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霞
(成都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一个人努力克服困难达到某种目的和效果并最终实现目标的信念叫做意志力。在声乐教学和歌唱中,有必要运用意志力。众所周知,在正式演唱之前,需要进行声乐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克服外界的诱惑,专注于练习。意志力是心理素质的一部分,以人类心理活动为指导,最终受到心理活动的影响。意志体现的是内部心理素质的转变,它调节和规范演唱者的行为。从外在因素的角度来看,意志与唱歌无关,但两者之间实则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所谓的感觉是一种心理层面的东西,演唱者在歌唱过程中需要有一种感觉。在声乐训练中,除了需要教师指导必要的专业知识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演唱者要找到歌唱的感觉。在通常的练习中,无论演唱的歌曲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是缓和的还是激进的,演唱者都必须找到感觉并理解歌曲的整体含义,所以要正确地将自身感觉与整首歌的情绪融合在一起,这样唱歌时就不会有混乱感。演唱者的感觉非常重要,可以影响歌唱是否成功以及效果是否最佳。因此,在通常的练习中,演唱者必须清楚地把握自己的感觉。
情绪包含身体的评估和经验,是一种基于个体行为的心理反应,包括喜悦、愤怒、悲伤和幸福等心理感受。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特殊之处,面临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比如同样的一杯水,有些人觉得还很多,就会感到开心满足,有些人觉得只剩一点了,就会感到悲伤恼火,他们的情绪和心态是不同的,个人感受也是不同的。演唱者的情绪会对演唱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位演唱者每天都处于不开心的状态,那么他的演唱效果就不会好,坏的情绪会影响演唱者的发挥,同样,好的情绪也会提升演唱效果。
心理学视野中的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外向者更喜欢发现世界、了解世界,以及接触未知的世界。他们的个性会影响歌唱的效果,他们通常能够更好地感知世界,这对歌唱非常有利。而内向的人不会那么愿意打开心扉去接触世界,这对歌唱也是有弊的。艺术是无国界的,演唱者必须与外界艺术接触、融合。有思想的人在演唱时也更加会让思想与歌曲融合,因此演唱者的个性在演唱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动机是人们开展活动的内在动力。人的活动都是由某些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便激起了演唱者的学习欲望。学习欲望是鼓励演唱者开展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如果喜欢唱歌,那演唱者就会有很强的唱歌意愿。演唱者是被迫唱歌的还是主动唱歌的,唱的是他们喜欢的歌曲还是不喜欢的歌曲,这些都将影响演唱者的歌唱乐趣和歌唱情感,也会因此影响演唱的质量。
个体成功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因素便是能力。能力也是一种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总是与某些活动的完成有关。例如,作曲家的音乐感受能力、演唱者的歌曲演唱能力、画家的视觉记忆能力等都是成功完成他们参与的相关活动所需的最基本的能力。缺乏这些能力会影响这些活动的效率,这些能力有助于完成某些活动。
歌唱的能力是演唱者精神能量的总和,并且使其能够胜任音乐活动。精神能量是个人完成音乐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它反映了音乐人的心理潜能,包括遗传、环境方面的,及其他个人方面的,如知觉、记忆、想象、情感和兴趣。心理感受是精神上的功能,它将精神能量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直接影响音乐活动的过程。音乐的核心是心灵的表达,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部分演唱者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想主动在观众面前唱歌,就是一种表现欲望。有些人兴奋地站在舞台上,想要唱歌,他们表现得非常热情。例如,演唱者边唱边舞,热情似火,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观众的感受和观众的行为对演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观众群体有许多类别,例如有中国观众和外国观众,有自己的领导、朋友或亲戚等。如果观众群体是演唱者愿意为其演唱并希望满足其需求的对象,那演唱者就会有强烈的歌唱欲望。
场景:露天或礼堂,著名的城市或奇怪的出生地,音乐及灯光,观众的声音、动作等,都会对演唱者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演唱者应该找到最适合自己表现的场景。
合作:演唱者与乐队、舞者,以及灯光、音响等的合作,都会对演唱者的心理产生影响,并会影响演唱的表现。
在歌唱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很重要,应该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深入,不断熟悉基础知识和歌唱技巧。要真正展现出演唱的水平,首先,演唱技巧必须娴熟。在选择作品时,应尽量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作品。
在演唱时,应该把演唱视为学习新东西的机会。这不仅可以提高演唱技巧,还可以增强演唱信心。在歌唱中,我们必须拥有正确的歌唱态度,消除自卑感,摆脱痛苦、失落的思想负担。抛开任何消极负面的思想,然后沉浸在歌唱中,进入音乐,进入角色,从而完成作品的演绎。
在进行声乐训练或唱歌之前,必须深呼吸。当面对观众时,必须放松和微笑。即使歌唱中有一些小错误,也要尽可能地在不影响作品完整性的情况下,让观众听完歌曲,让观众产生共鸣,通过歌曲触动观众,让观众进入音乐世界中,充满喜悦和快乐。
要想提升实践能力,就要从平常的歌唱活动出发,经常参加不同的舞台表演等活动,进一步锻炼歌唱的勇气和信念,增强歌唱体验。在歌唱实践中,面对外在事物和环境的影响,以及悲伤、恐惧、失落等心理上的压力,我们需要坚强。通过自我控制消除烦恼,使自己能够安静而稳定地演唱,并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增强实践能力。
在声乐教学中,心理活动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调整心理活动的方法,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提高学习效率。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围绕一个“情”字,以自身情绪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绪。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等都会传递出情感信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课外发生什么事情,在课堂上都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给学生,以免影响学生正常的声乐学习状态。
声乐教师面带笑容、亲切自然、满怀信心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满怀喜悦地学习和练习。教师还要发挥榜样作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从而强化声乐教学的情感渲染作用,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声乐教学发展。
2.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应从平时的练习做起。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人们常说练习歌唱要用心,这便是指练习歌唱时要自信、愉快、坦然,不被技术方法所吓退,要相信技术方法并不神秘,自己一定能学好,这样就能消除紧张心理,做到心情坦然。要经得起困难与挫折,这样良好的歌唱心理便自然会建立起来。在平时练声、唱歌时,要学会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想法,抒发内心的情怀,从而避免心理紧张,以声情并茂地完成演唱。
3.用美好的事物激发情绪
声乐作品具备很强的欣赏性,美的事物总能激发人们的情绪。教师通过范唱,带领同学们进行音乐欣赏,把一些美好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上小组课,尤其是针对那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要让他们在同学面前演唱,互相听、互相指出问题、互相鼓励,给同学们提供一个能经常在众人面前公开演唱的机会,使他们的意志得到锻炼,消除杂念。当然,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不是通过某一项活动就能够实现的,需要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加以努力。
总之,心理素质在声乐训练和演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演唱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娴熟的演唱技巧是演唱者增强心理素质和歌唱信心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多种因素组合在一起,才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才能使演唱获得圆满的成功。良好的心理准备有助于歌唱的顺利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全面了解歌曲的含义、捕捉歌曲的情绪。在唱歌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问题,我们需要及时回应并确保演唱顺利进行。因此,优秀的演唱者应具备各种品质,在专业方面要有坚实的基础,在心理素质方面要能够经得起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实践锻炼。在人声表现方面,歌曲的完美呈现取决于娴熟的歌唱技巧和良好的声音条件。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消除紧张感,保持平和心态,是树立自信心和完美完成演唱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