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理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2021-11-12 19:33卜荣华
关键词:青年人群体价值观

卜荣华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观的集中表达和高度凝练,它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价值和精神层面的共识和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新的重大部署,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强烈的价值观认同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和精神支撑。强化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烈认同感,有利于整合全体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提高凝聚力。加强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社会认同理论概述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认同比角色具有更加强烈的意义来源,只有当社会行动者将角色内化,并且将意义围绕内化过程进行建构时,角色才会转变为认同。换言之,特定社会认同反映的是得到主观确认的角色。

心理学对于心理认同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探讨,社会认同理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得到广泛认可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拥有多重社会身份、扮演多重社会角色,通常会根据一定的标准(更多的是依据社会地位高低)来选择其中的主要身份并以此建立自己的群体归属,即实现由个体向群体的转换,以得到认同、自尊等积极情感的满足,同时倾向于以群体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社会认同的含义是个体知道自己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且认可群体资格所赋予的情感和价值意义。人们选择在特定维度上(通常是内群体即自身归属群体表现良好的维度)与外群体进行比较,以期得到积极自我评价和认同;如果得到的是消极认同或较低的自尊等负面感受,那么这些个体就会对本群体产生社会认同威胁。

目前,学界对于社会认同威胁并没有一个统一或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它通常包括以下四个要素:群体认知、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疏离感,如个体对自身群体的社会文化内容等持有消极自卑的态度,甚至为此感到耻辱。因此个体可能会采取如脱离自身群体,尝试改变群体状态,重新定义群体比较维度等策略改变现状。此外,研究也发现社会认同威胁与反社会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在社会认同威胁下少数个体可能会采取极端报复社会的手段,这些行为会严重破坏社会和谐稳定。为了降低社会认同威胁、提高对于某种观念的社会认同,通常可以采取的策略有重新选择比较维度、优化宣传方式以及保障社会公平、拓宽向上流动渠道等。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与教育部门深刻领会与把握党和政府对于未来国家发展宏观战略是分不开的,这也是高校不同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下有效互动才得以完成的。但是,在取得可观的教育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影响教育效果的消极因素,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寻找规避负面影响的路径。

(一)功利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消解

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浪潮中的当代青年,其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文化的影响,当代青年群体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就是一种表现。功利主义特征之一即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只要能够实现目标就可以接受。对青年群体而言,功利主义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于物质等实际利益的追求,虽然他们也看中“名”,但是最终目的还是将其变现为实际的经济资本。客观而言当前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可是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也在逐渐拉大,由于被剥夺感的存在(即人们倾向于和其他群体做横向对比,因此产生不公正感和愤懑感等)以及社会不公正事件的曝光,人们对于现实社会也往往会产生一些怨言。自媒体等的广泛使用使得这些消极现象被放大。社会环境的熏陶使得很多缺乏历练的青年人容易迷失方向。各种“三分钟下款”“五分钟到账”的借贷广告,在“帮助大学生创业”的幌子下,诱惑青年人不择手段去追求财富。

功利主义是当前很多社会问题发生的思想根源,并且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消解着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如当前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走红催生了一种新型的“粉丝经济”,这种商业运作模式以“粉丝打赏”“流量变现”为主要特征,因此“粉丝”群体成为各种自媒体和网红争夺的对象。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关注度,一些自媒体甚至传播片面的、极端的乃至错误的价值观,从而快速建立起自己的“粉丝”群体。应该说适当的物质享受属于正常需求,可是如果获取物质财富成为青年最主要的精神动力,那么必然导致对理想信念和崇高人格的追求边缘化,对国家和社会的崇高使命感也将沦为青年人生奋斗的附加动力甚至被无视,长此以往将造成青年精神动力的俗化。青年群体辨别是非能力还有待加强,面对网络上的内容,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一定程度上会消解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泛娱乐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解构

在青年群体活跃的网络空间,各种社会思潮充斥其中并采取各种手段包装自身,将其打造成迎合青年特点并满足他们各种需求的新生事物,以此得到青年群体的青睐。在众多社会思潮中以泛娱乐主义最具有代表性。所谓泛娱乐主义,是指一种以消费和享乐为主要目的,采取粗鄙、戏谑甚至恶俗的方式通过各种媒介传播浅薄空洞的内容,以戏剧化的滥情表演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一种文化现象。娱乐需求本是人的正当需求,但是泛娱乐主义已逐渐显示出这样一种趋势,即不断地向严肃领域扩张,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全民狂欢的异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在无休止地突破娱乐边界,以至于“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泛娱乐主义之所以在青年群体中拥有市场,是由于其抓住了青年人普遍存在的叛逆特质,通过刻意放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以此降低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采取“反权威”特征将重要严肃的事情以所谓幽默诙谐的娱乐话语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方式不同于人们在学校接受的传统教育,往往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青年学生社会阅历不足,他们通常不会深究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或者是否具有值得学习的价值,娱乐放松成为唯一的目的。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发展,必然造成来自主流社会的“权威性”流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此外一些网络红人迎合“粉丝”的表演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巨额收益,而媒体对此的报道也是趋之若鹜。种种现状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将网络红人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以求实现财富名利的快速增长,这种思维方式必然弱化青年群体对“敬业”等的认同,对于父辈们恪守的职业道德也是嗤之以鼻。

