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诞生

2021-11-12 09:34张中海
山东文学 2021年8期

张中海

山为水宗

当我们站在母亲河的源头,向远处群山仰望的时候,谁也不能否认自己的敬畏之情。祁连、阿尼玛卿、巴颜喀拉早已让人高山仰止,但与巍巍昆仑相比,它们只能屈居其后。

有“万山之祖”“亚洲脊柱”之称的昆仑,从帕米尔高原横空出世,以5000米—7000米海拔的雄姿,从神州母亲的怀抱自西向东横贯莽莽2500公里,北侧是仅海拔1000米的塔里木盆地,南侧则跟喜马拉雅拱成世界屋脊。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众多山脉,都是其衍生支系。从阿尔金山到祁连山,为青海与新疆、甘肃两省的天然界山;唐古拉山,青海与西藏天然分界线,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复杂的地质构造,独特的地理景观,使昆仑如一部永恒的史诗,记录着近3000万年的地质变迁历史,沧桑,却同时散发着年轻的活力。粗犷和俊美、运动和静止、毁灭和新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横亘中国西部的神州脊柱,成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壮观、最新的地质遗址。

昆仑一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尔雅》,但书中所指昆仑在什么地方,则语焉不详。直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开发西疆之后,人们对昆仑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史记·大宛列传》说:“……河所出山曰昆仑云。”不过,史记所说昆仑系指新疆于阗之上的葱岭,与今天人们地理概念的昆仑还不完全一致。现代地理学家认为,相对新疆境内的西昆仑,古昆仑是地处青海境内的东昆仑山。

也就是我们正在朝圣的这一连绵2500公里也望不到边的莽莽巨峰。

嶙峋的岩崖与花红草绿的盆谷之上,蓝天白云之下,皑皑雪峰、莹莹冰川,这不沾一丝尘埃的世界,让世俗的人们望而生畏。

以下是《格萨尔王》中对岭国部落血祭阿尼玛卿神山的祈祷:

“这内供、外供、密供三者,如云般聚集;可饮的甘露,如海浪般翻涌,如须弥山一般高……您,玛卿博姆热,岩赞、战神之王!请来享用这些供物。这上千种芬芳的香料,在焰火里焚烧,它的烟云,使天空布满了蓝色的迷雾。您,土地之神,伟大的凯念,带着您的随从,请来享用这些供物吧。”

藏民对神灵坚信不疑,其虔诚程度在一步一个长头的叩拜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十里、百里,十天、百天……一步一个长头的五体投地,风雪雷雹都不会成为他们的障碍。在他们的认知中,诸神均居住在神山或神湖中,所以转山或转湖就成为他们对神灵顶礼膜拜的形式。对阿尼玛卿山的朝拜为藏历马年最盛,因阿尼玛卿属马,每逢藏历马年,藏区所有神灵都到阿尼玛卿山会集,马年来此转山转湖,就等于朝拜了所有神山。

朝拜的人们携简单的行装、灶具、食物,顶风冒雪,跋山涉水,绕山瞻拜一周,才算达到了清除自己罪孽、灵魂升天之目的。绕山一周,徒步、骑马或者磕长头,那得需要多少时间?没有一种虔诚的信仰,一般人恐怕难以为继。

而有幸到过高原上的内地人,尽管多是无神论者,对世间万物有着所谓科学的理解和认知,但是到了这么蛮荒而又神秘的世界,也会不由自主认同,这里,不是凡人居住的地方,也往往会觉得自己的污浊之体,从内到外,从灵魂到肉体,也都干净了不少。

万物有灵,是藏族本教核心教义。远古时代,人与自然构成十分密切的依赖关系,特别是高原,缺氧、气候恶劣,人类畏惧大自然的力量,同时也产生了主动认识自然,与自然交好、相处的生存理念,他们把自然与人类自身类比,按照自身感受,设想自然物也像人一样,有各自的灵魂在。于是,一个个被想象出来的形态各异、法力无边的神便诞生了。诸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高山大川、古树怪石、飞禽走兽,无不具有神的灵性。

当然,最具灵性的还是它所孕育的江河,正是它终年皑皑的巨峰,给了祖国母亲河以雷霆万钧的高度和不竭的动力。

上古文献描绘昆仑“天中柱,气上通天”,是连接上天凡间的神圣,上面居住的是王母娘娘。以后的民间传说,又把天神拉到世俗,把她和玉帝联到一起,其间还生下七仙女。而在《西游记》中,还让她和总不守天条的金猴王有了一拼。神话创造总离不开当时社会背景,西王母与周天子的相会在今天看来,不正是远古西羌高原游牧民族与东部中原农耕民族的和睦交融的一个写照?而西王母被尊为众神之神,也应该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权居上的一个反映,其间,还似乎表现了华夏一族西风东渐过程中的女性崇拜。

