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2021-12-29 13:09:38周广澜费玉莲张芳萍
中国国情国力 2021年12期

周广澜 费玉莲 张芳萍

康复辅助器具是改善、补偿、替代人体功能和实施辅助性治疗以及预防残疾的产品,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等对康复辅助器具有着较大需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8.70%;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3.50%。《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周年》白皮书显示,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到2050年,全国残疾人总量预计会达到1.65亿,将是目前的两倍。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是包括产品制造、配置服务、研发设计等的新兴产业。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及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升,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国内外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概况

(一)国外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概况

1.康复辅助器具制造业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发达国家的康复辅助器具制造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产业快速发展。如欧美家用医疗器械设备产值达到260多亿美元。发达国家的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条完整,整体竞争力强。目前发达国家的康复辅助器具制造业正从传统制造向高科技发展迈进,同时不同国家在康复辅助器具制造业的发展上各有特点。如美国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政府的支持拥有发展成熟完善的康复辅助器具制造业,产业链覆盖普惠型到智能型康复辅助器具,专业生产企业众多,且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日本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依靠自身的科技实力正在大力开发智能辅助器具,近年来在进行康复机器人的标准研究;大多数著名的康复辅助器具厂商在英国都有分公司,种类繁多的辅助器具分布在相关行业(机械加工、电子制造等)的企业中生产,且在研发高端辅助器具。此外,发达国家普遍重视辅助器具产品的设计、创新及个性化,辅助器具行业企业与大学、公共医疗保健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密切,行业形成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链。且康复辅助器具品种较多,特别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发展康复辅助器具较早的国家,产品均达到三万种以上,几乎涵盖了所有种类,而我国只有约1600余种,且只有约1/4的品种才有实际产品。

2.康复辅助器具专业人才机制完善,配置服务业发达。发达国家在康复人才培养方面重视贯彻落实ICF理念,发挥交叉学科的作用,推进综合康复;专业设置与职业发展密切结合;学制发展完善,具有严谨的资格认证制度;课程设置合理,重视教学实践等。欧美发达国家都有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且根据社会需求规划培养数量。服务机构具有能够面向所有残障者提供服务的专业团队,实现辅助技术系统化服务。此外,辅助器具配置服务等相关人员社会认同度高,薪酬较高。在美国,假肢师、矫形器师的平均年薪约为7.3万美元(约合44.53万元人民币)。同时,部分国家设置了相关的康复辅助器具专业人员岗位并进行认证制度,如美国的北美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学会(RESNA)提供辅助技术专家、康复工程技术专家以及坐姿与移动专家的岗位资格认证。

此外,辅具配置服务专业人员数量多。例如,德国假肢矫形领域有雇员超过36000人,其中50%以上为注册假肢矫形师。配置服务业发达,配置机构(包括零售商)已经深入到了20-30万人的社区,如英国伦敦的某地区人口不到26万,就有政府指定的康复辅助器具服务供应商26家。

3.政府重视康复辅助器具科技投入。据有关报道,美国政府重视未来技术领域的相关投入,相关机构对技术领域的投资有助于开展康复器械和辅助器具的研发工作。由于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福利支出增长,日本政府从2021年开始将社会保障预算增加约59.6亿美元。澳大利亚政府也将在未来三年内投资1900万澳元用于基于人工智能的五个健康研究项目。总体看,发达国家重视在康复辅助器具领域的科研投入,具有成熟的科研成果商业化转化机制、强有力的风险投资支持、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学术机构、政府及相关机构支持和国际合作,均是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拥有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4.康复服务体系完善合理,有力地促进了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老龄化程度高,康复事业起步早,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已经发展到较成熟的阶段。如美国、澳大利亚已经建立了急性康复期护理机构、过渡期护理机构和长期护理机构的三级康复体系,并在各级设立了多种类型的康复机构;日本的康复机构包括专门康复机构、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和专门为残疾人开设的疗养所,建立了覆盖全民的、针对各种功能障碍康复需求的康复机构。