(三)消极心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稀释

近年来一个从日本传来的流行词“佛系”迅速火遍网络,所谓“佛系青年”是指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追求平和、淡然生活方式的青年人(来自百度百科)。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外界世界持漠然态度。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涌入大城市谋生几乎成为必然的选择。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安家立业是不可分离的。因此“佛系”可能是当代青年人在巨大的时代压力和焦虑下自我消解的一种方式。

持有“佛系”心态的青年所占比例虽然不高,但是这种现象有进一步向低年龄群体蔓延的趋势。应当说“佛系”的生活态度对社会没有过多危害,但是青年人肩负时代和国家的使命,这种较为消极的处世方式必然会弱化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从国家层面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尤其需要青年一代努力拼搏;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青年人的关注和支持。在任何时代“佛系”的生活态度都不适合青年群体,它只会磨灭青年蓬勃的朝气,使青年人游离于社会前进的步伐,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策略

(一)淡化物质比较,充实精神生活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和外群体在某些特定维度的对比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感受,如受挫感、被剥夺感以及不公正感等,这些负面感受将会进一步降低对现有价值观的认同。如果通过调整策略、选择其他维度进行比较,如鼓励人们从对物质领域的关注转移到对精神领域的关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极感受、产生积极的心理认同,满足人们对于自尊、爱等积极情感的需求。当前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草根阶层的发言也可能被社会主流所看见,普通人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各种自嘲自黑等方式也有可能会赢得关注,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关注,自尊的需求得到满足。

鼓励青年大学生更多关注精神领域的生活,如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性,提倡“断、舍、离”等简朴生活方式,培养读书的乐趣。当人的头脑被知识充盈后,就会明白物质层面的需求只需适可而止,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是物质可以替代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今天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理应成为青年大学生的首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其本质就是在精神层面对全社会价值观的引领,需要全社会努力尤其是媒体的有效引导,因为青年人更加容易受到媒体舆论的影响。如果社会名人能够更多以简朴形象展示自身,对于青年人会具有更加强烈的说服力。而家庭和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也是责任重大,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家长如果不希望看见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拜金主义者,就更加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需要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以真实鲜活的事例来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优化主流话语,占领舆论高地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在某种观念认同度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重新优化宣传方式、创造或改变某些重要特质来强化某种观点,以达到吸引参与者注意从而提高对现有某种观念的认同。这种策略能够使人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看待某种现象或问题。

泛娱乐主义通过以戏谑的方式解构传统权威话语体系而吸引青年人的注意,并收获众多拥趸从而稀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中的认同度。根据社会认同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优化主流话语,占领舆论高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青年人的认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世纪新一代,从小耳濡目染了很多娱乐类节目,他们熟悉和喜爱轻松诙谐的交流方式。而传统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和表达方式上过于严肃和正统,无形中也拉开了和青年群体的距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是对全社会公民的精神价值引领,内容决定形式,但是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采取何种形式可以让青年一代更好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严肃认真的内容也可以采取轻松活泼的、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游戏、影视作品、歌曲、流行读物等内容都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穿插进去。通过网购、旅游、健身等日常生活让青年群体切实感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便捷,邀请大众认可度高的名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让青年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并认可这些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也要因材施教,主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相应调整授课方式,以巧妙的课程设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认同。

(三)弱化当前比较,聚焦未来发展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当个体将自身与其他群体比较后,如果得到的是消极感受(如“佛系”现象的实质是普通青年将自身和富裕阶层对比后的悲观、无奈以及对前途和命运的失望等感受)并且满足以下条件时,个体就可能参与以改变现状或为群体争取利益的集群行为:(1)群际边界具有不可渗透性,即底层民众几乎不可能实现向上流动;(2)群际差异是不合理的存在,即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是一种不公正、不合理的存在;(3)群际差异是稳定的存在,即这种群际差异看上去固若金汤,现有状况很难改变。即当个体发现几乎没有改变现状或实现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时,自然会产生悲观、绝望、愤怒等负面感受,如果再同时具备其他一些因素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集群行为发生概率会大大增加。对此,最根本的解决措施是通过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准,构建公平、法治的社会环境,拓宽社会向上流动渠道,采取多种措施给青年大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看到只要努力就有机会改变命运。

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用一些名人的真实经历来说明:家庭和出身不能够决定人的未来发展,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因素。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人生,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成功人物开设讲座,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具有更强的说服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使用哪种策略都要塑造青年大学生的积极社会认同,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形象,以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群体总会展示自身的独特特征,只有在社会各界的良好有序配合下,才能真正有效落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工作。

猜你喜欢
青年人群体价值观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我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
价值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