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休闲美育路径研究

2021-11-12 11:43:32徐望张丹
中国国情国力 2021年12期

徐望 张丹

文旅融合勾勒了“诗与远方”交相辉映的美好生活图景,建构了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的美学体验场景,提升了人们对于游憩玩乐的文化内涵追求和审美价值追寻。本文认为,文旅融合可以休闲为前提,在造就休闲经济增长点的同时营造休闲美学氛围,使得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基于现实的休闲需求和审美需求形成很好的结合,并促使文旅产业不断创造趣味多样、格调多元的休闲审美情境,在吸引文旅消费的同时切实发挥社会美育作用。文旅产业是将经济之利与休闲之乐充分结合起来的“幸福产业”,探索文旅融合对于发展休闲经济,开辟休闲美学之境,进而探索休闲美育价值指归以及实现路径,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文旅融合造就大休闲产业格局

休闲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其对接的是人们开展的休闲活动、获得休闲愉悦的精神需求,是一种产业门类广、跨度大的横向产业。人文属性是休闲产业的本质属性,其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与创造,宗旨是实现人类诗意生存和构建美好精神家园。这是休闲经济对传统经济理念的一大贡献。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产业,两者本身都属于休闲产业的主体产业。两者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既符合产业内部发展机理,又顺应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如此,大休闲产业格局因势而生。

(一)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彰显旅游产业的休闲格调,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从字面上看,“文旅融合”即“文化+旅游”,但其实质上侧重于呈现旅游产业的文化优势。随着人们逐渐将旅游作为常态化的休闲方式,传统的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式的景点观光旅游模式越来越难以契合当今人们的旅游消费期待,且这种“赶场”式旅游缺乏休闲格调,不能满足品质化的旅游消费需求。相对的,不追求“打卡”景点数量,而追求在旅途中感受特色文化、体验风土民情、享受慢生活时光、实现审美化地休养生息的旅游模式,是当下旅游休闲消费的主要趋势。因此,走文旅融合之路,拓展旅游活动的文化意义,提升旅游产业的休闲格调,是必要之举。

(二)文旅产业基于人文属性,不断凸显休闲的“以人为本”价值追寻

文旅产业的发展推动着休闲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发展高度凸显人文关怀。文旅融合推动了传统的观光旅游向着现代的文化旅游发展,使得一系列针对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新型旅游产品不断涌现,如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亲子旅游、探险旅游、私人定制旅游等,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以人为本属性不断彰显。

(三)文旅融合为旅游注入文化活力,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

文旅融合加速了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促进旅游演艺业、旅游文创业、旅游食宿业等品质化方向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休闲项目清单。今天的文旅融合不但要发展一种休闲业态,更致力于推广一种“身与物化”“神与物游”的休闲情境。文旅项目开发者、产业经营者、设计策划者们注重强化环境美学,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水平,注重运用文化科技,打造休闲之境,激发大众的休闲审美兴趣。而且伴随当前消费市场“消费升级”,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消费结构性占比日益提升,其中旅游成为人们最为偏好的文化休闲消费项目之一。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休闲产业应发挥休闲美育之社会功能

休闲具有自由自适性、去功利性、个体情趣性、身心发展性等特点,因而休闲活动本身具有较多的审美意味。无论是我国的“游”“乐”“逸”“逍遥”“澄怀”“畅神”“品味”“怡情养性”,还是西方的“游戏”“自我实现”“诗意栖居”,都与休闲的审美情境相关,指向美学化的休闲生活方式,强调于休闲中呈现趣味、品位等美感,提升休闲意蕴,从而从审美化休闲走向审美化生存。由于休闲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休闲美自然属于生活美。休闲美的发展符合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趋势。从休闲的美学品格上看,提升休闲活动的文化内涵,引导健康的休闲文化建设,“让美学从纯粹的‘观听之学’成为生动的‘身心之学’”,符合现当代美学侧重于研究参与式、体验式审美模式建构的学术发展趋势。

