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俊野/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存在很大缺口,精英型、“工匠型”和创新人才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香饽饽”,高职院校作为培育英才的摇篮,要密切结合就业导向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思政为高校育人、课堂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明确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的内在联系,扭转了高校师生对思政教育的态度,让他们开始全新审视思政教育。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思政理念,立足本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开发全新的思政校本课程,紧跟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合“互联网+”时代特征,利用互联网打造全新的课程思政教育格局,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随着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要在各类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鼓励高校积极打造思政教育和各类课程同向同行,打造协同育人新格局。高校教师要重视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长为各个专业、各个课程的亮点,例如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劳动教育,端正大学生“三观”,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
课程思政理念也体现了“三全育人”理念,它打破了专业和课程之间的限制,搭建起了全新的思政教育桥梁,更是把思政教育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责任。课程思政为高校思政教指明了新的道路。高校要积极贯彻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理念,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把职业道德素养、传统文化和敬业精神等和专业知识衔接起来,加快我国高校转型步伐。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提升,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一些西方思潮开始传入我国,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他们很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袭。高校可以把红色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素材,例如讲解长征精神、红色基因等内容,让学生感受我党艰辛的奋斗历史,端正大学生政治态度,提升大学生政治觉悟,这也是巩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全员参与、全课程渗透,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思政理念,鼓励各个教师主动渗透思政教育,把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学、教务管理和社会实践中,实现思政教育的全方位渗透。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通力合作,立足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群,开发新的思政教育校本课程,让思政教育唱响全新的时代之歌。
首先,高职思政课程教师应用协同育人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形式。高职院校设计思政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发展,思政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时马克思基本原理和中国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高职生形成正确三观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运用协同育人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性思政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个人美德和职业道德,满足企业以及社会的人才需求,从而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转型升级,推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其次,在高职思政教学中应用协同育人符合高职生的实际学习特点。高职生在进入到大学生活之后,其心理状态会产生一些变化,刚刚摆脱应试教育束缚的学生们更喜欢“自由”,认为在大学中只要个人的期末考试成绩没问题就可以。那么对单一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很多高职生往往都比较排斥,学习主动性不足。那么应用协同育人模式到高职思政课程中,能够创新传统的思政课程内容,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深化学生思政知识理解的同时,调动学生在课程中的积极性,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现阶段很多高职思政教师应用的“理论灌输+重点板书”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不符合高职生的实际学习特点,这就需要思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积极适应信息时代下高职生的学习需求变化,进一步应用协同育人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条件,对思政课程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解读,对传统的教学工具进行变革,从而在提升学生思政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课程质量。
以我校的思政课程教育改革工作为例,我校领导鉴于在当前的职业教育创新背景下,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立足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特点,要求全校思政课程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新时代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题,应用协同育人模式对传统思政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美德。此外,我们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会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创新性的教育元素,比如结合“学习强国”“超星”等学习平台开展直播授课、在线教学等形式,极大地提升了思政课程教育质量。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进行的融合的相关策略一直以来便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在融合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校园媒体等方面入手。想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整合在一起,那么首先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然后才能够进行有机融合。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不仅是现代化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学校发展的必经途径。在二者融合的方向上,首先应该从理论上获得一定的指导,然后从实践角度去获得社会性的帮助,从而形成一种管理合理。想要凸显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那么可能需要借助整体层面的规划,来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拓宽教育的渠道,从而将优秀传统文化的“魂”与“精”渗透到思政教育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应该遵循开放性以及针对性的原则,即在实践过程中,教室可以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思政实践等内容。教师应当思政课程所具有的人文素质特征,凸显实践性的特征。同时还要借助当前比较火热的网络优势,来拓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途径,在高职院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可以从教材、课堂、教学以及实践等环节入手,从而保证二者的共同进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这样既可以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又可以凸显出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动下,鼓励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用教材教学”,但是这里所指的用教材教学并不是停留于仅有的教材上,并按部就班的“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回归到应试传统思想死板的教学模式中。而是能够通过教师对政治教材内容的认真钻研和深度研读,将教材中的内容熟悉掌握,能够把握教材的基本脉络,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意图和目的,再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以及课堂现状来开设特色化政治课堂。因此,高职政治教师应当汲取经验,深入了解学生对政治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储备,打造符合学生学情的政治课堂,除了贴合教材之外,教师也应当引入知识延伸的环节,在理解教材基础上进行教材的拓展,使学生可以在科学课堂拓宽自身视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兴趣喜好对新教材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纵观分析德育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中占据重要部分,不难发现,在教材中认真品读与德育教育紧密相连的内容比比皆是,这就要求高职政治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关键点,以围绕德育教育来设计教学方式,重新设定全新的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与德育内容进行知识的整合,开展具有特色的政治课堂。教师在备课期间一定要准备充足,选择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很重要,要求将教材吃透、看透,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教学内容设置的更加新颖丰富,使政治课堂更加充分饱满,教学的方式纷繁多样,教师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对新兴的教学模式积极学习和熟悉。在现代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辅助,引用生活中、社会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实例让学生参与辩论等等,真正融入德育教育,将德育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并且能够高效率的完成学习任务。在高职政治课堂中引入议题式教学法,能够帮助教师做好辅助工作,优化教学内容,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性工作,才能实现议题式教学法的真正价值。教师在参考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进行分层次进行设问,围绕所学知识引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突出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关口。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作为高职思政教学中的首要任务。作为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以实际行动落实德育教育的渗透,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名有理想、有品质、有修养的优秀人才,促进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创新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联系生活实际,将专业、德育、传统文化等内容整合到一起,构建多方向协同育人模式,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