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超平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 408100)
葫芦丝的美主要来自滑音技巧的艺术性与对乐感的处理。在高师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初学某种乐器,如何提升器乐演奏的艺术性、专业性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器乐演奏技巧是乐曲的艺术性和专业性的重要表达手段和标志。因此,深刻了解并加强重要技巧的训练对高师器乐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滑音技巧是葫芦丝演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用在小三度及以上的音程。民族音乐五声调式是以小调为基础的,所以小三度的滑音尤为重要。在葫芦丝演奏中,滑音技巧能够很好地突出乐音的优美、细腻、连贯。为了突出葫芦丝的整体乐句连贯的特点,光有滑音技巧是不够的。从狭义上讲,滑音就是箭头所代表的上下滑记号;从广义上讲,乐谱中的连音记号、慢板装饰全部都要突出优美连贯的特点,所以又称为小滑音。以连音记号为例,《侗乡之夜》乐曲中的慢板乐句都加上了连音记号,无不充满着柔和、连贯的美。笔者认为滑音的动作应该大、明显,而小滑音的动作应该小、细、连。总而言之,滑音技巧是葫芦丝演奏中非常重要的技巧。那么怎样才能把滑音演奏好呢?这需要美的想象与演奏动作的完美结合。
美的想象来自“联觉”。联觉是经由一种感觉器官的刺激,激发起其他感觉器官的心理活动。我们欣赏一幅画,品尝一道菜或者聆听一首音乐时,都会自然地产生联觉活动,视觉与听觉相互影响与转化,丰富和提升了审美体验。举例来说,作曲家维瓦尔第的交响作品《四季》第一乐章中,木管声部明亮,透彻的音色以及乐音的上下运动,容易让人联想到清晨的鸟语与拂面的春风。这种联想就是从听觉出发产生的联觉活动。
我们也可以利用联觉的机制,由视觉来影响心理,再来改变我们的滑音演奏技巧。单纯意义上的滑音只是听觉的要求,其重点是手指一点一点地盖住或打开音孔,使得音符逐渐地过渡到另一个音符,这没有艺术的想象和动作的配合也可以演奏出来,所以初学者和一般水平的演奏者的手部往往比较生硬且不美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联觉的心理活动改善葫芦丝演奏中滑音的运用。当我们看到杨丽萍所跳的孔雀舞时,无不为其婀娜多姿的柔美所折服,尤其是其细腻的手部技巧更让观赏者叹服。我们可以通过对孔雀舞手指的联觉想象来提升葫芦丝中滑音的优美感。其上滑音的演奏要领是:手指在自然状态下逐渐伸直而翘起,用手腕下压的力来带动手指,指中部位自然地以葫芦丝为支点,继续下压而类似一个跷跷板,指尖宛如逐渐盛开的小花。下滑音正好与上滑音动作相反,先是手指伸直向下靠到葫芦丝上,手腕上提,手指下压,整体动作犹如戏曲中的兰花指。不管是上滑音还是下滑音,指尖都要慢慢地打开和关闭音孔。整个动作要自然、柔美、一气呵成,重点是心理与手指的统一,这样才能演奏好滑音。滑音技巧是一个非常美的动作技巧,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美的理解,产生对手指技巧的艺术性追求,是葫芦丝教学中美育的最好体现。
乐感,简单地说就是演奏者对音乐要素的感知,是影响演奏者表演效果的直接因素,有些类似于朗诵时的语感。乐感不好的演奏者虽然不至于五音不全,但缺乏对音高变化的敏锐处理,其演奏肯定是僵硬而死板的。而乐感好的演奏者演奏起来则会流畅、准确、优美很多。因此,要想更好呈现葫芦丝的美,就需要努力培养演奏者的乐感。乐感是后天形成的,有哪些训练可以增强乐感呢?
