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卫平
/吉首大学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效率事关高等院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人员要结合新思维来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使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知识引导的同时,也形成良好的思维转换,为高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综合素质发展提供重要助力,同时也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质的高素质人才。
总体而言,小数据思维是指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而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高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小数据思维也逐渐被大数据思维所取代,小数据思维的核心特征是探究性因果以及探索精确性成果。而大数据思维则与之不同,运用更加数据化、智能化的探究方式来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探索信息与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使所有数据的价值可以得到有效发挥。小数据思维通过分析行为以及思想来展开,在此过程可能会遗漏重要信息,难以全面反映现实情况,其结论多为主观臆断以及感性判断,难以实现对人的思想转化行为转化有效预测;而大数据思维则与之不同,大数据的核心特征为:整体化特征、相关性特征、模糊度特征以及多样性特征。首先,是从完整客观的角度来展开,在高校学生不知情的状态下记录学生的思维模式,确保整个样本分析以及数据提取的科学性。其次是大数据思维具有良好的前瞻性,注重事物与现象之间产生的关系,帮助教师捕捉现有信息、发布预警信息、预测未来信息,更加深入地展开信息问题分析与挖掘。最后是以混杂性提升真实性,通过收集高校学生的信息接受其中混杂的信息乃至错误信息,提升识别学生的概率,使数据分析结果更加接近学生实际情况。除此之外,还应当挖掘信息背后的价值,大数据思维,通过日常累积在必要时展开运用数据重组,可以有效发挥各个单元数据总体价值。总而言之,大数据思维有助于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定量分析、思辨验证、精细化教育、学生共性探索,进而提升整个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大幅度提升高等院校育人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核心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部分:首先,是由样板性思维转化为整体性思维,注重思维重组以及思维重塑,以此消除传统思政教育信息孤岛这一现象,同时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以更加多样本、宽思路、多渠道来形成更为稳定的数据链,用数据呈现工作对象的内在与外表,切忌将个别现象作为整体现象。其次是通过因果关系转向思维,克服在教育环节当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学生会对思政教育内容出现抗拒心理以及反叛情绪,保持良好的敏捷性与洞察力,善于在众多信息与数据当中看透事物本身,发掘内在的关联性。可以运用大数据思维来解决其中的问题。最后运用模糊性思维来展开思政教育,尊重学生个体,宽容学生在学习环节以及生活环节出现的差错。从而降低有效数据以及细节信息的错过概率以及遗漏概率,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转变,不既定某一模式来展开人员评价,同时不给学生贴上品行标签以及思想标签,以发展的视角看待学生的当下过去以及未来。
极致思维源于大众对现有生活的不满以及对未来没有生活的期待,受到物竞天择等进化论的驱使,目前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是通过将自己潜力激发的形式来体现优越性思维。而底线性思维通常会采用思维碰撞式反思,使其可以遵循事态发生的各个环节来展开规律探索,掌握矛盾双方的发展方向,从而赢得主动权的一种优质方式与防守性思维。极致思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不言而喻,但是其中也蕴含一定的风险,例如:不能双向性看待问题,往往存在一定的拔高行为,以及过于推崇即时性思维,极易出现剑走偏锋的现象,使大众心理受到极端心理所影响,因此它并非大众发展的常态。据心理学家调查与研究,极致性思维其中蕴含的完美主义倾向严重,通常而言是一种非理性的主观愿望,这种程度往往会强加到其他人身上,有碍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发展,且过度运用极致思维通常会出现某种焦虑性心理,时常会将人带入迷途,这与思政教育的根本原则不符。同时也无法促进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以及行为观念形成。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已经展开研究,并且得出相应结论,教育不应该过度强调极限理论,而是应当转变传统圣人式道德标准,要求将学生从思政教育当中释放出来,使学生可以在无形之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观念。换句话说,就是教育宗旨越高尚,与实际距离就会越遥远,培养出的学生反而容易走向极端与虚伪,思政教育应当从培养合格公民入手,将极致性思维转化为底线思维,使高校学生成为具有行为底线的高素质人才,运用底线思维展开教育,就是理清思政教育工作思路、明确学生言行举止规范、巧妙运用门槛效应,提升整个思政教育效率,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底线。相较于极致性思维将学生逼疯,底线性思维教育承认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将学生成长、学生发展作为整个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科学地运用底线思维,可以对学生行为以及学生思想展开有效评估,实现以攻为守这一优质形势。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观念、价值观念展开严防死守,底线的设置是思维模式的前瞻性的表现,在各种事情上都应当遵循底线,看似要求降低,实则是追求更加极致的自主发展,这也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高度契合。为实现这一目的,首先,教育人员需要意识到高等院校教育工作中的底线。思维路径以及极致思维路径目标相同,但极致性思维要求在力所能及的状态下做到最好,而底线性思维教育则注重学生循序渐进的形成良好思维与行为习惯。极致性思维更加注重真善美的培养,而底线思维则是探究如何将学生问题消灭,单就这一点而言,底线思维更具有针对性与实践性。在面对与接受思想教育环节,学生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难以看到未来发展,因此,教育人员应当对整个思政教育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点以及原则意识。底线思维是整个思政教育的核心标准,同时也是最低标准,通过底线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最低处看到最佳效果。在整个高等院校学生教育环节,不能始终以理论灌输作为教学手段,这样难以发挥思政教育以及思维教育的优势。从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观念展开培养,明确学生行为特点,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效率也会随之提升,这并不是单一的降低思政教育标准,而是通过对学生底线的规划,使学生改变问题并且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以及探索意识,不断对自身的行为以及思想展开规范、优化。
