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佳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这一论述明确了我国教育的办学方向,更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保持政治定力和理论清醒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和教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现实之需。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理直气壮”,能够“理直气壮”,也必须“理直气壮”。
理直气壮开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首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要求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国内外社会思潮的日益复杂要求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可能会降低我国人民对自身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度,削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动摇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我们必须坚定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对国际社会施加给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文化入侵等“软刀子”做出“硬回应”,将意识形态建设作为我国各项建设的重中之重,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筑牢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大根基。其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更为必要。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这样的特点既使我们能够利用大学生的可塑性对其进行科学引导,但也容易使其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思潮主导与多元并存,社会成员坚守与迷失同在,这样的现实让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守护者和建设者。最后,大学生是社会的新生力量,着眼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才能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这就需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教化和培育,使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中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和理论清醒。向大学生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诉求,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不仅要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要理直气壮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中树立正确价值观。
首先,理直气壮开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那么,如何立德树人?“立德”就是要培育具有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德育与智育并重,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并举;“树人”则要求树立人本的教育理念,在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诉诸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新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要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得“理直气壮”。其次,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的需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建设教育强国,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重要途径,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肥沃土壤。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建设者,需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要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感染、熏陶,能够做到“立德”;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相结合,制定适合大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能够做到“树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而且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素质、政治素养,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其因事而新、因时而进、与时偕行的特点不仅能让大学生获得思想上的武装与提升,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敏感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那么什么样子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算是“合格”与“可靠”?只有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面对各种诱惑能够保持政治定力的人才能算是“可靠”;只有思想道德水平过关、科学文化知识过硬才能算是“合格”。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理直气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人才资源。
首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青年一代具有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奋斗。我们要培养的绝不是思想西化、价值观松动的青年一代,而是具有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怀着崇高理想信念的青年一代。要夯实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就要依赖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作用,尤其是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既注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也注重大学生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思维能力的培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学生有了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我国未来的各项事业建设才更有章可循。其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青年一代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在于思想,方向在于政治,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时代新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理想的崇高与否、信念坚定与否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提高除了依赖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给予其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思想道德知识入耳、入脑、入心、入行,这就依赖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尤其是需要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人才的养分,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的主要载体。最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青年一代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当代的大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近代以来我国的历史,主动关心国家时事政治,把握当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归属感、使命感、自豪感,才能更加明确自身的使命和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长才学、贡献力量。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让大学生了解我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能够让当代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而《形势与政策》则可以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世界形势与国家时事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做到“理直气壮”,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感召力、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影响力,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直气壮”的内生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感召力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等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感召力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当代中国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重要渠道。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充分发挥真理的感召力,能够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到“理直气壮”。马克思主义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得到了人民大众的广泛认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扬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的立场是科学的,也是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只有让大学生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立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接班人,这样的真理感召力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直气壮”。其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感召力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上。我们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是因为其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坚实的现实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此外,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每一个基本观点都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不断发展的,具有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来武装大学生头脑、指导大学生实践,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感召力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影响力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直气壮”。其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感召力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在新时代更加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让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重要责任,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直气壮”。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实保障,中国共产党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也是未来的走向。其一,从历史角度讲,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思想政治工作历来为中国共产党所重视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百年的历史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而思想政治工作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力的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障,失去党的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领导的坚实支撑,离开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就会失去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坚强的政治领导力是思想政治工作坚实的脊梁,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都能“理直气壮”。其二,从现实角度讲,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多次作出重要部署。譬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可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三,从未来走向讲,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是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展的坚实保障。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进发,要求我国教育事业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景和走向。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注重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因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对人才资源的现实需求更要求我们理直气壮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持续发挥使其现实影响力日益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影响力,就要继续发挥其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上的每一分钟,在节奏上做到有快有慢、有紧有松,在内容上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贴近学生生活,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进入学生头脑,更进入学生心灵。其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使其现实影响力不断增强。由于时代不断发展,学科的发展需求和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也在不断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发挥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影响力,就要在教育内容上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既尊重传统,也立足当下;在教育理念上以学生为本,把握好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以及两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在教育技巧上突出衔接性,并着眼于一体化建设,避免陷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断层”;在教育力量上注重多主体发力、全课程育人,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等。其三,教师队伍建设的显著成效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影响力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影响力的发挥除了改革创新,继续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之外,教师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人格魅力也是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其现实影响力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关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和能力、建设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举措有很多。例如,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2020年教育部第1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与把控者,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载体继续发挥和提升其影响力,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理直气壮”。
要理直气壮开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从其理论说服力、话语感染力和思想传播力入手,使其做到“有底气”“有生气”“有锐气”。
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说服力,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内容。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说服力,夯实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底气”的重要来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发自内心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正确、完整、巧妙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只有教师的理论功底深厚,讲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有底气”;只有教师发自内心地认同与信仰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会更“理直气壮”。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必修课,也是向大学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说服力,除了要夯实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还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不仅需要教师掌握科学真理,也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既要“能说服”,更要“会说服”,做到“照本不宣科”,将教材知识因时制宜、因事制宜、随时而新地进行转化和传授。教师在讲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既要“照本”,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尊重教材,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不宣科”,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和成长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说服力。既要重视理论灌输,也要注重对大学生的启发;既要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功能,也要注重发挥其隐性教育的涵养功能,将显性的说服与隐性的涵养结合起来,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做到“有底气”。
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感染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掌握专业的学术话语。教师掌握良好的话语技巧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有生气,让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认同感。教师掌握准确的学术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生气”的前提。准确专业的学术话语是提升话语感染力的根本,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注重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的提高,也要掌握良好的话语技巧。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运用“接地气”的生活话语。在正确运用学术话语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掌握生活话语,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地气”。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当代大学生的话语特色讲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诙谐幽默、富有时代感的生活话语使大学生更易接受。大学生的认同和喜爱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良好的学生基础,必然能够使其“理直气壮”。同时,生活话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通俗性的阐述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用生活话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机融合,能将马克思主义深刻的理论更生动地表述出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理直气壮”。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运用创新的网络话语。“95后”“0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成长的一代,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时时有网、事事有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当代大学生网络化的生活特点也要求教师在授课时适度运用网络话语,满足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话语特色的期盼。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捕捉课程相关的网络动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网络时代中的生命力,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有生气”,进而使其更加“理直气壮”。
当今社会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大学生必须坚守立场,严守思想防线,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锐利的理论武器,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社会思潮展开斗争。这就要求我们扩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传播力,让大学生掌握锐利的思想武器,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到“有锐气”。第一,应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者,本身应该具备并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自信”,即教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认同感与使命感。教师坚定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信,不断加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理解,才能为扩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播力提供基本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感通过辐射作用对其他教师产生积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同感通过带动作用感染大学生,构建出一种人际传播机制,以此不断扩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传播力,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理直气壮”。第二,应继续扩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要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就要继续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才能更好提升其传播力和影响力。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引导和塑造作用,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远规划和设计,注重满足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盼和需求,将道理和情理相结合,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激发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悦纳感与获得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第三,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播载体。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传播力,不仅需要创新其传播载体,注重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线上课程,还需要借助“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青年大学习”网络互动课程等线上教育教学方式,增进思想政治理论灌输形式的多样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传播载体的开发是扩大其思想传播力的有效途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播载体,还应该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要诉诸显性手段,也要注重发挥隐性力量。譬如,可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入手,塑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与课堂氛围,以良好教育环境的塑造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播力、辐射力与影响力,进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理直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