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竺云,王立中,张茂风,袁 鹰,陈亚运
(1.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225300;2.江苏省智能制药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江苏 泰州225300)
基于学院成功立项江苏省智能制药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项目,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产学研培创赛”六位一体模式将药品生产岗位技能、课程内容体系、实习实训技能、职业技能证书、创新创业大赛及技能大赛合理融合,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制药类人才。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中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该制度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虽然“1+X”证书试点中暂时未涉及制药类专业,但人社部联合中医药管理局在2019年4月公布了《药物制剂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6-12-03-00),该工种主要面向制药类专业人员,尤其是药品生产技术专业。
2019年,第二届全国食品药品类职业院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技能大赛在本院举行,相比较第一届大赛此次大赛有了较大的改革,在理论考试环节的改革是首次参照《药物制剂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高级工的要求进行命题,知识点的覆盖面和理解难度加大;在现场实际操作环节的改革:一是由之前的填写纸质批生产记录改为在线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考查选手在信息化智能制造背景下对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能力;二是压片的标准片重由之前固定的0.30 g改为0.30~0.35 g的片重范围,考核片重赛前由专家组抽签决定设计范围内任一重量,这对于选手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也有了较大提高;另外,仿真考核环节的平台由之前的《药物压片技术仿真教学V2.0》升级为V3.0版本,优化了仿真内容和画面,设计了随机的问题,提高了竞技难度。同时,该项赛事仍然是由两名选手共同完成,这对于团队合作、沟通能力也有一定挑战。
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为例,本专业技术课程主要包括“药品检验技术”“无菌制剂技术”“非无菌制剂技术”“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设计”“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等课程,大部分课程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基本一致,区分度不高,课程体系较为陈旧,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课程与企业生产、大赛规程之间的融入度不够,需要逐步优化和改进。
学院借2016年9月搬迁医药城新校区的契机,围绕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新建校内实训基地,包括GMP教学工厂、药品分析检测中心等,总面积达到5 000 m,能够基本满足专业课程实训要求。实训室仿真软件陈旧,比如《中国药典》《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内容没有及时更新,过分依赖仿真实训,然而仿真实训与真实生产岗位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校企合作是当下高职院校培养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主要创新模式,在“职教20条”中也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虽然学院借助新校区地域优势,与医药园区等近百家制药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是目前除了认知实习与顶岗实习外,校企深度合作不够。校内教学标准不能及时对接企业实际生产标准,学生进入企业后需要重新培训上岗。
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另一方面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而“双师型”教师是需要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多数教师在理论授课方面较为出色,但是实践环节经验不足或者实践内容过于简单、陈旧,不能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技能大赛指导时,校内教师集中在理论和仿真环节的指导,而实操环节往往需要校外兼职教师进行强化。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传统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00后学生的学习需求,该阶段的学生学习速度快,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是传统板书式或ppt式无法长期保持他们的学习专注度,因而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自学院推行超星泛雅慕课平台以来,大部分老师都建立了课程网站,但是整体使用率不高,尤其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起到“搬运工”的作用,没有结合当下学生特点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学院坚持“停课不停学”,部分教师响应号召开始利用超星、中国大学MOOC、腾讯课堂等平台进行在线授课,形式多样,但实质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有的老师只是录制45~90 min的讲课视频投放到课程平台,导致网络教学师生互动性不强,教学效果反而没有提高。
物联网控制、智能化工厂、AI制药时代的到来,制药人员面临重大挑战,制药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不再只是机械化地操作生产设备、抽检样品等。制药行业普遍涉及信息技术、机电技术、物流管理和销售技术等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进一步丰富课程体系,可以在专业拓展课程中融入信息、机电、物流和销售等方面的内容。围绕药物制剂工职业技能标准,优化“非无菌制剂技术”“无菌制剂技术”“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设计”等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知识点,贯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结合学生技能竞赛,设置能力模块课程,制定课程开发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项目化教学。对接制药产业新工艺、新剂型、新技术,分析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职业能力,通过岗位→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设置专业课程,开发融入“1+X”证书的课程标准,构建高水平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的结构化课程体系。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行业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一方面,积极与医药园区内制药企业沟通交流,整理收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可以提供的实训岗位,鼓励学生在不同企业进行轮岗锻炼,学生既锻炼了多岗位的技能,企业也为后备人才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学院会全力为每年一届的医药博览会提供志愿者支持,尤其是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一次友好合作。同时,本专业的校内教师利用寒暑假、周末等业余时间走进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既能增长教师实际生产经验,提高教师对企业的认知,为后续更新教学内容做好铺垫,也要鼓励学院与企业之间开展项目共建、技术服务、培训交流等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
加大内培力度,实施教师分层分类培训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安排专任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学习交流,攻读博士,外出参加国培、省培等职教培训,到园区阿斯利康等知名企业做访问工程师,到中国药科大学等高等学府做访问学者,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培养青年教师。与中国医药城合作建立“人才共聘共育”机制,推行教师到园区企业实践锻炼、干部挂职学习制度。聘请千人计划学者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聘请园区海归博士、行业精英、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顾问,实施“双岗双聘”制度,企业与学校共同招聘高端人才和博士,既具有教师身份,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又参与企业的研发等生产活动,实现企业人才与学校师资的无缝融合,创新了人才使用的新举措。
依托智能制药新业态、药品质检、制药设备维护、生产过程信息化追溯,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专业核心课程资源。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建设标准化实践案例和课程资源库。利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园校企共同开发在线教学云平台,采取“理-虚-实”一体化的教学构架,实现理论与实践、虚拟与实操、线上与线下三结合。围绕专业群的职业岗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联合扬子江药业集团等企业,共同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在现有的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学生友好型”在线共享资源库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能力模块课程资源、培训认证资源、虚拟资源、技术服务资源的相关内容。以数字化互动电子书和翻转课堂为模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传统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学历教育、企业员工培训和社会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利用超星泛雅和中国大学MOOC课程平台等载体,自主搭建个性化与协作化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等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和泛在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教学改革一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前提。随着社会发展和企业创新生产的需要,学院以“产学研培创赛”为导向,融入职业技能标准,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园校企”三方合作;通过外引内培,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借助多种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常态化,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