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燕/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大学文化,“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以文化人,使人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与校园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达到人们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共鸣。大学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无形中影响了整个大学的建设和质量。我国自古以来倡导文以载道,追求纯粹知识的活动并非社会的主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越来越重视技能和使用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育。因此,创设富有感染性的大学校园文化应当成为当下大学校园建设的重点。
当今大学文化创设处于探索革新时期,前进的道路仍需要不断摸索,在进行现代思想创新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前人教育思想不失为一条捷径。
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构成了墨学哲学思想体系。早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就有着“非儒即墨”之称,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对当时先秦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唯物朴素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虽然存在时代局限性,并没有像儒学那样成为千年来的主流思想,但其内含的哲学思想价值影响深远。就连胡适先生也曾声称,《墨子》才是古代中国“真正有价值的唯一著作”。墨家思想以其朴实无华的思想风格延续至今,这恰恰能够弥补当下大学文化氛围的浮夸。
墨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爱”并不是狭义上的爱,而是广义的博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墨家批判儒家那种强调“亲亲”爱的思想,认为爱没有亲疏之分。但现代功利主义盛行,不论是社会还是学校,“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逐渐成为主要的价值取向。高校中,生生矛盾、师生矛盾、生校矛盾亦愈演愈烈,大学生作为社会“弄潮儿”,有责任有义务爱国家、爱社会、爱他人、爱自己。若总是事不关己,一旦自己遇到类似难题时,埋怨别人的冷漠则成为掩饰自己错误的借口。
大学校园需要创设这样一种正在缺失的“爱”的氛围,用爱来唤醒那些沉睡着的冷漠的心灵,以培养出具有博爱精神的社会人,这种博爱精神则是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的一种展示。以爱的氛围感染校园中的每一个人,以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
墨家主张“节用”“节葬”,提倡节俭,抨击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浪费,反对儒家提倡的“久丧厚葬”,他认为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同时,墨家还认为“音乐娱乐及一切审美需求应当禁绝,人人只知勤勉本务”,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朴实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网名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做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同样的,节俭思想也适用于大学校园,不管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这都是校园中所缺失的。除了较为明显的校园建筑浮夸,部分高校的铺张浪费还表现为浪费食材、购物奢侈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正确的价值引导。简单的关于“勤俭节约”的说教并没有使学生领会到追求真实节俭的真谛,要使学生将节俭的付诸实践,从思想到实践的转换,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而这种媒介可以依靠校园文化环境,它不仅仅是指物质方面的环境,更需要关注的是在精神环境,使节俭之风内化到个体。因此,为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创设朴实而节俭的文化环境成为发展校园文化的当务之急。
墨子作为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其思想体现了农民阶层的意愿,“和谐”也就成了墨子思想主要体现。墨家和谐思想的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墨家“和”的核心—兼爱;经济表现—节用、节葬、非乐;政治表现—尚贤、尚同、非攻;自然观表现—尊天、明鬼、非命。墨子的和谐思想体现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对和谐校园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近年来,校园伤人事件、学生自杀等不和谐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外界人士大都认为是教育中道德教育出现了问题,怀疑教育是否发生了异变。这虽然是一个假设命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伤害性事件确实是道德缺失的表现,犯错主体的内在价值观没有达到和谐。在校园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缺乏从和谐的视角考虑问题,这种和谐并不单单只是指自身与外界的和谐,还包括自身内部和谐。
大学生会出现自杀现象,可能是承受着不可逃避的压力,但最主要的还是没有能够处理好自身内部和谐,没有战胜自身的心理。诸如此类问题,都可以从它们身上找到不和谐的因素,针对这种现象,墨学所提倡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学校应当不遗余力地为全校人员创设和谐的文化氛围,文化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校园中,感染师生或是其他工作人员,进而和谐文化氛围便传到社会中,影响社会的价值选择。
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虽同出一源,但墨子学儒而“非儒”,他反对《礼》所提倡的厚葬,认为“厚葬靡财而贫民”;反对《乐》提倡的丝竹之声,提出非乐的观点。墨子是反对“儒学”第一人,他所倡导的是一种批判的精神,这种批判精神在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怀疑精神是哲学的第一特征,哲学就是不断批判与建构的过程。墨子所提倡的批判与怀疑正是对当时哲学思考的体现,而当下校园也恰恰缺乏以哲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氛围。据调查表明,到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仍可以发现,在哲学方面处在顶端的依然是总体学术水平处在前治的七八所大学。也就是说,我国大部分大学校园,哲学仍处于薄弱地位。在大学校园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很少有人喜欢或是敢于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他们极少思考人生的境界是什么,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正义,他们更加不会去质疑学校的决策或是决定,不会质疑所学的知识是否正确合理,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正因为大学中缺失哲学思想,缺少怀疑和批判精神,普通大学校园较之全国那些顶尖大学在活力和氛围上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整个大学校园寂静得就像一潭“死水”。但大学毕竟主要是贡献思想的机构,而欲使这一贡献有所成效,哲学就是无比重要的。但当下,哲学思维处于如此尴尬的地位,为激活大学校园,展示大学校园应有的样貌,以辩证思维创设哲学氛围是大学文化必须涉及的。
当然,文化氛围是一种形而上学,是一种精神渲染,为了创造这种文化,学校可以尝试以形而下的形式,将校园文化氛围创设落到实处。
第一,文化氛围是一种精神文化范畴,是不可见的,它靠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形地感染传递着。墨子在宣传墨学时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推进墨学传播。因此,在学校,大学需要发挥示范作用,以校园环境、教师及其他学校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来引导学生;形成人人为校园文化贡献,校园文化感染人人,形成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在这其中,教授尤其要发挥带头师范作用。理想中大学教授治校便是要树立“主人意识”,教授是大学的主人,担负社会责任,而不是埋头只做科研事。教授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导向作用。
陈原平、夏晓虹主编的《北大旧事》一书曾一改经院式的学术研究风格,以考据出故事,以故事见精神。陈先生认为北大的一花一草一木皆有故事、皆有精神。不论在哪所大学,校园环境中的每一物都应当赋予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校园中的每处景点都应是动人的故事,激励着校园学子。若将这一草一木,一座建筑、一处美景所蕴含的文化加以渲染,身处其中的人必然会有所感悟。就如古语曰:“故日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想必文化感染也是同一道理。
第二,举办有意义、有价值的社团文化活动,将文化理念融入到团体活动中,使每个人参加活动的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就像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他们以吃苦为高尚,要是谁违背了原则,便要被开除或是处死。当然,学校社团并不要像墨学那样有组织的严密,但最起码社团创办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理念支撑其发展,要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承载传播校园文化的责任。就像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企业文化一样,社团独具一格的社团文化也要使社团人员能够感受到对心灵有价值的东西,而不只是娱乐休闲。
第三,正式的教育也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墨子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广收门徒,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这在今天看来,就是以教育的形式来传播墨学。基于此,创设校园文化,学校也可以借助教育的力量,通过教师的讲授,加上课堂实践和教师榜样,由文化认知到情感内化,再到文化认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感受校园文化的力量,并全身心投入到文化氛围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