预设思维是指结合一定的事实经验、事实理论、事实材料来对自身活动展开必要的设计与规划,是一种通过预先设定规律与本质的行为,来对日后的发展情况展开基础预判并且合理判断、合理安排、合理规划、合理设计的一种思维模式。而生成性思维则与之不同,是在无法精准判定的发展环节生成的,结合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任何学生特点与本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教育环节以及生活环节不断发展与转变的。只有思政教育核心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应当运用生成性思维来对学生展开差异化培养、或然性培养、创生性培养。人的本质存在诸多不可预见性,而这也正是思维模式发展的重要基点,预设思维讲求事先做出明确标准与规范、明确发展目标,以便衡量自身的工作实效,若无科学预设工作,则会显得缺乏计划性与规范性,人会变得自由散漫,而思想与行动无法形成统一,因此目标也难以进行实现。生成性思维则认为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早预测目标可能会远远脱离现实,反而会为整个结果带来不利的影响,注重及时调整,及时反思,使思政教育工作回到最初的讨论与探索环节。由学生育人初衷出发。这与苏拉底的教育理念极为契合,而叶圣陶教育理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工作当中,是为了通过接受教育而完善自身思想观念与知识储备,而并非他人强加,因此需要在此环节中,不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思政理念得到有效培养与激发,使学生在具有充足思政教育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不断对更深层次的思政教育内容展开深度探索、深度分析,以此提升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效率。要知道,高校学生正处于开放性社会当中,凸显思政教育效率与优势,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多元化发展,在实际的思政教育环节,首先,要以开放性思想来进行学生判定,并且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环节当中,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而学生的思想具备一定的非线性与复杂性,并不遵循生物学发展规律,而无法做出科学判断与精准判断。因此,思政教育形式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来作出适当优化与调整。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以及世界观念,切勿纠结在一时一事上,其次,是引入互动教育机制,增强思政教育的关怀性,促进高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学生从封闭式的环境转化为开放式环境,而教育人员则应把握教师这一角色,注重对学生展开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发挥互动式讲授优势、互动式交流优势、探索性讨论优势以及深度分析优势。除此之外,还应在环境互动环节不断吸收新鲜养分,生成新的思政体验,形成新的思政认知,促进思政活动开展,注重开发校内的所有思政教育资源以及思政教育功能。并且注重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促进思政教育效率提升以及思政教育手段多元化发展。
生态思维与定式思维属于相对而生、截然不同的两种形式,首先,定式思维是结合以往的经验来进行探索,在反复应用环节形成较为稳定、较为统一的思维模式,是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惯性思维的有效表达,同时也是思维惰性的另一种展现形式,多表现为对自我经验的过分崇拜与盲目自信,结合根本意义而言定式思维是大众在改造世界以及认知世界环节形成的一种自主意识以及主观思维模式,所以模式形成具有不可避免性,具体表现为思维模式具有一定的前赴后继性,处于封闭式思维模式。生态模式则与之不同,注重事务协调发展之间去认知新鲜事物,注重能力转换以及动态变化,审时度势。在整个发展环节吸取经验,强调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存理念。在克服传统模式中,构建出一套完整的系统与发展思维,强调思维模式的多样性与开放性思维发展,具有无限统一性与有限统一性两种,其本质都为开放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定式思维模式下,思政教育工作容易产生焦化情绪,过于强调社会发展所需的物本意识,过分倚重传统经验来进行主观判断,对学生发展以及自我完善存在一定的冷漠行为,导致思政教育工作长期处于协调制度失灵以及针对性不足的状态,且教育人员的适应能力严重欠缺,职能分工也缺乏完整性与合理性,教育环节存在离散性严重问题,使得实践活动与理论说教模式相对冲突,无法共同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的世界观念,价值观念,行为观念以及人生观念无法有效得到良好的培养。而生态思维则与之不同,注重学生与教师同为思政教育的平等参与者,协调师生双方的探索积极性,激发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有机融合的效果,将思政教育作为整个高校育人环节中的具体设计环节,优化了思政教育的整体结构,有助于实现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从封闭式思维转化为开放性思维;从实体转化为思想教育由抽象转化到现实;由预设环节转化到创造环节;从静态发展状态转化为动态发展状态,以此构建目标明确且保障力强、成效显著的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为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克服传统定势思维的限制与制约,并且积极探索生态思维的引入,由于定式思维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与不可避免性,因此思政教育人员应当时注意到定式思维对大众思考模式以及行为模式的制约,使思维方式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其次,要通过体制改革来展开精细化分析,有效规避定式思维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制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性思维。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循序渐进的开展为基础,强调思政教育由浅入深,从头至尾,因此要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发挥思政教育各个环节,各种模式之间的关联性,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共同形成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机制,实现思政教育体系不断优化与完善的良好发展。通常情况下,定式思维是预先设计好思政教育内容,而生态思维则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内容引入,并且配合高效的教育环节来进行思政教育,注重学生评价以及学生思想教育,最后,要增强思政教育的生态化体验,对传统思想教育工作学会反思,以更加自然、更加优质的方式来开展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亲身体验思政教育内容以及分析思政教育重点来开展教学内容,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以及教育内容,凸显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优势,这一点在高校思政教育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高校学生具备多年的学习经验,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可以在思政教育环节中不断对思政教育知识以及内容展开自主探索与分析。
总而言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与高等院校育人工作息息相关。而思维转向这一优质模式与思政教育工作极为契合,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上方式来开展学生教育工作,为高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