而在周天子前来拜会西王母神话产生的公元前990年代,比黄河还古老的幼发拉底河畔,亚述帝国和巴比伦王国已相继称霸又相继灭亡,希伯来先知正登上历史舞台……

冰川:悬挂于巨峰之上的河流

《礼记·礼运》曰:“鬼神,谓山川也。山川助地通气之象也。”这里所谓的气,是指时雨时霁的山川气象。

在一定海拔范围内,夏雨或雨后,山上树丛中,会蒸腾起弥漫的白气,白气和山连在一起,缓缓地向上浮动,越来越高,就和天上的云霓连在了一起,变成了云。云由白变暗、变黑,随风飘动。雨大时,山上白云把整个山和天空都笼罩起来;雨小时,云不是从整个山顶升起来,而是此处一团、彼处一团地从树丛中冒出来,向上飘浮,有一种安静的动的神秘。

云、雨、雹、雪,一定的气温之下和海拔之上,则是雪帽和冰川了。

阿尼玛卿主峰玛卿岗日由3个海拔6000米以上的峰尖组成,最高海拔6282米,其间分布有50多条大大小小的冰川。相对约古宗列或卡日曲的两眼泉和星宿海,这就是可以再往上溯的河源了?或者说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天上”部分——悬挂于巨峰之上,凝固的河流!

冰斗、角峰、刀脊、冰水扇,从这些映着太阳七色瑰丽的地质学名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冰蘑菇、冰瀑布、冰漏斗等冰川遗迹。

高山阻截了高空中的气流和云团,故而发育了众多雪山和冰川。冰川可分为古冰川和现代冰川,前者以昆仑山最高峰玉珠峰冰川为代表,后者以惊仙谷两侧山地为代表。

玉珠峰海拔6178米,冰川加积雪面积6714平方公里。惊仙谷冰川分布于青藏公路、青藏铁路通过的山地顶部,共18条。远看有排山倒海之势,近观却静如止水。冰丘下面则是永不枯竭的涓涓潜流,一旦冰层爆裂,随惊天巨响,地下水便喷涌而出……

巴颜喀拉的年保玉则被誉为“万卷书”。65万年以来,致密坚硬的年保玉则山地,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冰川消融及冰蚀作用,演化成了众多的峭壁石崖、峰林谷梁等冰蚀地貌。

而另一座源头山祁连的“六月飞雪”,则像一条经历了无数个年轮的白色巨龙,在上亿年的时光里隐姓埋名,直到1958年7月1日,才被中科院兰州分院科技工作者和前苏联冰川学家发现,被命名为“七一”冰川。

冰层平均厚度78米,最厚处120米,冰峰海拔5150米,远远看去,那巨大冰层的纹理如同树的年轮,是融雪沿山坡而下,在流泻过程中因遇到阻力发生回旋所形成的圆缓曲线。有了这些纹理,冰川就有了它一圈圈“年轮”。4500米左右的海拔常有风雪,那河、海或者土地中水分蒸发后的再一次循环,不能直接流进大河而凝结在了这儿,从而形成倒悬的河流。岁月越久,冰川冰的透明度就越高,甚至如同夹了蓝色水晶一般。高山上的冰川是活的,它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缓缓流动,让人丝毫无法察觉它的流动。

冰川的最前沿是冰舌,也叫雪线。凹凸不平的冰洼上,远观清晰可见的纹理,靠近冰舌的前沿,排排冰柱如椽如柱,顺着冰川整齐细密地垂下去,仿佛一面窗帘,侧身倾听,冰舌下传来哗哗水声。春秋季节,瀑布飞泻,山坡上时有雪鸡栖息,雪莲与冰晶争芳斗艳;而山脚下河谷平原则牛羊遍野,牧人的帐篷炊烟袅袅,这时,从山上冰川淌下来的水,就成为纵横于土地上的河了——这是冰川的另一形式,河从天上来到了人间。

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说:“东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地……是谓丹水……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

是吗?这以后被现代人称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头,这从白云蓝天相接处冰川雪峰潺潺而下的泉水,即便在它汇千流百川百折而东时已浑黄,泥沙俱下,但那每一滴,不也还是源自此——“帝之神泉”的“神水”?

