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探微觅新意,揆情度理品文章
——鲁迅《祝福》中几处细节刍议

2021-11-12 15:19李章鑫
散文百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四婶烛台鲁四

李章鑫

河南大学

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偶然的机会,再一次翻开鲁迅先生的《祝福》,之前不曾看懂的,如今对祥林嫂有了重新的认识。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私人”财产,甚至连她自己也不过是财产的一部分罢了。我们不晓她的出身与家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她一定不是像贾宝玉那样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初嫁祥林,我们从“门当户对”的角度去考量,无论是男方的彩礼亦或是女方的嫁妆,恐怕是都不太多,顶多解决温饱罢了。

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全部家当也不过只剩下她身上穿着的“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还有“头上扎着的白头绳”。文中写到此时的祥林嫂“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此处从“衣着”和“体态”两个方面来刻画祥林嫂,一方面可以看出祥林嫂忠厚老实、善良温顺、安分守己,是一个干干净净守寡的女人;另一方面还说明祥林嫂虽然生活艰辛,营养不良,但身体状况大体健康,似乎还散发着某种“青春的朝气”。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的衣着与身心状态是保持一致的。

隔了两年,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帮佣,此时祥林嫂的“境况”已与往日不同:第二个丈夫去世、孩子阿毛被狼叼走……文中也再一次写到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此处作者再次强调祥林嫂“服饰依旧”,藉此表明祥林嫂生活贫寒,几年没添新衣,同时也反衬出祥林嫂虽“服饰依旧”,但身心两面已经“判若两人”了。

二、淘箩

《祝福》中有一个片段十分有意思,卫老婆子带祥林嫂的婆婆来寻她回去,四婶想起祥林嫂是去淘米,文中是怎么写的呢?“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细想一下,为什么寻的不是祥林嫂而是淘箩?

只是当鲁家人肚子饿了的时候,才想起来祥林嫂是去淘米的。鲁迅的文笔真可谓是精彩,这一家人,没有一个人提出要找找祥林嫂的,哪怕是询问一句也好,祥林嫂是怎么走的,没有人提,好像祥林嫂的来去与他们没有丝毫关系,有关系的仅仅是一只淘箩,于是分头找“淘箩”。祥林嫂在他们的记忆中基本上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哪怕是祥林嫂在的时候,也不过就是一只淘箩罢了。

我们再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寻找淘箩的。首先,四婶先到“厨下”,因为这里是祥林嫂的“工作间”,在四婶的印象里,祥林嫂应该一直待在这里才对。然后是来到“堂前”,只因堂前的空地,是需要时时打扫的。最后才是到了祥林嫂的卧房。从厨下到堂前再到卧房,这样一个寻找顺序,恰恰正是祥林嫂的活动轨迹,在这个轨迹里我们可以深深地体味到四婶一家对祥林嫂的漠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祥林嫂在四叔家的具体生活境况。

按道理来讲,祥林嫂的婆婆来接她回家,是要结算工钱,要整理行李的,这时祥林嫂应该在眼前才对。然而,在四叔四婶的眼里,压根就没有祥林嫂。鲁四老爷一家人直接把祥林嫂给忽略了,根本不需要祥林嫂的出现。从这只小小的淘箩上,我们感知到的是祥林嫂像一个“工具”一样白天黑夜的为鲁四老爷一家人服务,可是在鲁四老爷一家人眼里,她竟没有一只淘箩重要。这简洁文笔的背后,让我们看到祥林嫂连一个物件的价值都没有,甚至可以被直接忽略,其卑微境遇可见一斑了。

三、酒杯、筷子和烛台

酒杯、筷子和烛台,皆是日常生活用品。鲁迅却用它们来传递小说深层的意蕴。“祝福”的时候,酒杯、筷子和烛台本是拿来祭祀用的,在鲁四老爷的眼中是相当神圣的。祥林嫂再次到鲁四老爷家里做工时,他曾“暗暗地告诫”四婶——祥林嫂着实可怜,但这种人是败坏风俗的,让她帮忙还可以,但是像祭祀这样的事情万万不可让她沾手。此处突出地表现出鲁四一家人深刻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其对待祥林嫂态度的转变。然而也正是这酒杯、筷子和烛台引出了自私冷漠、严厉苛刻的四婶形象。在鲁四老爷的封建思想、封建理学的“熏陶”下,四婶也变得“性格鲜明”、“威严四射”。家里祭祀之际,祥林嫂照旧想去帮忙分配酒杯和筷子,此时四婶是作何表现的呢?“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祥林嫂转了几个圆圈,无奈终于无事可做,只得“疑惑”的走开。由此可见四婶也变得相当冷漠、相当严厉。

四婶无情地剥夺了祥林嫂摆放酒杯、筷子和烛台的“权利”!因此,这酒杯、筷子和烛台无疑是投向祥林嫂尊严的一颗炸弹,让她“无处可逃”!最后,逼得祥林嫂只好去捐门槛。即使捐了门槛以后,祥林嫂也没有获得基本的“劳动权”。祥林嫂本以为捐了门槛之后就可以理所应当去做那些事情,然而,当她“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的时候,四婶更是“吓坏”了——“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谎忙大声说。那么,祥林嫂又是作何反应呢?祥林嫂听到后急忙“缩手”,像是受了“炮烙”似的,脸色也瞬时变得“灰黑”,此时的祥林嫂已不敢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在那里站着。虽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分量极重,足以给祥林嫂致命的打击。此事之后,祥林嫂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眼睛已经窈陷下去了,精神也更加的不济了。除此之外,祥林嫂似乎变得更加胆怯,怕暗夜、黑影,见人总是“惴惴不安”,就像是白天上街游行的“小老鼠”。不到半年,祥林嫂已经头发花白,记性也变得更坏了,甚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而祥林嫂正是在这样虚伪冷漠、自私自利,充满着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的氛围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的。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在重温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卡尔维诺对经典的阐释,说出了我对鲁迅《祝福》这样一篇小说的全部敬畏。岁月流逝,当人生经历一定的沧桑和颠簸,当我们对人世与人心有了一定真切的体验和感受,再去读书,尤其是读经典,那时就会慢下来,寻幽探微,沉潜文本,在字里行间寻找心灵的碰撞与共鸣,对作家的精心营构才会有真诚深刻的体味。

猜你喜欢
四婶烛台鲁四
四婶守着一头牛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四婶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四 婶
水晶烛台
另一个烛台
上帝的烛台
鲁四小姐人物创造目的及艺术效果浅析
悍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