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语假名看大学思政课程的运用

2021-11-12 10:51尹丽婷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亚非语言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日语思政课程

■尹丽婷 李 响/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亚非语言学院

立德成人,成才先成人等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引导,让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学习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也增强对不良思想与文化的抵御能力。外语学习常见的如英语语、日语中,也需要学生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保持正确的舆论价值导向,以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做好语言的学习,做好相应语言文化的把握。国家大力倡导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建设的深化,本质相同,但更具学科渗透性。以日语学习为例,学生在日语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自觉接受思政教育,科学高效地进行日语学习。而以日语假名探讨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

一、“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课程思政”概念,其强调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要求教学要围绕育人,高校人才培养要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重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思政教学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处处皆思政,课课皆育人。

就大学日语教学而言,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具有现实必要性,课程思政落地,强化对学生价值、思维、文化观的引导,以高效课堂建构实现学生思政德育教育的强化。这意味着传统的相对孤立的思政课程教学与各学科各专业教学紧密融合,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近几年日语学习越来越热,各大高校也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日语学习。而基于跨文化视角下的人才培养观,日语教学中除了关注基本的日语词汇、语法及句型结构的教学外,也更关注学生对日语所对应的日本文化、日本历史、风俗的了解与学习,以期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去思考语言的具体运用场景,熟悉日语表达的各种规范等,以取得理想的日语教学效果。在组织学生日语学习时也要关注课程思政建设,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以大学日语学科的人文属性,强化传统道德教育、思政教育,以有效的精神引领实现学生爱国精神、民族意识的强化。

二、文化视角下的假名教学与思政融合

(一)引导学生保持开放包容的学习心态

日本假名教学让学生了解到世界文化思想的兼容并包性,从而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指导自我的成长与发展。当前高校学生自尊心强,心理敏感,部分学生也受不良文化思想的侵蚀,表现出行为、思想上的排他性。部分学生在日语学习中因为对日本先进技术、影视创作技术的热爱,陷入盲目崇拜的思想误区,不利于其爱国情感的根植与深化。而日本假名的产生也启示我们,文化的发展始终是兼容并包的,日本在假名的创设上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多种发音,其本身就是以开放心态进行文化学习的体现。日语的产生如此,汉语的产生如此,那么我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杜绝盲目地崇外或者排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互联网作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学习视野的扩大,基于此我们只有保持开放、创新、包容的心态,才能知己知彼,创新发展。

(二)重基础重实用,强化语言练习

日本假名的运用十分广泛,因此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日本假名应用于日本的商务谈判、日常沟通、日常书信往来、网络交流等等,其并不是华而不实的,而是始终将实用原则放在第一位,这也启示我们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实用为导向。真正有效的日语学习可能并不需要掌握多么高级的日语词汇,构建多么复杂的日语句型结构,一些最简单的词汇就可以辅助进行流畅的日语交际与表达。加强思政引导,就是让学生关注基础的日语知识学习,尽量本着实用性的原则进行纵深的思考。日语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使用简单地词汇进行表达训练,教师在日语课堂教学上也要为学生创设日语表达训练的机会。通过模拟日常会话,让学生熟练使用基础日语,掌握假名运用的规律,为我所用。教师鼓励学生课下借助网络探索学习,了解更多的假名知识及与假名相关的基础日语知识。在日语学习上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三、假名教学中思政渗透所带来的教学启示

(一)教师要重视课程思政

一方面,日语教师认识到学科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自觉承担起思政教学的责任,正确处理好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关系,以立德树人、教师育人、为人师表等统筹教育教学工作,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政引导与启迪。使得学科教学、学科话题探讨政治立场坚定,思政导向清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生日语语法、词汇、篇章的学习,指导学生日语思维与跨文化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面对外来文化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甄别与选择。在坚定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提升外来不良文化思潮的抵御能力,以政治敏感和信息鉴别能力辩证看待外来文化。教师要为人师表,在大学日语教学中以坚定的政治信念、专业的知识讲解、魅力化的师德师风,起到榜样示范,杜绝崇洋媚外等错误思潮。另一方面加强技能学习,具备思政示范与教学的能力。大学日语教师应系统学习思政知识,熟悉党的纲领性文件,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文化素养,具备思政教学资源挖掘,提取与利用的能力。教师要经常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探讨,经验学习与创新思考相结合,通过接触优秀的师资团队,教研团队,走出学科教学思政渗透的自我视野,具备思政素材组织,思政教学实施等教学技能,奠定大学日语学科教学中全方位的思政育人基础。

(二)发挥第二课堂积极作用

以第二课堂的开发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实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日语教学必须追求思政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锻炼的融合,社会实践则是大学日语的第二课堂,也是思政教育的载体支持。教师鼓励引导学生组建日语社团、兴趣小组、话剧社等,鼓励学生阅读时政新闻,指导学生开展日语演讲比赛、日语话剧表演,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激发学生思政学习与探讨热情,也在思政教育深化的过程中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第二课堂上学生自觉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文化。关注网络第三课堂,课程思政更鲜活。信息时代,以网络为主体的第三课堂运作更为成熟,其也逐渐具备课程思政实施的条件。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传播、共享与交流互动优势,借助微信微博、QQ、短视频网站等组织学生深入学习思政,获得有效的思政熏陶。借助微信公号等及时向学生推送世界新闻、推送精美日文篇目,解读传统美德故事等,激发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兴趣,也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

(三)思政资源的挖掘整合

大学日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效发挥,单单依靠教师自觉地资源挖掘与利用还不够,必须做好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规划与部署,做好对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做好优秀思政教学经验的记录与交流共享。学校建立专门的课程思政管理小组。高校课程思政有明确统一的教学目标,有具体细化的方案支持,有有效的组织协调,有稳定的财力、物力及人力支持。以大学日语教学为例,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挖掘整理的思政教育影视资源、文学资料、政治教育素材、教育典型案例等由专人负责汇总整理,转变为优秀的教学资源,让新教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而按照类型、风格、科目、年代等整理汇编的大学日语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接入校园网,资料库,带来更广范围内的教学探讨,项目实效评估。学校方面也可以组织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师分享经验,以其为课程思政项目的带头人让学校各专业教学都相继走上课程思政教学正轨。有效的课程思政管理,使得大学日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更完备、运作更高效更规范。其对学生思政教育引导价值越高,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实现优秀品格的塑造和高尚情操的陶冶。

四、结语

假名教学只是日语教学的基础部分,却蕴含着思政教育的丰富内涵,这也提示教学工作者,必须做教学的有心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却挖掘日语教学中的思政素材,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进行高校学生思政引导,强化其核心价值观教育。

猜你喜欢
日语思政课程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