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粲然》:非虚构与大科学的对话

2021-11-12 13:33
长江丛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学性报告文学虚构

叶梅是一位多文体写作的湖北籍著名作家,但她更以小说和散文创作的成就闻名于当代文坛。2020年6月,叶梅长篇报告文学《粲然》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甫一出版就获得关注,此后则多见好评。因为《粲然》我得以真正“结识”叶梅,尽管此前拜读过她的作品,也曾在作协某次评审会上见到过她。但究竟属于相见不相识的那种情形。经《文艺报》刘颋老师的推荐,《粲然》责任编辑小吴将作品快递给我,使我得以比较早地读到叶梅的新作。本来只想“浏览”一下,谁知读得竟有些心生欢喜。我的文字记录了阅读的感觉:“溽暑渐消。在秋光清影里,我遇见了一片绚烂,那是叶梅新作《粲然》映射出的别样风景。”

《粲然》的本事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始末”,这是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古远的诗美与现代科学的创造交相辉映,非虚构文学与高能物理“对撞”生成的引力场,对于读者自有不一样的“魔力”。《粲然》是叶梅所创设的文学与高能物理的一次精彩的“对撞”,作品颇得当代报告文学的某些精神传统。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报告文学和科学技术有着特别的关联。我以为,新时期文学的发端,其重要的标志性作品不只是刘心武的《班主任》,还有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哥德巴赫猜想》是诗篇,也是檄文,宣告了一个贬抑科学和科学家时代的终结,它以纪实与诗情兼容的笔致,再现陈景润的真切形象,歌颂一代科学家崇高的精神品格。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它的纪实性、专业性、文学性和时代性等融合一体的优长,使之在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学成就、叙写科学家事迹、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优秀的科学技术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其内存是文学与科技化合而成的结晶,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生,则是其核心价值之所在。《粲然》有之,很值得研究。

报告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时代文体,近年来创作活跃,其中有不少作品报告了种种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在非虚构叙事上也可见文学的滋味。只是我们的评论界对这一文体,多多少少还存有忽视、偏见等等。《长江丛刊》却是不同。本期安排叶梅报告文学《粲然》评论专辑,组织了五篇文章,这些文章既有对《粲然》基本特点、价值的认知与论析,也有各自通过对作品的细读,从不同角度发现其内在的细节和意涵。樊星教授的文章是一篇“随想”,但随想中收归为对作品社会历史价值和“启迪意义”的解读,给读者以诸多启发。王冰曦、刘川鄂的论文从《粲然》的人物再现、精神主题和语言叙事等方面评论作品,作者认为《粲然》通过平实质朴的文字进行叙事,“文学性在叙事的丰富和独立中,让人物的价值,人生的体验,精神的深刻在文字中绽放”,给出了作品文学性生成的独特。郭晶这一位特殊作者,是《粲然》所写人物的见证人,在评论中与我们分享的信息很有价值。彭宏则以“光色”观照作品,拈出历史的纵深和宏阔、精神与文心等分析作品的叙事和主题,算是一篇细读之作。李雪梅、袁财峰以“难度、高度与温度”“三度”论述《粲然》,可谓得其大体,揭示出作品的本真。五篇论文各取其题,但皆能及物而言之有物,你可一读。

丁晓原,《东吴学术》主编,教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报告文学和散文研究,有《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媒体生态与现代散文》等学术专著10多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评论200余篇。

猜你喜欢
文学性报告文学虚构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虚构
虚构的钥匙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文学网络时代的狂欢
虚拟的自由:创新与消解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辉煌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