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玉琴/广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
地方干部教育培训是构建独特的文化体系,建设地方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工程,抗战爆发后,面对日军的步步入侵和全国日益高涨的抗日热潮等,新桂系意识到原有的地方干部培训模式已不能适应战时需要,于是决定创办新式的广西地方干部培训机构,招收大批有志的广西热血青年,进行教育培训,以培养地方抗战建设人才,充实基层政治机构,强化地方政权建设。
抗战初期,新桂系广西当局之所以推动新型的广西地方干部教育培训,涉及到许多因素和背景。第一、新桂系领袖人物对基层干部在建设广西的重要性有很深的认识,非常重视地方干部培训。和出生于官僚的旧桂系主要人物不同,新桂系领袖人物是出身贫苦的中下层军官,他们接受西方新式教育与军事训练。他们都认为,要建设好广西,做到抗战胜利,就得训练出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第二、抗战爆发后,新桂系势力再一次向广西省外扩张,在李宗仁的统领下,广西军队源源不断地北上抗日,兵员损耗的补充,军粮等相关军需物资的征收,战争的动员等,都需要乡镇干部具体来做,而原来的民团干部已经无法胜任。
新桂系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最早追溯到1931年5月在南宁成立的警卫干部训练所;8月成立的田南民团训练所;1933年8月在南宁、桂林、梧州、平乐等八个民团区各自设立民团干部训练队;1935年3月更名为各区的民团干部学校。1936年5月,将各区的民团干部学校合并,在南宁成立广西民团干部学校;1939年1月在桂林设立的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其中以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最为著名和最有影响力。
新桂系当局之所以创办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是因为他们认为广西原有的民团干部培训方法已不能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而原有的基层干部的素质难以符合要求,又无法找到一大批适合需要的现成人物,所以必须要设立一所新型学校,以造就推行新政的基层干部人才,那就是:精神上民众领导运动和三民主义相结合;素质上要深切了解行政制度;能力上得有经济政治军事指挥能力和执行力。因而提出了“行新政,用新人”的方针,白崇禧在很多公开场合强调行新政,须用新人的思想。而要达到新人的标准,造就推行新政的基层干部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所新型的学校,实施新的训练方针、方法和内容。1939年1月,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落成,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兼任校长,下设一名教育长,分总务、教导和军训三处。聘请著名教育家、史学家杨东莼为教育长,全权负责地干校的建设与教学工作。
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和桂系建立的其他基层干部的训练机构有很大不同。
(1)民团干训队、各区民团干部学校、广西民团干部学校在组织上属于各民团指挥部和广西省最高军事机关,其教职员由军事机关任命,主要服务于广西民团建设。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则隶属于广西省政府,因为新桂系当局认为基层干部属行政性质,应受行政机关的督率领导,其教育培训目的更注重于地方建设。
(2)在训练内容上,民团干训队、各区民团干部学校、广西民团干部学校分军事和政治训练二项,军事训练比政治训练严格,也就是说偏重于军事,是为了配合军政时期需求。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训练的内容广泛的多,主要包括政治训练、军事训练、工作训练、生活训练四项,以政治训练、工作训练为主,是因应领导民众抗战救国这一重大现实任务而设。
(3)训练方法上,民团干训队、各区民团干部学校、广西民团干部学校指挥技术的训练多于领导技术的训练,讲授多于讨论,被动多于主动。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采用吸收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之经验和教学模式,将学习、工作、生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注重个人钻研和主动性发挥及集体精神培育,着力于领导技术的训练。
(4)在使命上,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的建立,新桂系当局赋予它的使命是:培育对抗战建国具有坚强信心的基层干部,培育具有领导地方建设能力的基层干部,培育具有自动精神,自觉纪律和自治能力的基层干部。可以说新桂系当局对这所学校是寄予厚望的,为完成这一使命,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吸收了当时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制定了一套全新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
