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学院 艺术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民间舞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风格特色,因而高校舞蹈教师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时,应当基于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来挖掘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突出民间舞蹈的技巧性和艺术性,以促进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的特色化开展,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和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下文,笔者就高校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意义以及开展实践进行了全面探究。
民间舞蹈是我国千百年来珍贵的文化遗存,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承载了百姓的情感追求,反映出了地区人文精神和内涵,因此,民间舞蹈不仅艺术价值突出,文化内涵也非常深厚,尤其是民间舞蹈鲜明的风格性特征,展现了我国舞蹈文化的瑰丽多姿。因而,在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当合理突出民间舞蹈文化的风格性,根据各个区域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进行具体教学策略的实施。比如,山东地区的高校开展民间舞蹈教学时,需挖掘本地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以突出齐鲁大地民间舞蹈文化的特有风格。由于民间舞蹈存在风格差异性,因此山东地区不同高校开展民间舞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其民间舞蹈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山东高校在组织民间舞蹈教学活动时,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对民间舞蹈鲜明的“风格性”进行探索,在学习和练习民间舞蹈技巧的基础上,对民间舞蹈的动作风格、文化特色、韵律特点等进行认知和掌握,以提高学生民间舞蹈技能表演的能力。
笔者在自身的民间舞蹈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能够在民间舞蹈教学课堂上快速掌握民间舞蹈的动作要领,可以连贯地完成民间舞蹈的动作,但未能真正领会民间舞蹈蕴含的文化底蕴与精气神,使得舞蹈动作完成得非常标准,但抓不住民间舞蹈的内在韵律,无法全面展现出民间舞蹈独特的味道,影响了高校民间舞蹈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我们知道,民间舞蹈在民间沃土产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只有通过将肢体的“形”与思想的“意”进行融合,才能透过舞蹈表象展示舞蹈的风格和精神,彰显出特有的民族风味和浓郁的民族风采。因此,高校舞蹈教师在展开民间舞蹈教学时,要将民间舞蹈的“风格性”灌输进学生的头脑中,构建系统的“风格性”舞蹈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每一种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了然于心,以培养和塑造出优秀的民间舞蹈传承人才。这样不仅能保证学生全面地掌握民间舞蹈的表演技巧,而且能对民间舞蹈的“风格性”进行有效把握,展现出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彰显民间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笔者以山东齐河地区民间舞蹈“绣球灯舞”为教学内容,对高校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该民间舞蹈在山东大地有三百多年的传承历史,已经成为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绣球灯舞”具有一定自发性,即人民群众自发组织开展该民间舞蹈活动。由于该活动主要由民间自发组织,因此也成了当地的一项民俗。“绣球灯舞”经过数代群众的润色和传承,已经形成独特的舞蹈艺术风格。在山东齐河地区,“绣球灯舞”也是一种特色文化,彰显了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绣球灯舞”属于一种民间仪式性的舞蹈表演,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因为其主要目的是敬拜神灵与祈福避灾,所以是一种地方仪式性舞蹈。由于“绣球灯舞”舞起来气势雄厚、彰显青春活力,在灯舞过程中存在一些技巧性强、难度较大的动作,因此均由青年男性完成,舞蹈的风格性也特别突出。
