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记者张涵 李俊琦)6月29日,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主办,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和中国能源网协办的“碳中和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引擎”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就碳中和对我国能源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善提高,以及对国际低碳绿色合作的促进等议题展开了探讨和交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实现碳中和是技术问题,也是涉及碳排放权有效分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问题。他指出,构建我国碳中和愿景下,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削减包括生产型行业、消费型行业的碳节点行业碳排放。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强调,当前我国应通过源头治理减少碳源、生态修复增加碳汇来应对气候变化,做到协同推进污染防治、碳减排、生态修复和经济增长,实现碳中和的过程应立足长远、稳步推进。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制定合理碳价、完善社会治理等手段降低清洁能源的绿色溢价,推动经济主体从使用化石能源向使用清洁能源转变。
在圆桌对话环节,与会专家就碳中和与能源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国际经济贸易、自然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关系展开了探讨。专家认为,实现碳中和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通过优化改革经济与社会制度,充分调动主体开展节能降耗和碳减排工作的积极性。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表示,碳中和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主要表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加速自然资本升值;促进能源系统从高排放、高污染、高成本和低效率向低碳、清洁、低成本和高效率方向转型;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激发新投资、新内需;降低我国贸易产品中内嵌的能耗和碳排放水平,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