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在训练内容、方法、形式上进行了教育创新,都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1)教育实施训练的特点。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在教育实施训练中,有二个重要的特点:一是以贯彻集体主义教育精神为主线。他们制定训练方针提高学生自动的精神,养成学生自觉的纪律,养成学生自治的能力。实施战时生活,强调动员精神,并且在训练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二是注重对学生民主精神和民主工作作风的培养。学校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都建立了一整套民主制度。各种活动的开展之前,也是由学生讨论后再作决定的。教育长杨东纯认为“地干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没有民主的作风,是无法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的。
(2)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上的创新。在政治训练、工作训练、生活训练上都具有自己的新的特色。政治训练的内容包括对政治的基本认识、抗战建国纲领、抗战形势讲话及社会常识等。训练的方法是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辅之以知名人士的报告讲话。课堂讲授就是按照课程的设立,先由指导员作启发性报告,然后是个人学习消化,最后到训练的核心阶段—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很灵活,随讨论问题的性质可分为学习小组会,工作小组会和政治小组会。“地干校”为提高学生对抗战及国情、广西建设的认识,邀请了在桂林的著名人士到学校进行演讲,有李宗仁、叶剑英、田汉、夏衍、范长江、陈此生及日本作家鹿地亘等。学校还组织学生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作为政治训练的补充。
(3)工作训练形式多样。学校开展各种乡村服务、战时服务。例如组织学生到灵川、临桂等地乡村进行保卫西南扩大宣传,对农民进行抗战宣传,宣传方式以村户访问、教唱抗日歌曲、展出抗日宣传漫画等为主,使农民的抗日意识得到了提高。为配合昆仑关战役,组织战地工作团开赴桂南前线,战地工作团在昆仑关等地救治伤兵、组织民工运输队为部队运送粮草弹药,协助部队打扫战场收容俘虏、协助群众防空。学校还与江苏省教育学院社会教育推行区和桂林农业推广实验县中心推广区合作,设立辅导区,主要工作是开办国民基础学校三所及各村成人班五所,协助各村举行村民大会及国民月会,举办农产品展览并提倡作物改良,进行乡村卫生工作,优待出征军人家属,协助兵役工作,举办联欢会等。所有这些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学生参与到抗战的伟大实践中,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工作水准。
(4)生活训练将学习、工作和生活相结合。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也非常重视生活训练。生活训练是将学习、工作、生活三者作为集体教育内容,在工作与生活中学习,从学习中改进工作于学习。侧重于集体生活训练,培养学生团结友爱、民主、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例如“生活公约”的制定,就是学生用民主的方法拟定的,而《学生手册》则是根据集体教育的需要,由学校颁布的。这体现的是集中与民主的统一。
第一,极大地巩固了新桂系在广西的统治。抗战初期新桂系对地方干部的教育培训,为广西地方输送了大批符合新桂系要求的地方基层干部。以广西“地干校”为例,自1939年1月开办,到1940年底结束,共举办四期,结业生达一千四百余人,开办特别训练班四班,总共举办训练班七期,村街长受训者四千人左右。开办甲长训练班三期,受训甲长约三百人。这些基层干部成为新桂系当局严密控制地方的触角,以及对基层经济、政治、文化、军事资源的强大控制力与调配能力。第二,从地方干部教育培训出来的学生,成为抗击日军的重要力量。当时广西总人口约1400万,其中每14个人中就有1人被征入伍服役,每4.6人就有1人被征调为抗战劳动服务。如此大规模的、高效率的征兵动员和各种支前劳动的组织,没有受过新式教育培训的基层干部的努力是无法做到的。第三,组织当地军民抗击日军的入侵。1939年和1944年,许多广西“地干校”毕业的村街长组织民众拿起武器,成立抗日游击队、农民武装队、英勇抗日军和民军等抗日民众武装组织,从桂北到南疆、从桂东南到桂西南,八桂大地遍燃抗日烽火,抗日民众武装破坏交通,袭击日军,使日军陷于民众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有力地配合中国军队的对日作战。第四,推动了广西经济的发展。在新桂系建设广西的自给政策中,采取三种实施办法:奖励私人投资以开发实业,政府直接经营,由乡村自己负责发动造产运动。在当局的广西,举办合作事业,解决乡村公共造产资金的困难,以复兴农村和建设基层经济等。
综上所述,抗战初期,新桂系对地方干部的教育培训的探索和实践,从维护新桂系在广西的统治、推动广西建设、支撑广西抗战、构建独特的文化体系、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的角度来看,新桂系的教育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较成功的。而广西地方干部建设学校在教育培训中所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体主义团结精神、民主的生活等原则,对我们现时对基层干部的培养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