5.重视立法,建立了完善的康复辅助器具支付相关的法律体系。发达国家在为功能障碍者(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提供优质康复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立法。在康复辅助器具服务(康复医疗及配置服务)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形成了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美国是在康复领域立法最早、法律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之一,有关法律中涉及了康复器械和康复辅助器具的扶持政策。发达国家政府立法是资金来源的最大保障,立法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及政府福利来向患者提供康复医疗及辅助器具服务。

(二)国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概况

近年来,我国对康复辅具发展高度重视和关注,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内康复辅助医疗器具市场开发有很大的机遇空间,未来的康复辅具产业将会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体现创新发展。但目前还存在问题亟待完善。

1.产业链条仍待完善。国际上康复辅助器具产品约有4万款,市场总规模近600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地。我国康复辅助器具需求人口多、市场潜力大,但市场可见产品种类不足发达国家的1/4,市场规模约为4500亿元,康复辅助器具仅有3000多种。

2.人才与服务机构缺乏。我国在专业人才培养、配置服务机构都相对较弱。仅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学相关的本科专业。从康复医疗从业人数来看,目前具有康复治疗师技术资格的约3.6万人。在国际标准中,每10万人口应该配有至少8名康复治疗师。而美国为62.8人/10万人口,德国为68.7人/10万人口。我国残疾人现有8500万,其中39%残障人士有配置康复辅具的需求,但实际配置率只有10%左右。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残疾人康复机构10440个,康复机构在岗人员达29.5万人,有较大发展空间。

3.法律不够健全,现代康复医疗体系正在缓慢建立。我国残障人士数量大,政府福利资金及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对残障人士使用康复辅助器具有规定。2020年我国约有1077.7万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全年为242.6万残疾人提供各类辅助器具,相较于全国接近8500万残疾总人口,占比较少。许多康复医疗项目未进入医保或没有设立相关政府医疗救助,长期康复护理几乎是患者个人支付。目前纳入报销范围的康复辅具大概有二十几种,与市场中上万种康复辅具相比,占比较小。同时,国内在康复医疗方面的商业保险品种较少,康复医疗领域医保支付项目从原先的9项增加到29项,但相比而言,还有待完善。

(三)杭州市作为浙江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核心地带的发展概况及面临的问题

1.杭州市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概况。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是杭州乃至浙江省近年来大力支持发展的新兴产业,辅助技术研发工作得到了浙江省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参考国家标准《残疾人辅助器具分类和术语》GB/T 16432-2016(等同采用的国际标准ISO 9999-2016)的基础之上,根据我国康复辅助器具使用现状,同时结合销售渠道上康复辅助器具的分类,挑选了呼吸机、护理床、轮椅、制氧机、助听器五种主流产品,对所属杭州市的上述五种康复辅助器具的专利申请人在2012-2020年专利申请数量进行整理可得,杭州市在这五种产品的专利申请上都有整体上的提升,尤其是在2020年,护理床、轮椅、呼吸机、助听器的专利申请公开数量增长量较高,除去疫情的部分影响因素,说明杭州市的康复辅助器具市场有较大需求,前景广阔。

表 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专利数据库所属杭州市专利公开数量

2.杭州市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所面临的问题。除前面已叙述了我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存在的问题外,杭州市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还存在以下不足。

(1)在用户层面,由于自身身体条件限制等因素,不能了解到康复辅助器具产品的生产过程。鉴于某些原因,残疾人、老年人很难亲自考察产品的生产条件及质量,因此对康复辅助器具产品体验很难把控,此种限制下,不利于其找到合适的产品。

(2)在康复辅助器具经营者层面,缺乏合适的营销渠道,这是经营户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有一定货源的基础上,缺乏营销、物流管理等前期整体规划,很可能对未来的经营造成隐患。

(3)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市场层面,市场本身存在着经营风险。企业在发展阶段往往缺乏有效投入,其创业资金往往来自政策补贴、贷款等途径。目前市场还在发展之中,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经营者需要承担亏损的风险。若不能及时预测、防范化解市场经营风险,易造成不良结果。

