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允岭
我奇思妙想,写罢了航天功勋《孙家栋》《赵九章》的传记文学之后,又千方百计入编第三十次南极科考队,写成了《雪龙纪实》。谓我为上天入极的浪漫文人或未概全——我更是一位崇尚英雄,梦想探索天地奥秘的狂想主义者!
在我乘“雪龙”号科考船探罢南极,进行各海洋、极地单位频密采访之时,极地办主任秦为稼传我喜讯:“‘徒步穿越南极大陆’世界六英雄之一的秦大河先生愿意接受采访,他是你的山东泰安籍乡亲!”
哦!引我为豪的乡亲英雄图谱中,又流进了一条大河……
秦大河,1947年1月生,山东泰安人,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9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员。论著300余篇(部)。使中国南极冰川学研究,跃登国际先进行列;在中国西部率先开展雪冰现代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实验研究,建立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倡导冰冻圈科学概念,获得国际科学界的认同。主持《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新理念,曾获国际气象组织奖、NOAA海洋大气研究杰出科学论文大奖而享誉世界。
写这样一位巨人,有面对苍海,无处寻珠的茫然。笔者只能画龙点睛,写他登峰造极之一章,他与世界5个传奇人物铤而走险,历时220天,徒步横穿南极大陆5896公里,被疯狂同伴称为“疯狂的科学家”开始,而之前的一闯、二闯南极的壮举,只可作这位侠客的“试剑”之举。
1983年9月,秦大河到达澳大利亚。在澳国南极局冰川研究所作适应性研究工作。
他一头扎进的实验室,十多个工作人员,只把他当作一个“见习生”看待:这个勤谨的中国“年轻人”是来实习的。
1984年元月,乘澳大利亚极地运输船前往南极洲。口中念叨着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名言:“……因为他领受了他的使命,这使命比你们更加持久。它是永恒的,他和它一样,也是永恒的。”
1985年2月,中国第一个南极基地长城站建成。参与工作一年多的秦大河,又回到澳大利亚南极局冰川研究所,进行总结性研究。比之一年之前,他发现澳大利亚人对他的态度大变,热情溢于言表,当他去复印一些资料时,澳人声称:“交给工作人员去干吧。你是科学家,应当坐下来完成你的研究。”在南极工作期间,总部收到秦大河许多研究资料,发现了他的科研潜力,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他受命完成几份大的南极科研报告,令同行吃惊!
这次南极考察,给他最深的体会是,美国亚历斯·奥斯本博士的观点:科学家起码要具备四种能力,即:吸引力,保持力,推理力,独创力,秦大河证明自己有这四种能力。
1985年10月,一闯南极成功的他回到祖国,又完成了十几篇科技论文,声震冰界。
1986年夏,秦大河参加了中德联合考察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的工作,眼前却浮现出了南极的冰川——他正在申请一个南极项目,心在其中。
1987年,去联邦德国参加南极学术讨论会,有两篇论文进入大会宣读。11月,他获准第二次考察南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对长城站附近的纳尔逊冰帽进行考察研究。他将在中国的长城站越冬,任中国南极考察队副队长兼越冬站长。长城站在凯西站附近,橘红色的城堡中,有十来个族人工作,条件艰苦,但毕竟是他主政的家。南极进入寒季,太阳低垂天边,冷雾弥漫,暴风骤雪。他的职责是:首先保证越冬队员的人身安全,完成科学考察项目。他多次阅读英文原版《飘》,还译完了一本30万字的英文版《极地冰盖内的气候记录》专著。
他在深思:他们究竟为谁工作,为什么而工作?冰雪的山峰,奇异的冰洞,幽深的冰裂,冰山的游逸,贼鸥和企鹅的充满拟人化的举动,都在提醒人不忘天使,善解天意。
罗丹说过:“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当你把考察看作是一种快乐时,生活变得美好;当你把工作看作是一种任务时,生活就变成了奴役。热爱自己的工作,并把它与祖国、人民、人类的进步联系起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城”是怎样筑造而成为历史的辉煌?他思考着。
