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体系下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和感恩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2021-11-12 15:25曹馨蕾嘉应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资助意识大学生

■曹馨蕾/嘉应学院

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传承的优良品德,也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

当前,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受助群体非常广泛,给予了大部分经济困难家庭维持学业教育的机会。而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意识形态极易受到冲击,为了进一步了解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教育现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分析,为实施感恩教育提供基础参考依据。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教育状况,获得一定量的基础数据,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深入剖析,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以期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感恩精神提升。

二、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选取广东五所大学不同年级、同时接受过资助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分配到每个学校的问卷数量为1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为98%。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7%;女性占53%。其中,大一学生占26%,大二学生占35%,大三学生占29%,大四学生占10%。

三、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了解被调查者的感恩意识现状,以及其接受感恩教育状况,同时利用统计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为实施感恩教育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四、调查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共设置37题,包括两部分。第1-5题为第一部分,为调查样本基本情况;第6-37题为第二部分,主要调查高校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以及接受感恩教育的程度。

五、结果与分析

(一)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分析

据调查显示,99.18%的学生认为感恩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73.67%的学生对现在拥有的一切,内心充满了感恩之情;对于自己获得国家发放的奖、助学金等,98.57%的学生表示今后会努力回报;值得关注的是有68.16%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虽不缺感恩之心,但不知如何表达感恩之情,可见,大学生的感恩行为还较为欠缺,报恩途径的指导还需加强。

(1)对待父母。调查结果显示,有69.39%的学生会从内心对父母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而有19.59%的学生表示偶尔会感谢,值得注意的是,有11.02%的学生表示不愿感谢父母。可见一些大学生把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应当,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缺乏感激之情,甚至还有依赖、抱怨等心理,表明部分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有待提高。

(2)对待老师。调查结果显示,29.80%的学生表示经常会感谢老师,并去看望老师,69.80%的学生表示更多时候是心里感谢,没有表示出来,另有0.41%的学生则表示自己不会向老师表示感谢,他们认为教育学生是老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需要感恩。数据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老师有感恩之情,但羞于表达,缺乏正确的引导。故而大学生对老师的感恩教育同样有待加强,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精神等途径,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对待国家和社会。在问及“获得国家或社会资助时你会表达感谢吗”这一问题时,40.20%的学生表示经常感谢,9.39%的学生表示很少感谢,50.41%的学生表示虽心怀感恩,但没有机会表达。说明绝大部分受助学生有感恩意识,但感恩的渠道不畅,影响感恩的表达。当问及“国家或社会需要时,你会愿意挺身而出吗”,80.82%的学生表示一定会,18.78%的学生表示可能会,0.41%的学生认为不会,可见有小部分学生缺乏担当意识,当与自身利益挂钩时,可能会表现出徘徊不定或退缩。另外有47.14%的学生很少或者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说明学生的感恩行动还不够。此外,资助宣传存在一定的误导性,国家和高校对学生的资助政策强调“无偿”提供原则,即学生在获得资助时,无需承担对应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的背离,导致学生产生“我穷我就应该获得资助”的固定思维,影响了感恩意识的培养。

(二)感恩教育现状分析

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调查显示,85.92%的学生不太了解感恩教育的相关内容,表明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还不够深入,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和感受还较为欠缺;当问及“什么造成了某些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时”,所占比例前三的分别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87.96%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环境的影响,56.12%认为是家庭教育的缺失,41.43%认为是学校教育的不到位。

(1)社会影响。80.8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对感恩教育的宣传不够;87.96%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遭受了极大的冲击,等价交换的思想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较大,部分学生凡事讲价钱,错误地将等价交换视为行为准则,使得人与人之间逐渐地变得自私、冷漠与无情。其次,社会上还存在着尔虞我诈、忘恩负义的现象,一些网络媒体的无良宣传,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此外,学生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导致有感情有温度的人际交往减少,变得更加追逐私利、满足私欲,感恩意识也受到严重影响。

(2)家庭教育。49.18%的学生认为家庭对感恩意识的培养有较大的影响;22.45%的学生表示父母很少或者没有教育孩子要知恩图报;45.71%的学生表示父母最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另有15.10%的学生父母最关心学习成绩。调查结果反映出家庭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比较欠缺,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教育形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分的溺爱让不少孩子养成了自私的心态,家长认为不计回报地爱护孩子是应该的,更加助长了孩子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孩子变得更加不懂如何关心他人;另有一部分家庭受现实情况影响,父母与孩子分居两地,孩子从小缺乏来自父母的正面教育,在有限的沟通时间里,父母往往忽视了德育教育,因此大部分异地家庭教育步入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给予轻精神情感培养的教育误区。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疏忽对孩子感恩意识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导致了家庭感恩教育的淡化,孩子不懂感恩,不会报恩。

(3)学校教育。63.27%的学生表示偶尔接受过学校感恩教育,另有4.49%的学生从未接受过;67.96%的学生认为学校偶尔会开展感恩教育,7.76%的学生认为学校从未开展过;71.43%的学生认为学校感恩文化氛围不够浓厚;被问及“对所在学校开展的一些感恩教育活动的看法”时,67.35%的学生认为教育方式陈旧,缺乏针对性,66.33%认为内容过于理想化,偏离实际,60.61%认为评价目标不明确,比较笼统、抽象;而有57.35%的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类活动加强感恩教育。从调查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不认可学校感恩教育,原因有三:一是虽然大部分学校开始重视感恩教育,但形式呆板、直白,有的教育方式传统教条,有的教育频率局限于一次感恩教育讲座或感恩活动,感恩效果还有待提高。二是一些高校实施感恩教育偏离实际,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具体表现在高校没有设置相关规定来保障和要求感恩教育应当达到的目标。三是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育认识高度不足,有的高校从隐性教育上突破传统教育方式,开发了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尽可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而学生习惯了显性教育,对于隐性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误认为高校教育不足。

六、结语

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必须通过系统的、有计划性的系统工作来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力量无缝配合。第一,社会方面要充分发挥媒体舆论作用,挖掘感恩事迹,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效应,通过短视频、微博等新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扬感恩文化和理念,积极营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第二,塑造家庭感恩文化,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用自己的举止言行为孩子做好表率。要改变“溺爱”思维,树立“索爱”意识,在关爱孩子的同时注意培养孩子感恩意识,让孩子明白家人的养育之恩,引导孩子敢于表达自己内心对父母、老师、朋友的感激之情。第三,学校要加强高校感恩教育,注重实效,推动设立感恩教育课程,建立感恩考核机制,明确考核目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和规范的感恩理论培训,形成长期、高效的培养模式。创新感恩主题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感恩校园氛围。改变国家资助政策中权利与义务相分离的状况,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明确受助学生必须参加一定量的公益劳动或志愿者服务,引导学生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树立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下,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一代代传承。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阵地,越来越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多方努力,构建多维、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地改变当前感恩教育现状。

猜你喜欢
资助意识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