黄河总水量的49%、长江总水量的25%、澜沧江总水量的15%,全出自这里。包括它中途所汇的任何一点一滴,不也都是我华夏一族九死一生而生生不已、系生死于一线的命脉保障!

在此,笔者忍不住把此次采风所记予以摘录,送给前来母亲河源头探源或抛下万丈红尘前来一游的行者:

“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脚印;

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记忆。”

沧桑:高原上的贝壳梁、海虾山

一道全部由贝壳和砂渍堆砌而成的山梁,长3000米,底宽70米,顶宽30米,高5米—10米。贝壳最大如铜钱,小的如指甲盖,尽管早已失去生命,也仍有不甘地拥挤成堆,窃窃私语。是追忆亿万年之前曾经的风光?还是侧耳倾听早已远去的海之喧响?

怎样的喧响?怎样的风光?海天之间,惟余莽莽,时而海晏风清,时而滔天巨浪,沧海桑田,而今,都凝固如铸。

是我们再后流连禹河故道所遇冀津渤海湾的贝壳堤?是现代黄河三角洲入海口六合村萧神庙贝壳山?

否。是海拔4600米以上青藏高原,柴达木腹地。

那时,青藏高原还是古地中海一部分,像今天任何大洋一样,平静中也蕴藏着滔天巨浪。突然一天,大洋狂退,海沦为湖,湖又突起成陆,剧烈的喜马拉雅运动在造就南昆仑、北祁连、西阿尔金山的过程中,湖也斜着竖起。鱼、虾、贝涌向中心水洼,挤在最低处,以后湖水枯竭,沙土覆盖一层,再后湖底耸起,夷平,经过声色俱烈的地质年代,形成今天人们研究高原、盆地十亿年、几亿年、千百万年以来,地质演变、气候变化乃至预测后来变化的生物标本。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那发生于2.1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也是地质学名词晚叠世至白垩世之间中国区域内发生的地壳运动为燕山运动。以北京附近燕山生成为代表,地壳因地球内部强力挤压褶皱隆起,形成长江上游唐古拉山脉。以后,古地中海继续后撤,大兴安岭、太行以西,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盆地形成,并连续接受河、湖相沉积,太行以东,造成系列北北东或北东走向平行斜裂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断陷盆地。古华夏地貌格局由此呈现。

燕山运动所承续的是更早它2亿年之前的吕梁运动。

其间,前赴后继的造山运动中,漂移大陆中的印度板块经长途跋涉,终于撞上了欧亚板块,使整个欧亚板块东部再次受到南北向的挤压作用,在剧烈挤压下,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几经抬升。这发生在3000万年前接连三次剧烈的造山运动,地质学家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不仅对中国,而且使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在内的亚太平洋岛弧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并且使中国东西地势高差增大,季风环流加强,青藏高原隆起为世界最高的高原。之前第三纪的热带、亚热带环境被高寒荒漠取代,西北地区内陆性不断强化而处干旱环境,东部则成湿润季风区。此次地质变迁,按年代划分,地质学家习惯地把它分为三幕:先是青藏变海洋为陆地;接着是大幅度隆起;到更新世,喜马拉雅横空出世。

中国所有高山,自南向北依次是喜玛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整个青藏高原所达到的海拔高度,都源于燕山运动所造最初轮廓和喜马拉雅运动最后一幕上升成型,并导致昆仑山、天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阿尔泰山抬升以及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地区“三峡两盆”地貌形成。

与喜马拉雅崛起的同时,阿尔卑斯山亦在欧洲中部屹立。此后,地质年代进入专业名词所说的第四纪。

青藏高原所留大海扬波的遗迹还有中国最大盐湖,格尔木以北40公里的察尔汗湖。我们上述贝壳岭就在盐湖边上,而更让人惊心动魄的还有贝壳岭不远江门沟的虾山。山岩全是青黑色的海虾,密密麻麻,几乎就是全须全角地镶嵌在岩石之中,立体浮雕一样质壳清晰可辨。忍不住伸手抚摸,早已石化在时光中的海虾,滑、腻,似乎油渍还殷殷浸出……

孕育:聆听古湖的“地层韵律”

当多少年之后成为贝壳堤、虾山的那片水域里的各色水物,怀着绝望的惶恐向越来越近枯竭的高原湖泊中心游去或者偎岸的时候,现黄河流路上上下下的断陷盆地,正成为水中大小物种的乐园。