首先是听觉记忆的训练。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听多了要演奏的歌曲,自然会对其旋律的流动和节奏的处理形成记忆。所以经常听葫芦丝演奏家演奏的高水平作品,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演奏家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并逐渐形成自身处理乐曲的风格和能力。音乐学习的初级阶段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只有好作品听得多了,才能逐渐熟悉其中的演奏技巧。有些经典的曲子如《春到草原》《侗乡之夜》还要反复细听,认真摸索演奏家处理细节的方式和独特的演奏技巧,并记录下来,这有助于学习者理解乐曲并活学活用。这里举几个例子,如忘记乡音的人回老家住一段时间,或多或少会带点家乡的口音,这就是因为在老家的语言环境里听多了,说多了。再如音乐学院的作曲家在写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风格的作品时,经常会把自己关在屋里反复听该风格的曲子,连续几天几夜,当形成了潜在的风格记忆后再动笔,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就具有了想要模仿的风格。这是作曲家通用的办法。所以说,学好葫芦丝的一个好方法就是模仿,听多了自然吹得像,记忆的训练会逐渐提高演奏的乐感。
其次是关注对声音强弱的处理。葫芦丝的发声有自己的物理特性,其簧片的发声受到振幅的影响,吹高音时振幅大,我们就要轻吹;低音时振幅小,我们就要重吹。运用这个特点可以间接地使我们的演奏变得强弱有所流动,其中要注意抒情的乐句开头基本都是弱起渐强,中间则是低音强、高音弱。掌握这个规律再加上灵活的处理,自然能提高旋律的流动性,从而在演奏时形成乐句与乐句之间强弱线条的美感。
再次,歌唱训练也是训练乐感的好方法。这里的歌唱训练不是指唱谱,而是指在形成听觉记忆后把乐曲带着感觉唱出来。歌唱加深了学习者对乐曲风格的印象,正如我们背诵英文单词的时候,老师总是要求我们大声地念出来,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一样。孔子说:“乐由心生。”中国古典音乐的传习长期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是有道理的。笔者的老师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乐教授胡志厚曾经说过,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最好的方式就是唱。他最过瘾的学习方式就是听杨元亨老师唱乐谱,这对他的进步影响很大。因为只有内心理解了乐曲的处理才能唱得出来,只有唱出来才能强化对乐曲理解,加强对自我的肯定。所以说,歌唱曲谱也是学习作品处理的良好方法,是葫芦丝学习者领会和展现艺术美的重要方式。
滑音是葫芦丝最重要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演奏滑音让演奏者的肢体、手腕、手指无不充满着律动,从而诠释了民族乐器中柔美的艺术性,并给欣赏者带来良好的观感体验。而乐曲中的乐感主要关注音乐强弱的流动。我们知道,乐器的演奏技巧分为技术性的和处理强弱的两种,所以完美演奏滑音除了需要熟练运用技术性技巧外,还需要在良好乐感的引导下处理好乐曲的强弱关系。滑音和乐感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良好的乐感表达有利于滑音的完美呈现。当演奏葫芦丝上滑音时,音高由低到高变化。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一个由强到弱的过程。而演奏下滑音时,应该遵循由弱到强的力度变化。首先,这样的力度变化是符合葫芦丝簧片物理特性的。葫芦丝在演奏低音时,簧片振幅较大,音频较低,所以低音要多用气息,否则低音就吹不响。而演奏高音时,簧片振幅较小,音频高,演奏时要轻吹。大多簧片乐器高音吹不响的原因就是没有遵循簧片的物理特性,高音强吹,使得簧片的形状发生改变。其次,葫芦丝滑音也可以通过联觉来理解。我们可以把演奏上滑音的过程,理解为一个物体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的过程。比如,被抛掷物体由低到高运动,其速度初始时是最大的,随着高度变大而逐渐减小。在这种联觉体验中,物体由低到高的运动表示的是音高,而速度代表的是强弱。相反,由高音到低音变化则可以联想为物体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掉落,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速度逐渐加快。
对滑音的艺术动作的不同理解造就了不同的演奏风格。以钢琴演奏家郎朗和李云迪为例,两人同为国际钢琴比赛顶级奖项获得者,但两者对演奏旋律的不同理解造就了他们肢体语言的不同表达。朗朗的演奏颇为外向,动作较“大”,较奔放,给听众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李云迪颇为内向,相比之下动作较“小”,较文雅。在葫芦丝演奏中,对滑音强弱的不同处理也会造成演奏者对滑音动作的不同理解,这与演奏者性格也有一定关系。笔者认为,在情绪较强的段落如乐曲快板中,滑音的动作可以尽量放开。而在抒情的慢板部分,滑音的动作可以更突出“柔”的一面,从而更加细腻地表达委婉、优美的情绪。
总而言之,上下滑音的力度变化既要符合物理特性,又要符合联觉和审美艺术性理解的过程。只有良好的乐感和强弱处理,才能反映出演奏者高超的艺术水准。只有高水平的演奏技巧,才能打动人心,更好地反映演奏者的内心情绪,从而更好地诠释作品的深层意义。本文列举了影响高师葫芦丝技巧教学与审美的几个重要因素,只有将滑音技巧和乐感处理完美结合起来,才能完美地演奏葫芦丝乐曲。演奏者只有用内心感知美,理解美,才能在演奏中捕捉美,表达美,听众才能接受美,领会美。这一系列美的结合,才是高师选修教育所倡导的影响和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