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2021-11-12 13:46张国栋太原理工大学求实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层次性道德教育道德

■张国栋/太原理工大学求实学院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仁”的思想

所谓“仁”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其核心是爱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中庸》有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就是说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亲爱、亲人是最重要的,应该放在第一位。这里所说的“仁”是指发自内心的爱人之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爱,要求人们首先要爱自己,爱父母,爱亲人,从爱身边的人到爱世间万物。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仁”就是社会的最高准则,君主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天下归仁”是孔子的最高社会理想。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就是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仁爱为核心的社会理想。这种爱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是有层次差等的,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这种“仁”所体现出来的有层次差等的爱对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等复杂的关系至今仍具有很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义”与“利”的思想

先秦儒家对于“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重义轻利的,提倡人们见利思义,孔孟二人对此有充分的论述。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就是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极大地强调了义的重要性。孟子在对待义利关系上,比孔子更看重道义。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就是说为了道义,生命都可以舍去,更不用说自己的私利了。他主张在义利冲突的时候,舍生而取义。可见孔孟二人在物质需求与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完全否认“利”对人们以及社会发展的作用。但这种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没有彻底否认利的作用,也不是反对人们追求利益,而是要求人们在利益面前,首先考虑义的重要性,然后才能追求正当的、长远的利益。这就要求人们在做人做事方面要从群体利益出发,顾全大局,遵循并坚持正确原则。在争取利益的同时不能违背道义的基本原则,更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到集体利益,做违背道德的事情。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义可以产生利。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目标主体性、层次性缺失

培育四有新人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目标。这一目标符合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总体要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价值取向对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很多影响。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校主流道德教育目标是从社会的效能出发,以社会为中心,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过于重视国家的主导意识和社会需要,片面追求社会效能而相对忽视道德教育的个体需要。这样就容易使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过高或过低的、缺乏层次性的道德教育目标都会必然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实效,把道德教育变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工具。

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目标是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这一目标侧重于长远目标的确立,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样的目标并没有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道德水平现状及其发展规律来设定,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不能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大学是我们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地方,大学生以后是要走向社会,真正体验生活的,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都渐渐趋于成熟,正是逐步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渐渐稳定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想和心理也呈现出出阶段性的特点,同时,每个人的性别、性格、心理、思想、能力以及成长环境各方面也都存在着差异,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不能搞“一刀切”,对所有人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道德需求,也有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

(二)教育内容对传统美德的继承性不强,现实性不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我国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为了充分体现时代要求,此教材一直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中,在新版的教材中,道德教育与优秀传统的继承用了很大篇幅来介绍。

与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一比较,我们便会发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很多内容与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内容是重复的,针对性不强,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并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及其道德水平现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日趋成熟,对一些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理论内容并没有全面反映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与社会发展不适应,也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只是简单的讲课,不注意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况,这样一来,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兴趣不高,甚至会有排斥心理,道德教育效果一定不乐观。

三、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要有层次性,循序渐进

先秦儒家学者们在道德培养上最基本的是君子人格,最高目标是圣人。首先要成为君子,其次才能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使学生不断提升、完善和超越自己,最终朝着圣人的目标不断努力。这样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突出了层次性、渐进性,道德培育的目标也更容易实现。所以,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设立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其思想和心理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具有层次性的培养目标,以短期目标为基础,首先培养大学生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只有爱身边的人,才能做到大的仁爱,总的来说,只有一步一步的目标实现了,长远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想要得到有效落实,就必须在大目标的前提下设立能够有效实现的小目标,这样才有利于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充实道德教育内容,继承优秀传统,坚持与时俱进

1、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首先,加强仁爱教育。“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做人的标准,要求人们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不仅爱人,更要爱大自然的一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情冷暖、道德冷漠现象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培养仁爱意识,在为人处事上学会换位思考,要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多为他人着想,多一份宽容和谅解,让大学生真正做到关爱人、理解人、尊重人和帮助人。同时,教育工作者在与大学生相处过程中也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要以理服人,对学生多一份关爱和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帮助和指导,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用自身的仁爱来培养学生的仁爱思想,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更要和谐相处,还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这是当前道德教育缺失的很重要的内容。

其次,加强礼义教育。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之称,以礼待人,为人正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德,被人们世世代代继承和发展。所以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应该充分让学生们认识到学习礼仪在社会中的重要性,重视礼仪学习教育,可以适当的加入礼仪学习课程,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以礼示范,生活小事为人处事也要注重礼节。对于义的教育,要教育学生在争取自己礼仪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坚持义与利并重的原则。

2、道德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道德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其内容只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富含新意,才能更具有生命力。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现状来进行阶段性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生活化。

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道德规范行为有不同的要求。当前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出现,与此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和谐社会出现了道德危机。这就要求在进行道德教育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删改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坚持与时俱进,增强现实性,而不能一成不变。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论是在编写教材还是教师的备课,都要注意增加新观念、新思维。一方面,不断创新内容,用高尚的道德标准引领潮流;另一方面,还要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营造和谐美好的氛围,使高校德育内容生活化、大众化,这样才更乐于被学生接受并学习。

总之,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我们需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了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为了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对当前高校道德教育提出实际可行的建议,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

猜你喜欢
层次性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