一望无垠的水面深浅有序,晴光潋滟,群山倒影于镜面一样平的水中,有鱼欢跳却无渔歌唱晚,有鸟飞过但无桨荡舟泛。湖外林间动物出没,无忧无虑,因为这时还没有人、人类——那最可怕的动物。或者有了,它们还没见识他们的厉害。当这一只让所有动物都恐惧的动物从树上滑下来,扎煞着前面的两爪似乎直立起来,蹒跚着后边两蹄走向湖畔,牛一样把头插到水里一顿痛饮,或者折起一片偌大树叶兜起一兜水仰头灌下的时候,这一只、一群“裸虫”,和另一群色彩斑澜的动物还和平共处。对形若大洋的巨浸没丝毫影响——这是处于陕西关中、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三省毗邻地区的古三门湖,地质学家根据地下钻探和散落在周围山上曾经积水积淀的遗迹,推断湖泊存在于二百万年前,面积2.3万平方公里还多。

是诞生于第四纪初的湖泊。

自白垩纪末,燕山运动使晋陕豫及整个华北地区大面积爬升,南侧秦岭也还继续生长,而处其边缘的断层中间却相对陷落,形成汾渭盆地雏形。然后,数千万年前的第三纪时期,华夏古陆又在一部分崛起的同时,一部分继续断陷,盆地持续扩展。此时,作为黄河主要支流的渭河、汾河尚未成型,在现今黄河“几”字形的河道上下,同时存在着一系列与三门古湖相类似的姊妹湖,各各独处,自成水系。系列湖群,就是我母亲河孕育过程中的胚胎。

最上是青海境内共和古湖,接下是宁夏境银川古湖、内蒙境河套古湖,再下是汾渭古湖和我们刚刚描述的三门古湖。接近渤海,则是任丘古湖及以后的大泽。不一样空间的大湖,一样的磅礴,这些,都将成为多少年之后所诞生的这一条大河的组成部分。

1918年,地质学家丁文江在三门古湖所处位置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一套岩性为黏土、亚黏土和砂层叠置一起的地层,并在此中找到很多软体动物化石,后来学者把此一地质发现称为“三门系(组)”。以后,地质工作者又在“三门系”地层下部,发现原脊象、贺风三趾马、祖鹿等化石。古三门湖面纱被地质工作者一层层揭开。

古湖有三个沉积中心,一在西安之西,一在渭南之北,另一在运城之南,沉积厚达1000余米。就是说,那时湖底就在我们脚底一公里之下。

考察者发现,从湖边缘向湖中心,沉积物颗粒呈现由粗变细规律。南岸,即秦岭北麓,沉积物为粗砂颗粒,向北渐多细砂,再继续向北则是砂黏,以至黏土。这种沉积表现了古湖由滨湖、浅湖,逐步深湖的过程,也表现了地壳运动中气候升降所带来的冷暖干湿变化。这种由或细或粗沙土、砾石由远及近包含古地质演变、古气候变化信息的地质层,地质学家给它命名“地层韵律”。

与1918年地质学家丁文江研究勘查相对应,1964年夏,巴颜喀拉雪峰下面北麓半腰的垒垒石岩上,也有三两人影在蠕动,不像采挖雪莲等珍贵药材的当地藏民,也不像珠穆朗玛的征服者。但从他们锲而不舍连续几天的寻寻觅觅看,确像什么宝物的寻找者。是的,是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的地质专家。此行,是专门为聆听远古喜马拉雅崛起所留给后人的“地层韵律”。或许,只是其中一个音符?

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海拔5900米的新第三纪砂岩中,他们终于发现高山栎和疑似黄背栎化石。此两植物现生存于中国西南部,平时分布于海拔2200-3600米的范围内。就是说,大约2000万年前,这高山栎和黄背栎所生长的地方,比现在矮着3000米。

反过来说,即2000万年来,高原上升了3000米。

此判断还有旁证。以后,地质工作者又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发现晚第三纪三趾马动物群。华北和南亚动物生活记录表明,此三趾马得以生息繁衍的海拔高度都小于1000米。此证据也说明,三趾马消失过程和消失以后,此间高原上升了3000米。

地质学家论断,在地中海退后、喜马拉雅成陆至海拔5000米左右的阶段,此中期隆起的地壳曾长期保持稳定达1000多万年,诸多山峰经剥蚀、夷平后,仍在海拔1000米以下。那时,高原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地貌起伏微弱,河流湖泊交替,我们所看到的贝壳岭和虾山,正是那一地质年代留给我们的遗迹。

而在此1000万年后,三门古湖经过长期孕育发展,进入它的鼎盛时期。三门古湖以上汾渭、内蒙古、宁夏、共和等系列古湖,正以各自独立成形的胚胎,在躁动不安的地质周期运动中,为一个伟大生命的诞生而孕育着,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