南极的4月,风若利剑。秦大河和北京通话,意外地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法国人路易斯·艾蒂安正在北京访问,欲与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签订一个合同,邀请一名中国人参加国际探险队。他的观点是:没有13亿人的中国参加,算不上国际探险队。
科学狂人秦大河被消息震撼,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当晚就给北京电传报名,毛遂自荐。
他自称拥有四个条件:(1)南极内陆整个是一块大冰,叫南极冰盖,他作为冰川工作者,在那里大有作为;(2)两度实践南极工作,参加过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内陆的地球物理与冰川学考察有果;(3)多次参加国际合作项目,语言无碍;(4)多年的冰川工作者,壮牛般的身体,适应3000-4000米海拔的高度。
但是,消息太迟了,南极委已确定派遣南极考察办工程师郭晓岗同志。1988年12月,却突然又接到北京电话:将工作移交给课题组同志,立即回国,参加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
到京才知道,第一人选突然生病住院。机遇之神又一次选中了秦大河。他想起了巴斯德的话:“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但是,妻子却突遭车祸,腰椎及肋骨骨折、脑外伤进入医院,而他只能在兰州待一周时间。看着妻子的伤体,他心如刀割。北京得知他家中的不幸,打电话慰问,意思如他坚决:中国不能放弃。
清醒过来的妻子坚强地说:“这已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了,是中国的事情。你大河不去,六面国旗中就没有中国的。”当大河听她说出“你放心地去吧,不要为我担心”那句话时,眼泪终于滴落下来。
秦大河到了美国、加拿大边境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名叫伊利的小镇报到。这里冰天雪地和南极差不多,不同的是这里有大片的森林。其他5名队员和狗早已到达这里,他将在这里接受两个月的强化训练。
日程安排得特紧,他要从头学会驾驶狗拉雪橇和滑雪。
狗拉雪橇很快学会了。他生平不喜欢动物,在这里却要与那么多的狗共事。那些狗张牙舞爪,样子十分吓人。可是他们的队长——美国人维尔斯·蒂克却对狗赞不绝口。大谈什么爱斯基摩种、科罗拉多种、北极种,呼叫着每只狗的名字,亲热极了。后来知道,维尔斯蒂克在他的农场里驯养了数十条北极狗,用它们去北极探险。他是一个真正的探险家,人生的一切都为探险而准备。这些已受过3年严格科学训练的狗懂得英语口令,在寒冷的北方显得从从容容,天气愈冷,愈是活跃。
大河的滑雪水平很差:“没有体育天才”的后遗症,又在显现。2个月期满,仍不及格,只恨自己不是东北大兴安岭的鄂伦春人。他去看口腔科,医生翻来覆去敲打他的牙齿,之后说:“先生,您要拔掉10颗牙才成。”他大吃一惊,医生说:“人在极地要活下去,必须摄取足够的营养,必须吃下那些干缩食品,牙齿第一;极地冰雪连天,如果牙出了问题,谁去医治?要么不去!”哦哦!为了10颗牙而不去南极?他几乎呼叫起来,于是点头:“拔!”他给周钦珂打电话:“放心吧钦亲,我已武装到了牙齿!”
他们在探险的合同上签字。合同的头条是“如因探险而死亡,考察队按国际民航的规定付与赔偿费,不负任何责任。如因参加横穿活动而丢失身体的某个部位,赔偿不得超过赔偿费用的10%。如受伤不能参加横穿活动,考察队只负责抢救后送回所属国,不负担任何医疗费用”,等等。
这是一纸毫无感情的生死文书。只在电影中看到过这种场面。此时此刻,面对这几张纸,大家都严肃起来,平素那种嘻嘻哈哈景象不见了。六个人都认真地阅读那些可怕的条文,然后拿出笔来,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3]。在无机化学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理清学习内容的思路。协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无机化学的知识。如在讲授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时,可以引入思维导图,方便学生理解,提高学习质量(见图1)。
(论及此节,笔者被震惊了,笔者远征南极的时候,外事部门同我也签订了一纸“生死文书”,还让我的家属签字,其场面令笔者慨叹!)
