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政
贵州境内分布着600余种茶树品种,是我国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自1980年在晴隆县发现茶籽化石,茶叶历史已有100万余年。近年来,贵州茶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尔雅》和《贵州通志》中均有“茶出鹜川者、名高树茶”之类的文字记载,汉代有了茶叶生产的记载。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遣中郎唐蒙通夷,发现夜郎市场上除了僮、髦牛外,还有茶等商品,说明在汉代茶已作为商品出现在乡村集市上。明清时期,贵州的茶叶生产进入了辉煌发展时期,《贵州通志》记载,清代“石阡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贵州是个多民族聚居的产茶省份,先辈们在深山密林中开荒种茶、管护茶、制作特色茶,如晴隆普安山地的擂茶面、武陵山区飞歌油茶汤、都匀坝固打油茶等,都有着各自的茶饮茶俗文化。茶文化不仅是贵州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点与增长点。
1.古茶树资源丰富。贵州古茶树蕴藏量大且种类丰富,是我国野生乔木型和灌木型古茶树保存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茶树种质资源保存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贵州9个市(州)61个县(市、区)古茶树近120万株,其中相对集中连片1000株以上古茶园50处,树龄200年以上古茶树15万株以上。按照茶组植物分类,贵州现有古茶树涵盖大厂茶、厚轴茶、秃房茶、茶四种,是除云南外茶树种质资源分布最丰富的第二大省份。
据贵州省农产品检测中心对古茶树茶叶咖啡碱检测、儿茶素色谱分析结果显示,贵州存在着大量自然形成的过渡型古茶树群。灌木型古茶树占80%以上,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古老、地径最大的灌木型中小叶种古茶树群,也是目前世界最多的灌木型古茶树居群。贵州野生古茶树主要分布在海拨800-1800米范围内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栽培型古茶树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
2.贵州具有茶叶种植的区位优势,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是茶树产地中心。被推广使用的茶树品种,主要有湄潭苔茶和石阡苔茶。这两种茶树既有生产红茶类的大叶型品种,也有生产绿茶及其他茶类的中小叶品种。湄潭苔茶是茶树有性群体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乌江流域。有性系品种湄潭苔茶和无性系品种黔湄419号、黔湄502号被农业农村部和贵州省联合投资250万元;在晴隆县和遵义县兴建有省级茶树良种繁育苗圃,每年可提供优质无性茶树良种茶苗200万株以上。
2020年,贵州省茶园总面积700万亩,排名全国第一位,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5.2%;全年茶叶总产量43.6万吨、总产值503.8亿元,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长8.7%、11.7%。全省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排名全国第二位,占全国总数的19.6%。带动涉茶人数340万人,年人均收入12351元。其中都匀、湄潭、凤冈、石阡等10个县市的茶园面积均超过20万余亩。当前,全省达到无公害绿色茶叶要求的茶叶面积有300万亩,占投产茶园的96%。
全省适宜发展茶叶的土地面积有750万亩左右,包括湄潭、凤冈、石阡、都匀、黎平、正安、余庆、金沙、普安、西秀、思南等县。
截至2020年底,省级龙头茶叶企业260家,市县级龙头茶叶企业384家。茶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5746家。全省90%以上茶叶加工企业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实现了生产春茶向春夏秋三季生产转变,独芽茶原料向一芽一叶和一芽数叶原料转变。
红茶以遵义红、普安红为代表,乌龙茶以凤冈“锌硒乌龙茶”为代表,绿茶以湄潭翠芽、都匀毛尖、凤冈锌硒茶为代表,苔茶以石阡为代表。扁形茶以湄潭翠芽为代表,卷曲形茶以都匀毛尖为代表,珠形茶以凤冈锌硒茶为代表。
有茶庄、茶叶连锁店、超市茶叶专柜、批发市场交易兼零售、集团购买、茶叶配送体系、网上销售等茶叶经销形式。此外,2020年,贵阳海关检验检疫出口茶叶6577.7吨,货值2.31亿美元。
1.推广行动成效显著。绿色防控、茶叶专用肥推广、黔茶系列茶树品种推广三大行动成效明显。绿色防控技术实现43个茶叶主产县全覆盖,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茶园192万亩。茶叶专用肥研发推广上新台阶,开展茶园肥培管理技术培训,建设茶叶专用肥试验示范基地。黔茶系列品种推广成果明显,2020年,黔湄601、黔茶1号、都匀毛尖、石阡苔茶、贵定鸟王种等黔茶系列品种种植面积95万亩,占全省茶园总面积提高到13.6%。
2.茶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聚焦“贵州绿茶”品牌,按照茶叶生产销售时间规律适时举办活动。如春茶上市期间,举办春季斗茶赛系列活动;年末以北京茶博会、深圳茶博会、茶叶经济年会等为切入点,吸引社会各界关注贵州茶。
3.茶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贵州茶产业博览会上,参会经销商签订665个订单,金额达26.99亿元;举办省级茶产业产销对接活动16次;举办浙黔两地携手助推茶产业发展对接大会,浙江27家企业与贵州57家企业签约项目8个,金额达2.2亿元;推进茶叶进入贵州省127家4级以上景区、72家4星级以上酒店和77对高速公路服务区。
4.市场知名度大幅提升。贵州绿茶、都匀毛尖茶、凤冈锌硒茶、朵贝茶4个贵州茶叶地理标志产品被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2020年11月,北京茶博会组委会组织的亚太茗茶评选中,贵州获得特别金奖7个、金奖57个;2021年5月“中茶杯”第十一届国际鼎承茶王赛春季赛评比中,贵州绿茶获特别金奖3个、金奖2个,这些奖项的获得进一步提升了贵州茶产业的知名度。