高校在开展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的过程中,为保障学生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律,保证民间舞蹈教学开展的效果与质量,必须对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进行全面的剖析,为构建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模式奠定基础。展开风格性教学之前,关键是要对“绣球灯舞”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第一,这种舞蹈是为了祈天祭祖,群众通过“绣球灯舞”的方式,实现自身的精神追求;第二,这种舞蹈是为了求吉纳福,表达群众的内心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第三,这种舞蹈是为了推崇美德,自古儒家文化的思想渗透,使群众注重美德的推崇,力求营造和谐社会。所以,当师生对“绣球灯舞”的文化底蕴进行深刻理解之后,就明白了这种舞蹈的重点是仪式性,舞蹈风格要与文化根基联合起来,进一步明晰“绣球灯舞”的风格特征。当师生对“绣球灯舞”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和风格特征产生了全面的了解之后,就可以实施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加强学生对“绣球灯舞”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把控,体验民间舞蹈深厚的乡野气息和文化风情。
首先,教师为学生进行“绣球灯舞”经典舞蹈动作的示范和讲解,以突出这种舞蹈显著的风格特征。“绣球灯舞”对表演者的腿功、手功、腰功的要求都非常高。为了完美地完成每一个舞蹈动作,需要表演者快速扭转身体,将手中的绣球抛起,且全身跟随绣球进行快速的移动和跳跃,完成单双剪子股、四门斗、串花等经典的舞蹈程式。在绣球位置变化的过程中,表演者需要对腿部的动作进行串联完成,要保持舞蹈动作的节奏感,以展示出“绣球灯舞”舞蹈的造型、套路、队形,展示出鲜明的风格特色。由于“绣球灯舞”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为保障学生的舞蹈练习安全,教师必须对技巧性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并进行亲自演示指导,以确保学生掌握民间舞蹈的肢体技巧与动作要领。
其次,教师可以邀请民间艺人参与到教学中,现场演奏将军令、备马令等牌子曲为舞蹈教学伴奏。豪放优美的音乐与刚柔相济的舞蹈相融,为学生的舞蹈训练营造良好氛围,使得学生可以在实际舞蹈训练中,逐渐感知“绣球灯舞”的风格特征。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大鼓、扁鼓、大锣、小锣等乐器进行音乐伴奏。由于“绣球灯舞”的舞蹈技术动作较多,且舞蹈过程中存在快慢缓急的节奏变化,为辅助学生完成舞蹈训练,民间艺人和舞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动作技巧与节奏变化进行融合,突出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味。响亮灵动的伴奏与威武雄壮的灯舞动作,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民间舞蹈教学氛围,为建构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课堂助力。当师生共同完成一堂高规格的“绣球灯舞”教学课程之后,学生的情感、思想都进入到舞蹈意境之中,产生了深刻的审美体验。此时,教师基于学生的舞蹈学习状态以及现场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绣球灯舞”的艺术风格进行思考。为提高民间舞蹈的教学质量,教师与学生可展开互动交流,通过趣味性问题引申出民间舞蹈的风格性特征。舞蹈动作训练与师生的互动,可加深学生对民间舞蹈风格性的认知,彰显“绣球灯舞”的艺术特色,并为其传承注入新生力量,推动山东齐河地区“绣球灯舞”民俗舞蹈的创新发展。
最后,则是深化学生对“绣球灯舞”舞蹈风格性教学的认知。由于学生学习该民间舞蹈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注重于掌握舞蹈风格技巧,而民间舞蹈的真正传承需要靠民间艺人,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民间舞蹈技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且学生对舞蹈的风格特征理解得不够透彻。教师应该组织学生深入民间,在风俗活动中感受“绣球灯舞”的风格魅力,并与民间艺人进行主动沟通与交流,加深对民间舞蹈风格性特征的把握,加强对民间舞蹈的传承意识。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出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优势,教师应当布置具体的“绣球灯舞”舞蹈风格性教学方案,组成舞蹈调研队伍,深入山东齐河地区,探寻“绣球灯舞”民间舞蹈的发展历史、文化特色与风格特征,以弥补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提升学生对民间舞蹈风格性的把握,培养高素质、专业性的民间舞蹈传承人才。
总而言之,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开展,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民间舞蹈的艺术精髓,能够从专业度和思想性上提高对民间舞蹈风格特征的认知。所以,在山东高校开展民间舞蹈教学时,为突出民间舞蹈的风格性特征,需要深入剖析民间舞蹈的动作技巧和艺术特色,制定系统的风格性教学方案,邀请民间艺人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为学生打造生动的民间舞蹈课堂,培养更多高端的民间舞蹈传承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