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正勇/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劳动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者向教育对象灌输一定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劳动,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锻造其劳动素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有着独特的实践价值,但在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从空想社会主义时期,到科学社会主义时期,劳动教育始终散发着永恒的光辉。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新时代习总书记仍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这是因为劳动教育在当今时代有其独特的功能和意义。
进行高校劳动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大学生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只有通过理论指导进行的社会实践,才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劳动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提高劳动技能,才能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社会的有用之才。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功成长成材,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同时,高校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发展也能积极的促进作用。接受劳动教育能够帮助他们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培养出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在对劳动观念的思考以及劳动技能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激发出无限的潜力,从而提高智育的效果。在参与具体的劳动实践中,也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都以劳动为前提和基础,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为社会和人民作贡献。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发展目标。生活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当下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大多数对劳动行为有着认知误区。这种认知偏差不利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新人任务的达成。高校进行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能够纠正大学生头脑中的一些不正确劳动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美好未来是劳动开创的劳动观念。无论是个人理想,还是中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劳动。通过有效的劳动教育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德,达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层面的存在,想要从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就需要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中凝结成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促进劳动与教育相结合,能激励广大青年大学生为民族复兴和个人发展不懈奋斗,以实际行动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本部分以高校劳动教育现状为主要调查内容,编制调查问卷,以网络手段为主要传播渠道,调查人员涵盖多个高校的不同学科类型和学习年级。通过对问卷调查信息和研究分析后,总结出以下四方面关于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劳动育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需要以学校开展的各类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为前提和载体,但在现实生活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无轮是学生本身,还是家庭和学校都忽视了劳动对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特殊育人价值。这种育人价值的忽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体现在了将劳动教育简单化、形式化对待,表现在浮于形式的学生志愿活动和学业内的实习、见习内容。在劳动育人价值的忽视下,学生对劳动认知存在狭义和功利性,认为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为了日后更加轻松的生活。加之社会上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想盛行,部分学生便滋生了轻视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的错误观念。
“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这表明构建劳动教育的内容需要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层面的行动相统一。在大学阶段,学生们有着比较成熟的认知能力,对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操行动的领悟能力也很强。然而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在实际的劳动教育中,实践层面的劳动教育不仅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理论方面的教育内容更是欠缺。关于“劳动教育”相关的知识内容在大学课堂上并没有被教育者所重视,授课教师传授理论内容时也很少提及有关劳动教育等相关内容,教育者并没有体系化设置构建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
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高校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开展、全方位进行的实施和监管机制,以确保劳动教育贯穿学生生活的全过程。但是在调查中显示,高校劳动教育现阶段缺乏有效的政策落实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虽然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层出不穷,但大部分高校并不能根据政策制定关于劳动教育的管理和具体实施方案,对政策精神缺乏有效的传导,缺少具体实施劳动教育的上层设计,导致劳动教育的过程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相关的劳动教育政策亦不能有效落实。
当下高校劳动教育还存在着评价机制的欠缺。“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内在牵引棒”,目前教育体系中强调的是素质教育,但实际对学生教育评价体系中仍以专业学习成果为首要侧重点,关于学生的劳动素质评价考核标准欠缺。在实际的学校教学育人过程中,高校开展的众多活动和评测的考核标准中也很少顾及对于学生的劳动素质养成的考察。
“厚植劳动观念、重塑劳动精神是推进劳动教育实施的根本。”从民族复兴大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实施根本来看,开展高校劳动教育就要深刻把握劳动育人的价值理念,领会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教育者要秉承着以劳育人的价值目标,开展劳动教育坚持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核心,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者要在理论教育与实践引导的双重维度把准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塑造学生的劳动精神。
第一,高校劳动教育要遵循思想性原则。任何教育都体现着思想性,劳动教育也不例外。高校劳动教育要遵循思想性原则,通过劳动育人的形式引导广大高校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劳动的习惯。第二,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遵循人本性原则。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选择。高校劳动教育要遵循人本性原则,在进行劳动教育中要坚持劳动教育始终是为了广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为了广大社会劳动者的后继发展,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好发展。第三,高校劳动教育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劳动教育不是孤立的,是要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系统性原则,在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育人过程中进行。第四,高校劳动教育要遵循实践性原则。劳动本身是实践的,教育者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做到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实践的维度上深刻领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各种新兴技术蓬勃发展,简单劳动与创造性劳动、实体劳动与虚拟劳动交织,大学生劳动教育内涵更广,不仅要注重传统劳动精神、劳动品德、劳动习惯的培养,还要重视劳动形态、劳动认知、劳动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强调以劳动价值观塑造为核心,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的劳动观。面对劳动内容、劳动形式、劳动对象的新特质,高校劳动教育应以丰富的教育内容开展高校劳动教育,要重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内容的相结合,使理论深植于心,以实践外化于形。劳动教育的实践开展要有机融入到校园学习生活中的全方位、全过程,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各方面,让劳动教育“活起来”“实起来”,增强劳动教育的互动性、即时性、满足感,使学生不断增强劳动意识,积累劳动经验,提升实践就业能力,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劳动观。
劳动教育的开展依赖于顶层设计的健全,构建健全的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以统筹劳动教育开展、监督劳动教育进行、评议劳动教育效果,这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起了重要作用。首先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承担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规定,领导制定劳动教育相关的管理和实施方案,明确劳动教育要求,开齐开足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活动,从源头重视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与开展。其次要加强劳动教育监督机制的建设,把控整个教育过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让劳动教育真正从字面文字变成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活动。最后要建立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将劳动素养水平纳入学生学习生活的综合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