1.多头管理,行业宏观调控乏力,生产企业各自为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2.缺乏科学的合理布局,部分县市新种植的茶园规模小,布局分散,加工设施不配套,有的地方种、管脱节,有的茶树有种无收,导致茶的投资回报率低下。有的地方种茶不加论证,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规划;有的地方为了完成种植任务,盲目引进不适宜于本县种植的所谓高产品种,致使新植茶园失去地方特色。
3.品牌带动效应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富有影响力品牌带动,导致茶叶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部分高品质绿茶被省外品牌茶叶商低价收购,独特的资源优势未能转换为经济优势,未能发挥品牌的增值效应。
4.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缓慢,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先进茶叶生产技术在部分生产企业很难得到推广和应用,茶叶产品质量很难快速提升。从业人员大多数未接受过茶叶生产管理及相关专业技术培训,一线操作人员大多是生产季节临时农民工,对加工生产茶叶方面的知识掌握少,多凭经验进行简单操作。
今年贵州省茶产业的总体目标是: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630万亩;全年茶叶产量实现45万吨,茶叶产值达到560亿元、同比增加11%以上,力争实现580亿元、同比增加15%以上;全年贵州茶叶出口力争实现3亿美元,同比增加30%。为了使全省茶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针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发展路径:
全省上下要利用贵州茶文化资源推动茶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茶业大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现有茶园的产出力,改造低效茶园和加工配套设施的投入,以提高茶产业的整体效益。
1.统筹协调生态茶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工作。做到与其他产业工作同步规划和实施,完善产业链条,助推全省茶产业转型升级,以延伸产业链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茶产业多元化发展。
2.解决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基地、加工、市场等方面延伸产业链。积极引导茶园从传统粗放型向绿色高效型转变,有效融合美丽茶园、特色工艺、优质茶品、璀璨民族等文化。
3.提倡精深加工,开发多功能性茶产品。丰富茶产品供给,提升茶园产出效能,提高茶资源利用率和经济附加值。
4.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研究市场规律、消费群体,实现营销方式和渠道多元化。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区域界线,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对现有的茶园进行科学规划,发挥茶园优势作用,发展贵州特色茶产业。
1.研发茶叶精深加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手段不断丰富和优化茶产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科技信息平台及时传播茶叶新技术、新成果。
2.打造名茶品牌。一是积极引导茶企业组建茶叶产销联合体,开发统一品牌系列产品。二是继续开展茶品牌的评比活动,促进一般品牌向名优品牌集中。如以举办茶文化节、旅游节等茶事茶艺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围。同时,对茶品牌加以保护。三是建立完善茶叶市场体系,着力培育一批全国性的知名品牌,进一步提高贵州茶在全国的知名度。
3.加快茶业为主体的民族茶俗的开发力度,用独特的民族茶文化推动贵州特色茶产业发展。
1.突出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全省的推广办法,引进新品种,推广茶的试验力度。
2.以适度规模化、基地生态化、加工标准化、企业集约化为重点,推进茶叶行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3.突出茶产业基地生态化,维护茶园生态健康。减少病虫害发生频数,推广安全环保、节本增效、生态循环模式及配套技术,实现茶园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巩固和维护好生态茶的标杆。
1.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技术业务培训,迅速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建立茶产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培养乡土人才,深入乡村、茶企和专业合作社,广泛开展种茶、管理、双手采茶、制茶、评茶、冲泡、营销、出口报关等技能培训。
2.在高校、农科院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茶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做好茶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技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全省茶树种质资源库和茶树核心基因库,完善优良茶树品种推广体系。
1.提高茶文化认识,挖掘、梳理、传播贵州特色茶文化。围绕“贵州绿茶”,创作出版一批茶文化书籍、画册、宣传片等作品,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大贵州茶文化传播力度。
2.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茶叶协会等资源优势,研究茶文化,结合茶叶品牌、旅游资源,讲好品牌文化故事,做好茶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