休闲与美育之间具有内在共通性,都带给人精神的愉悦。休闲可以作为美育的生动载体,美育也能够为休闲建立价值尺度。休闲,尤其是“美的休闲”,本身就具有美育的意义;休闲美育不仅可以普适化和深化休闲的美学意义,更是一种覆盖面大、方式多元的社会美育,对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休闲作为一种美育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向着美的境界发展,根本在于主体的自由自主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资休闲的“自由时间”是人从满足生存需要,向着满足享受需要乃至发展需要进步的前提条件,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文旅融合所发展的文旅休闲产业能否发挥休闲美育功能?答案是肯定的。狭义的美育主要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而广义的美育,则要综合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形成社会美育格局。发展文旅休闲产业可以为社会美育提供一种新的方式,相比于学校美育,这种美育方式能够将美与艺术融入文旅休闲之中,并将严肃文化与商业文化有机衔接,具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自主自由、无强制性,供需衔接、市场细分等优点。在文旅融合中实施休闲美育,就是要使人在“美的休闲”中感受“休闲的美”,这就要求文旅休闲产业在产品与项目的创意、包装和科技运用等方面注重体现折射美与文化之张力。首先,在文旅产品与项目的创意方面,要把“好玩”“好看”“好用”三者结合,充分凸显休闲价值、审美价值以及使用价值,使主体感受其中的乐、美、善。其次,在文旅产品与项目的包装方面,要提升设计品质。再次,在文旅产品与项目的科技运用方面,要大力发展科技美学,推动数字技术、虚拟技术、全媒体传播技术、AI技术与艺术融合。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休闲美育路径

(一)解困时空局限

广泛开展休闲美育要以较为充足的闲暇时间为前提。然而,忙是当代社会中人的生活常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居民在一天的活动中,个人自由支配活动平均用时3小时56分钟,占16.4%。虽然这一时间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12分钟,但在一天活动的时间构成中,占比仍偏低。可见,时间之困造成了休闲之困。要改观这一困境,需要加强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利,杜绝企业“996工作制”、不鼓励“加班文化”等;科学合理地开发规划节假日;推广每周4.5天弹性工作制、居家网络办公模式等。

在休闲生活上,与时间局限并列的还有空间局限。“休闲”在空间语义上指向广阔的天地、自由的空间,可以是真实的,亦可以是虚幻的,要在产业经济层面得以体现,文旅融合是一种现实的途径。文旅融合不断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使旅游从景点式走向全景式、从景区式走向区域式,其中特色小镇、文化休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是典型的全域旅游模式,拓展了消费者的休闲空间。此外,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技术为人们解困休闲的空间局限也提供了便捷手段。文旅融合基于“文科融合”,运用新型文化艺术科技,推动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不断推升消费者的空间体验,同时营造了新的休闲场景,如线上“云旅游”“云展演”等,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游遍天涯海角和置身展演现场。突破空间的限制,具体的路径包括:大力提升交通速率,推动“快旅慢游”(旅程快+游玩慢)进一步发展;运用数字技术和视觉技术,创造虚拟文旅休闲空间;提升城市空间美观程度,密集打造生活化的休闲景观。

(二)丰富产品供给

当前,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在休闲产业的经济价值之上,提升其美育价值,就是要使“美的休闲”的形式与内容无限丰富,从而使“休闲的美”的天地无限广阔。换言之,就是要对文旅产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供给总量,即盘活供给存量、创造供给增量,不断开发新的文旅休闲产品。只有“菜单”足够丰富,才能让性格气质各异、生活环境各异、精神需求各异、审美志趣各异的消费者实现选择自由,才能使休闲的审美价值为全民共享。为此,一要持续推进文旅休闲业态向着多元化迈进,推进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推进线下与线上平行互动,推进经典与时尚、艺术与科技、乡土与城市、自然与人文等元素相互结合;二要探索开发对接小众消费需求的个性定制旅游、医学文化康养旅游、秘境探险旅游、高端婚旅等文旅休闲产品,使这些小众不再处于“选择尴尬”的境地;三要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分析市场需求、消费者偏好,以实现精准供给。根本上讲,丰富产品供给是刺激市场竞争、提升产品品质的有效方法。全社会要在文旅休闲产业之中感受和享受美、学习和创造美、涵养和发展美,正要依托于文旅产品的审美品质。

(三)体悟自由之美

本质上,休闲不是一种意向性活动,而是一种无意向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主观心境和客观状态的结合。从审美心理发生学角度看,审美具有无目的无功利性,因而休闲的心态与审美心理具有同构性,休闲本身就具有审美取向,朝向自由之美。尽管在文旅融合所造就的休闲经济语境下,休闲似乎是一种经济活动,似乎与消费有着必然的关联。然而,真正的休闲不必须去消费。今天的文旅休闲产业应当在产业运营中适度地去消费化、去商业化,给人以更好的休闲体验,从而带动产业链延展和业务运营良性循环。具体的路径包括:在城市中,将文旅片区与生活片区有机融合,提高文化休闲街区、文化广场的密度,推动发展混业经营、特色鲜明文旅业态;在乡村中,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造文旅项目品牌,利用办节、办会、办展等聚集人气,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尤其要加大创意力度,使人们能够疏离惯常生活节奏、走出“围困式”的日常空间,通过创意营建,造就自由的审美环境,并激发人的审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