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梦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实践育人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根本依据的教育实践活动,实践与育人之间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实践育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形式,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进一步说明实践育人在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一种思想教育观念,是符合大学生的社会化需要,是思政教育的形式与手段。
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特点的新经济不断蓬勃发展,“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 +”等重大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新工科建设在人才培养上加速提升育人质量的新需求。打破了传统的扁平化、课堂化、单向化的人才培养路径,新工科视域下的育人更趋向于立体化、课上课下结合,多维式人才培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立德树人,以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对接行业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人才为目标的育人新理念。树立创新性人才培养、交叉性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一体化的育人新模式。树立培养具有更高标准,更强实践能力,更短“适应期”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大学生不应是“象牙塔”式教育,而成为青年人才的“锻造厂”,打破“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怪圈,搭建各类实践平台让青年学生“走出去”真打实干,增长本领,通过实践教育探索知行合一的真知,做好实践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当今时代的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时期,创新、发展、转型成为这个时代青年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催生对团员青年综合性发展,是推进实践育人是顺应发展的现实需求。当然高校共青团育人方式和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与以往有所差别。共青团是党的后备军和助手,培养的团员应该具有“团”的影子,需要团员青年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社会素养,因此共青团在高校培养团员青年的过程中,要注重在培养理念、培养方式上进行创新,不断探索将实践与育人融合。当前中国呈现跨越式发展,新时代的青年建设者需要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育人中不断淬炼思想,锻造能力。
习总书记强调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现今共青团工作中的实践育人容易“活动化”,“娱乐化”,没有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弱化了政治属性。当代青年是国家高速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建设者,他们身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同时他们也是在多元文化交融成长下的一代,被爆炸式的信息所围绕,所以在青年团员“拔苗孕穗”的关键时期,团工作要回归青年政治引领,凝聚青年建功立业,在实践育人过程中更有高度、更具深度、更有温度,在实践工作上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更扬正气。
在实践育人的运行机制中,高校、企业、社会都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新工科”背景下,传统的人才培养已逐步转移重心,学校、企业、社会之间在培养模式上的探索也逐渐走向常规化。但是目前育人平台的搭建大多数还停留在前期的供需匹配的初级阶段,解决的是表面的一些需求问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多方协同机制,所以在具体的培养实施过程中存在目标、监管、考评不足,还存在一定喊口号走形式的情况。新工科改革的背景下,实践育人的协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实践与探索。学校、企业、社会应当对实践育人有更高、更统一的认识,更多的从育人的角度将实践育人推向深处,将“三全育人”的工作目标落实。
通过前期的调研反馈,目前团员青年的实践育人绝大部分与本专业的方向无关,从事基础性和单一性的志愿服务类型较多,缺少将专业理论知识向社会实践转化的实践服务,第一课堂与课外实践存在一定脱节的情况,导致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不足。据了解,大部分团员青年倾向于社会实践跟所学专业相结合。希望能挖掘更多,更有质量的实践内容与方法,能将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两者螺旋上升的学习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社会实践主观能动性,发挥青年学子所长,化被动为主动。充分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新工科背景下催生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育人模式。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在专业技术上创新实践,更需要在思想站位上登高望远。在技能学习中透过表面看本质,强调领悟工作背后的精神。要在学中思,思中践,践中悟,培养具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高质量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共青团的实践育人工作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人才资源优势,组织搭建青年团员与一线工匠、专家大师、优秀前辈“面对面”、“屏对屏”的平台,聆听大师背后的故事,挖掘匠人精神,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要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将“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作为育人核心,将思政与专业紧密结合,将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引入实践教育,不断深化校企思政互联,将“交通强国”建设的种子,深埋每一位青年团员心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的精神文明宝贵财富,这是中国民族的根,是中国人民的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共青团实现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共青团工作应紧密包裹在青年团员周围,立足立德树人的背景,不仅要以各类文化媒介为载体,走近服务团员青年,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要搭建平台让青年走出“象牙塔”,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参与实践锻炼,在社会的“大熔炉”中不断锤炼创造,体会文化根基,传承时代血脉。共青团实践育人要坚持以“文化思政”为工作方向,深挖各类文化活动的内涵精神,打造工作品牌,凝聚引领青年,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积极成效。实践育人的积极探索,不仅丰富了“三全育人”路径,将思政教育融入文化,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沃土,同时也推动了青年一代的使命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不懈努力。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原理。青年团员要将劳动意识深入内心,将知行合一贯穿始终,才能在实践育人中不断成长、锻炼、涅槃、重生。在劳动教育中要注重鼓励青年团员利用知识、技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使其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增强奉献意识。尤其是在这次特殊情况中,涌现了大量的英雄模范人物,要大力宣传英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在国家需要和人民所需指示,主动投身志愿服务,与祖国和人民同命运共呼吸。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要始终围绕“劳动最光荣”的意识展开,引导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主动作为,身体力行,将志愿服务的“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推动培养全面发展担复兴大任的总目标任务。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也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将专业实习与志愿服务有效结合,推动团员青年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校企育人实践基地与9号线大学生自管线的平台,深化“蓝精灵”志愿服务品牌 。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以老带新,“传帮带”的服务模式保障了团队的先进性和专业性,同时通过实践育人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正在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弘扬志愿精神。从中体现团员青年不忘先进意识的初心,体会劳动教育的实质内涵,融个人点滴于广阔的社会之洋,在劳动实践付诸行动的同时也展现了青年团员历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