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晶/昆明医科大学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后简称“思政课”)获得感,才能真正实现铸魂育人目标、完成立德树人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建设者。
思政课获得感是对课程教学内容认知和评价的体现,是能否实现思政课目标性价值、主体性价值和规范性价值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教学对象的深入研究,教学实效性得到提升,出勤率、抬头率提高;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点头率、点赞率不多,新时期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新时代大学生有着更加鲜明的特点,更加强调个人的存在感、主体感;作为网络原著居民,当代大学生也有着更加多元的渠道获得各种信息和知识,并且能够在在各种网络平台展示自我的观点和认识。对这些特点的关注研究不足,会使很多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状态,难以产生情感认同,导致思政课教学中的获得感不足,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目前,对思政课获得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的重要性方面的研究已非常丰富,也提出了很多提升获得感的方法和路径;通过各种类型的问卷调查研究,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问卷调查是认识、掌握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获得感的重要途径,但是思政课获得感的评价体现构建可以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进行整体性、持续性测量,为改进教学、检验教学效果提供依据,为学生在学习上的情况提供反馈,实现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作用,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提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相统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突出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以此为着力点,实现增强思政课实时效性,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就是一方面必须强调思政课的政治性,它是课程的方向性问题。在当前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的氛围中,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要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强调对大学生政治方向引导这一重要任务,楚方向性“是对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表达,由国家性质决定并服务于统治阶级。”但“益智”也是思政课内在之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也应肯定要包括知识上的进益,另一方面就是增强“学理性”研究,对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是对所学内容实现理解、运用、内化、行动的基石。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就是强调“师”与“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升教学对象思政课获得感。要实现教学方法多样性,思政课教师作为主导,要做到教不忘学、学不忘思,结合原理、现实、学生特点展开教学。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成长背景、不同年级等各种“不同”进行最终目标相同而进程不同的教学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与专业课的获得感相比,在内容结构、表现形态、呈现方式、评价标准等均有明显不同,具有隐蔽性、模糊性、滞后性、困难性等特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为评价体系从“三个维度”进行构建提供了原则基础。
第一,从“知识性”、“理论性”、“灌输性”、“显性教育”重点强调学生思政课知识层面获得感的评价。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影响到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通过理论学习,同学应该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就是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清楚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要求,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和重大深远意义,自觉增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二,从“价值性”、“建设性”、“启发性”、“隐性教育”重点强调价值观层面获得感的评价。例如,在“知识层面获得”基础上,通过在案例、小组讨论、主题分享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效果测评,让同学清楚我们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选择了改革开放,认识其重大意义;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中国共产党90多年、新中国6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从大尺度、大空间启发学生,使之清楚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为之努力、奋斗,青年学子要厚实理论基础,培养理论思考习惯,树立历史观点、世界视野、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
第三,从“批判性”、“实践性”重点强调大学生思政课方法论层面获得感的评价。方法论层面的获得感就是能够实现在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上有根本性的提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之前的理论学习积累、感悟提升基础上,需再加强社会实践教学,以实现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同学的思想实际,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实践教学多样性、吸引力是重点,而有效性是关键,通过实践教学的获得感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的国情、中国社会的状况和其自己的生活环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三个维度”的思政课获得感评级体系构建各有侧重,但绝不可分开,“获得”和“感”是“获得感”作为一个复合词的两个基本维度。“获得”主要从指客观层面所指的取得或得到,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在“获得”之后的精神和思想上体会或感触,是一种正向的主观感受,即有了具象或者抽象的“获得”后,才能有“获得感”。但是由于“获得”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量变增长的“获得”并不必然产生“获得感”,相反“获得感”却常常能促生新的“获得”。所以必须以“统一”作为落脚点,综合考察、反馈,再指导教学,量变增长到质变实现,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一线思政课教师,就应不断精进教学,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养分,让他们在课程学习中有更大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