二、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是世界上康复辅助器具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我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8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413亿元,预计到2021年我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453亿元。以助听器行业为例,我国有听力残疾患者达2780万人。我国目前有约30家具有高中低端技术的助听器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一带。国际品牌助听器占了国内市场份额的90%以上,深度老龄化、青少年高频使用耳机等因素,使听力功能障碍者数正大幅度增加,而助听器销售量只满足了部分听力残疾人员,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康复辅助器具需求旺盛,配套服务还需完备

2020年,浙江省64.1万名持证残疾人及残疾儿童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全年共为7.0万名残疾人提供各类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但截至2020年底,浙江省入库持证残疾人有135.3万。此外,康复辅助器具的应用涉及到服务的提供及器具的使用,这两者如果能有机结合,将为残疾人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三、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思路及重点发展领域研究

(一)产业标准化与个性化共同发展

目前,浙江省主要由省社会养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机构康复辅助配置标准,但对具体产品却未有相关说明。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对产品的质量等各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构建产业质量信任、开拓市场的基础,促进辅具行业朝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随着行业政策的不断深入及相关需求不断提升,满足功能障碍者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的高端产品更受消费者欢迎。同时,整个产业链需覆盖通用款式到个性化智能型康复辅助器具,大力培育专业生产企业,鼓励开发研制新产品。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保证当前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供给体系能够以使用者需求为中心,涌现出一批个性化的高科技智能产品,且针对使用者需求反复改进,追求高品质产品和服务。

(二)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技术转化,完善相关机制

浙江省一直在推进残疾人事业建设,根据《浙江省杭州市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第二批国家综合创新试点承诺书》内容,2021-2023年,每年投入5000万元。在政府投入的同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已有的科研项目,也可以将其中与康复辅助器具领域有关的共性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成市场产品。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中工程技术商业模式所需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升级的进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康复器具使用所需要的知识多为基础理论、概念和方法,而在智能设备的环境下,需要帮助使用者提高对智慧康复器具的认知学习能力,将大量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学习简化成通俗易懂的应用指南,以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的使用。

(三)积极开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

康复辅助器具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应在培养、使用、评价、激励、资格管理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建设思路,需要在康复辅助器具服务体系的架构中推进,着力到具体的岗位上,例如加强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辅助器具配置人才培养,完善服务体系和建立人员资格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配套建设。

近年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更加规范有序,根据《浙江省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显示,截至2020年底,浙江省持证社会工作者9.8万人。即便是杭州市,专职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职称持证率仅为52%。但康复辅助器具综合服务模式需要多种类型人才,应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建立康复辅助器具服务人员能力评价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康复辅助器具服务人员队伍,提升履行康复辅助器具服务职责能力。

四、促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措施的建议

(一)统筹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康复辅助器具市场主体

培育康复辅助器具市场主体,对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给予更多税收、资金等优惠政策;既支持大企业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经营,也鼓励中小微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发展,同时亦扶持各方社会力量兴办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机构。支持通过O2O等方式,促进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康复辅助器具创新活动,使得“高精尖”技术路线或者产品有所突破,从而释放优质康复资源和辅助服务资源。

(二)提高产品使用价值和综合服务质量

引导助残康复养老机构与康复辅助器具生产企业间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将老年人伤病护理照料、残疾人生活需求作为切入点,以残疾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丰富产品供给,推进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康复辅助器具在养老、助残、医疗、健康等领域广泛应用。

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例如在某个具体康复辅助项目实践中,团队服务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好坏直接关乎康复项目的结果。如何组织能力程度不同的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开展高效的康复计划,是一个关键问题。在资源和时间等约束客观存在的现实下,引导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在康复过程中实现预定计划,需要大力培养康复治疗师,提升康复辅助器具配置人员协作服务能力,通过康复辅助器具的使用强化残疾人、老年人自理能力,增强残疾人、老年人自信心。

(三)加强研发创新与康复服务产业体系建设

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康复辅助器具”的结合发展,加大对助残助老康复辅助器具的科技投入,促进成果转化。以“互联网+技术市场”为核心,利用相关数据的挖掘分析,提高对智能产品趋势走向的预测判断能力,积极布局线下助残养老机构康复体验中心并完善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及相关服务,助力实体机构在我国多层次、多维度康复服务体系中的补充作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