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浩/中国铁路文工团有限公司
伴随着文化多元化地发展,民族民间舞作为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我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民族民间舞就是用最基本的肢体语言对大自然、人文历史等进行风格性展现,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将精神进行表达,进而影响大众,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民族民间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既有对之前舞蹈文化的传承,又有现代新颖元素的加入,不断进行时间的沉淀,进而具备新的风韵和时尚特点。本文就对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风格性”进行研究,如何潜移默化地将民族文化植根于现代舞蹈教学中,使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当然,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文化氛围的熏陶,并通过长期的品味、体验和学习,才能在舞蹈作品中倾注自身的情感并完美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民间舞在进行传承的过程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特性基本不会改变。第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来源始终取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体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发展状况,对民族民间舞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传承与发扬优秀文化。第二,民族民间舞蹈始终展现的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感情的抒发,富含深厚的思想感情。第三,通过欣赏民族民间舞,可以让舞蹈者、观众娱乐身心,调节自身生活状态,有助于排除消极情绪。第四,民族民间舞具有很强的即兴性,而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入新的元素,不同的地域元素还不尽相同,进而产生出多样化的舞蹈文化,地域特色十分显著。
所谓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是指它能够明显区别于其他的舞种,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艺术,是舞蹈的形式也是内容特色。将“风格性”融入民族民间舞蹈是灵魂和精华所在,因此,在教学中给予关注至关重要,不仅有利于舞者亲身感受到我国传统民族舞蹈的风情特点,还能够让他们了解文化底蕴、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伦理道德等,进而通过舞姿把自己内心的感情与民族文化底蕴富含的精神相结合,感染力极强,进而让观众感受得到。我们以东北的秧歌舞为例,以群众性、集体性等特点,表演俏皮、可爱、活泼、开朗、幽默、俏丽,充分展现了当地人民的豪爽。可以说,具备“风格性”的民族民间舞蹈感染者观众的心灵,是值得我们去钻研的。
在中国各个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艺术逐渐形成,反映了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活动、情感表达、生活习惯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精髓,体现出很多的民族风格特点和特征,主要表现为向观众展示出来的舞蹈魅力和个性,蕴含较为丰富的内涵,记载着历史、现代、民族、社会的阅历,是长期留存下来的宝贵财富。比如,苗族的板凳舞就是苗族人民在喝酒之后进行娱乐的一种舞蹈形式,风格是比较热情开放的,一部分人相击板凳作为鼓点坐在中央,大家围到外边进行跳舞,鼓点节奏多样化,大家舞蹈时而相聚,时而分散,舞蹈动作比较大,充分展示出苗族人民的粗犷、豪放、激扬、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再比如,朝鲜族人民的扇子舞,舞者们通过“活阳舞”或者“西蜜舞”的形式在节奏舒缓的乐曲之下,用手中的扇子,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其实,不同的民族在表现舞蹈时就会展现出不同的气质和精神风貌。因此,不论从何种角度去探究民间舞,均可以看出风格性存在于民间舞,而且特点显著。
之所以必须把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融入风格性,一是因为如果在教育领域能够把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充分挖掘出来,学生们就能够领会舞蹈动作要义和本质,与舞蹈融为一体,了解舞蹈发展的过程和起源,这是人类具备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本质目的。二是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不同的文化构成了不同的生活素材,不同的舞蹈体现了不同的特色,要想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就必须在教学中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研究。不断增强学生在动作、情感、审美等方面的能力,准确把握舞蹈动作标准,提升舞蹈表演技能水平,进而实现对舞蹈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作为舞蹈教师,要想突出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特点,首先,就需要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背后的民族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背景进行整体的了解,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正所谓,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其次,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每个动作都要进行详细的解剖分析,了解动作要领,对每个动作进行反复琢磨与练习。最后,教师要把舞蹈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向学生进行传递,并培养学生的舞蹈情感,让民族民间舞蹈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民族民间舞蹈相对于其他的舞种来说,来源比较悠久,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与筛选的结果,才能发展到今天的日益壮大。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对民族民间舞蹈背后的理论知识进行一个整体、细致的研究,形成舞蹈理论教学体系,可以按照民族、时间等不同的维度对各类民族民间舞蹈的本质内涵、背景资料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明白舞蹈源头。让学生明白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论,是跳好舞蹈的关键所在。比如,学习苗族、蒙古族等人民的生活生存环境、风俗人情、民俗文化等,对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进行了解,不断进行积累,进而形成清晰、深刻的民族“风格性”,在舞蹈动作表达中才能突出“情”,以“情感”美化舞蹈动作,才能打动人心,使广大受众产生更丰富的精神震撼。
民族民间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各民族人民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肢体动作。只有对每个动作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不断进行熟悉,那么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步调。每个舞蹈动作都是整个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舞者的动感、曲线美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每个动作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藏族舞的时候,对某个伸屈动作的柔韧性、硬性、颤抖性进行把握,突出灵动性。在讲解东北秧歌舞的时候,要注重对舞蹈动作之间的停顿性,每个动作短促而有弹性,要表现出来俏皮、可爱的感觉。结合舞蹈的“风格性”剖析舞蹈动作,使学生更能充分、准确地掌握舞蹈动作的幅度和旋律,使舞蹈学习变地更加轻松、自然、愉悦。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体会民族民间舞所蕴涵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比如说,在教授藏族舞的时候,要让学生体会到牧民与牦牛之间的感情,他们和谐相处、相依相偎。在让学生感受这种情感的同时,充分认识到藏族的民俗习惯,体验藏族人民放牧的喜悦感和对生活安居乐业的向往,让学生在把握基本舞蹈动作要领的同时,让学生自由进行深层次加工与发挥,让学生不断丰富舞蹈,融入进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现在民族民间舞的个人“小范”被扩大,民族舞蹈无论什么类型都跳的感觉一样,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将自身思想情感融入其中,一味照搬照抄。因此,不断将各民族的“风格性”融入舞蹈,将舞蹈动作的雄健、粗狂及藏族人民的坚韧、沉稳等特点表达地更加准确。可见,对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的应用,有利于学习者对舞蹈情感的准确把握,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舞蹈学习效果。通过对民间舞内在情感的体验,能够使我们正确把握表演中情感色彩和变化,准确地理解舞蹈所要表现的精神主旨。
综上所述,舞蹈凭借自身的娱乐性、自然性、现实性、传统性形成文化结晶,我们要进行传承与创新,尤其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理解民族民间舞的精神,充分把握舞蹈的民族文化特色,结合民族的伦理、道德、情感深入挖掘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将其适当的应用到舞蹈教学中。将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运用到舞蹈的教学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要不断加强民族民间舞理论研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舞蹈文化素质,注重对舞蹈动作的解剖,进行深入理解熟悉,融入情感表达,让舞蹈更具生命力,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和提升文化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