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冬/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国际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系统2018年要全面启动党建质量年”。因此,高校院系党组织要发挥“课程思政”在各学科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构建学科协同、人员协同和资源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保障体系。张嘉伦在《浅论“课程思政”视角下在外语教学中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以日语入门教学为例》中指出“基础日语教学的‘课程思政’功能远没有得到发挥,存在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忽视中国文化等问题,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提升日语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是实现《综合日语》‘课程思政’功能的有效途径。”陈蓓在《论“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基础日语教学设计》中指出:“基础日语课程应‘实现政治思想教育,语言应用能力提升和职业能力培养’三维功能的融通”。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功能远没有得到发挥。以《综合日语》为例,它是占用日语专业学生课堂时间最长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中日文化交流与交锋最典型的课程,然而其“课程思政”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与《综合日语》课堂教学相融合,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创新“课程思政”贯穿《综合日语》教学,是一个值得我们高校日语教师不断探索的新课题。要改变日语课堂刻板的形象,让当代日语课程推陈出新,开展与“课程思政”改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育人元素。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到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思辨能力等,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日语》教师一方面要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发挥引导作用,改革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提高自身思想品德和政治水平。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全过程。引导学生用日语讲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先进的思想在同学们心中扎根发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实践相结合,课外学习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外学习实践活动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同时融入思政内容,让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形式包括:课外阅读、演讲、读书报告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日语口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美德故事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政能力、研究能力。采用现代、多元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在利用原有电教设备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同学们随时关注、收听和观看国家的各种重大会议。为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具体措施如下:
(1)定期召开教师队伍“思政能力”培训会。通过做研讨、行讨论、写心得等形式,指引日语教师队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牢记“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提高日语教师队伍的“思政意识”。
(2)积极推进“双语党课”活动。利用课前十分钟,一方面日语教师向学生讲党课,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讲话精神中的主旨思想和关键词,用日语向学生加以讲述。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双语党课”。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认真做好笔记,总结精髓,并将之翻译成日语,利用课前十分钟进行展示,用日语向其他同学宣讲。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日语前沿知识,学会用日语讲实事,锻炼自身的日语词汇能力、口语能力、翻译能力,而且加深了他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系列讲话精神的理解,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3)定期撰写心得体会。让学生阅读十九大报告原文,或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安排学生观看爱国影片或警示纪录片,如《厉害了我的国》。之后布置学生用日语撰写心得体会,最后批阅修改。阅读是语料输入的过程,通过学生的思考创造,将语料进行输出创作,即写作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对阅读的输入语料进行认真思考分析,然后结合自身的理解创作心得体会。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写作创作能力,又将材料或影片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国家治国理政新理念和科技发展前沿知识,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同时为日后指引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4)组织日语讨论活动。课堂上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组织同学们进行相关话题的日语讨论。课后利用网络新媒体等途径继续开展讨论,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系列讲话精神用于指引同学们的所思所想。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邀请日语外教参与相关的讨论活动,让同学们真正将日语做为一门工具,向世界宣传中国优秀文化思想,从而增强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若要确保《综合日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顺利有效地进行,相关部门和学校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方面相关部门和学校可以增加相关课题研究的经费和政策支持,以鼓励更多的日语教师勇于乐于参与《综合日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如增加相关课题申报的数量,增加科研经费和配套资金,或是学校建立配套的实训教学场所等,使日语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形成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校院引领、系(部)督评、教师执行”的工作格局,从而推动形成“全校有氛围、院系有特色、教师有风格”的生动活泼的“课程思政”教学场面。
(2)实现《综合日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要提高日语教师队伍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日语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具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这就是日语教师队伍的“思政意识”。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日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效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同学们在学习日语知识的同时,能够无意识间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加深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时日语教师的“思政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3)实现《综合日语》“课程思政”功能,核心是要改革教学内容。《综合日语》教材版本很多,基本都是围绕着日语文化和日语语言编写,教学目标基本都是增强学生的日语听说读写能力和提高对日语文化的掌握水平,而教材中几乎没有编入任何中国文化内容。久而久之,这种单一的日语文化和日语语言输入,就会使学生淡化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了解,削弱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因此,要实现《综合日语》“课程思政”功能,改革教学教材内容,修订教学教材培养目标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在教材中增加适当的中国优秀文化内容,让同学们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国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日语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将中国优秀文化渗透到日语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从而使“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综合日语》课程不应该只是培养日语专业学生综合日语能力的一门课程,更应该成为一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日语教师作为《综合日语》课程教学的中坚力量,自然肩负起了“课程思政”重任。要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修订教学内容等,实现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今大学生、基于《综合日语》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