对象接收到传播信息后,其认知或情感等方面的反应。传播效果不仅包括传播主体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效果,还包括传播对象接收信息以及对信息反馈的效果。因此,传播效果可以概括为传播信息和接受反馈效果的总和,是评价传播活动的重要手段。
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媒体为追求商业化利益,导致综艺节目同质化、低俗化。《故事里的中国》坚持以时代为导向,精选彰显时代精神的时代人物与时代故事,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在经典的中国故事里铸人、铸梦、铸魂,让观众在重温历史的进程中看出新意,实现娱乐至上的价值回归。自《故事里的中国》播出以来,微博主话题阅读量破32.7亿次,微信公众号阅读量破10万的文章超过30篇。毋庸置疑,《故事里的中国》在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故事里的中国》因时而兴,乘势而变,与时代同步伐。在传播主体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响应时代号召,勇担时代责任,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文化节目,讲好中国故事;在传播内容上,“戏剧+影视+综艺”的节目形式及“1+N”的舞台设计,演绎时代故事,为时代画像;在传播渠道上,顺应融媒体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行;在传播对象上,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求,唤起人们对时代英雄以及时代精神的正确认知。因此,《故事里的中国》可称得上现象级综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