1989年7月16日,探险队的6名队员,42条狗登上一架苏制伊尔76型大型运输机,机身上贴着美、法、英、苏、日、中六国标志,分外醒目。随机乘坐了20名各国记者,飞机离开美国明尼苏达州明立阿卜利斯国际机场,途经古巴、阿根廷、智利,飞往南极。
中途逗留古巴时,有2条狗热死了,真是“出师未捷狗先死”啊!这些狗不适应热带气候,到中美洲就像活鱼掉进开水中一样。
飞机于7月24日抵达南极半岛乔治王岛智利空军的马尔什基地,猛然一震,机场跑道被砸出1米深的大坑。不愧是苏联硬货,坚固无比,才未演一场“火海余生”。后来听说,飞机返回后仍被迫报废了。
中国长城站的全体同志和一些外国科学家跑上来迎接他们。长城站就在机场附近2公里处。在这次行动中,琼楼玉宇的中国长城站负责免费提供后勤通讯保障。美丽的长城站仙境,由企鹅岛、海豹群、玉石滩、“八达岭”“昆明湖”“纳尔逊海湾”组成。(笔者曾在那里度过了“夏季考察”的规定日程,感受过那里的亲情冰雪情。)
美国人:维尔·斯蒂克,1944年8月27日生,美国著名的极地探险家,地质系毕业,美国明尼苏达州北部的农场主。45岁的怪人自小爱读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15岁就和哥哥在密西西比河上驾汽艇,这是他帮人看孩子、剪草坪赚钱买来的小艇。他的处世格言是:“我总是同新的天地较量,通过探险迎接挑战!”他是这次探险队发起人,队长。
法国人:让·路易斯·艾蒂安,1946年12月9日生,个头不高,又宽又亮的前额闪着智慧的光泽。职业内科医生。多年热衷于极地探险,1986年只身拖着小雪橇步行到北极点,在法国声名大振。行医挣钱探险;用完钱再去行医。他长着大鼻子,蓝眼睛,一头金黄色的卷发,永远带着幽默的微笑。他的格言是:“挑战就是自我生存。”他首先提请中国参加探险队,观点是:“他们代表着世界人口最多的文明古国。”他也是这次行动的发起人,副队长。
苏联人:维克多·巴雅尔斯基,1951年9月16日生,苏联南北极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室无线电冰川学博士。多次在南极越冬,住南极苏联东方站。是列宁格勒市市民心目中的英雄。因他这次负责气象,总是第一个钻出睡袋,打扫帐篷周围的积雪,雪浴后,向队友报告当天的天气。和秦一样,是负有科学考察任务的队员。
英国人:杰夫·沙莫斯,1950年2月19日生,曾在南极工作过33个月。负责导航和后勤。他是队中唯一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但他用古老的六分仪导航的精度,与先进的卫星地面测量仪相当,使科界惊叹。
日本人:舟津圭三,1956年11月9日生,经济学硕士。酷爱探险。曾骑自行车环绕美国,横穿过撒哈拉沙漠。这次以驯狗师身份出现,他在少年时期就有8年养狗史,是一位狗司令。
中国人:秦大河……泰山发源的大河,或山脚下的黄河。探险队成员自然还包括42条北极狗,任务是拖拉3台雪橇。雪橇宽80厘米,长3米,木制,上载帐篷、设备、仪器和食品。在整个极地探险过程中,有两条狗牺牲了,一条因冻伤严重,死在美国已关闭的萨坡尔站,另一条死在医院。那条叫塞姆的狗,完整地跑完了全程,后来受到法国、美国总统的接见。假如有人问大河,探险队谁算得上英雄之最?他会毫不迟疑地回答:“狗!狗!”
行动计划是经3年酝酿确定下来的,包括横穿路线,每天的起居时刻表,事先公之于世。原订计划是1989年8月1日从南极半岛顶端出发,10月16日越出半岛,进入腹地,11月23日到达南极点。再穿过1250公里长的“不可接近地区”,于12月31日赶到苏联东方站,1990年2月7日到达终点苏联和平站。途中的17次修整,清楚地标示在地图上。用时220天,作息表精确到分钟:
6点早餐,7点45套雪橇,8点30滑雪,13点午餐,18点寻找宿营地,18点-19点搭帐篷、喂狗,20点30晚餐,21点-22点做记录、恢复体力、聊天,22点睡觉。
实际上每天早5点30就得起床做饭,吃得很多,喝足一天的水。壮牛样的大河每次要喝二升水。早餐后,就急忙折好帐篷,套好狗橇。8点30出发。滑4个半小时雪,13点休息,在暴风雪中喝饮料。全身披甲午休,像外星人。半小时后,又开始滑雪,直到18点,4个半小时。寻找营地,搭好帐篷,喂狗,做晚饭。大河通常要在这段时间挖坑采雪样。多花出一二个小时时间,折腾到22点后入睡,睡前日记或录音,啊……祖国的信息还探知否?爱妻的伤痛还慰问否?
1989年7月26日,秦大河和英国人杰夫·沙莫斯第一批被国际探险网的小型飞机送到出发点:南极半岛拉尔森冰架北端的海豹冰原岛峰。当晚,用空罐头盒烧起汽油,为小飞机导航。6个队员及狗将从这里出发。7月28日清晨,探险队的全体队员,肃立在三架雪橇边,等待着重大时刻的到来。记者们不停地拍照,他们要把这一人类探险史上重要的行动传播到全世界。9点,队长一声号令:前进!急不可耐的北极狗一跃而起,拖动雪橇向前冲去,与被狗橇带翻的两名记者擦身而过,头也不回地向前,义无反顾!
南极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0℃,但在夏季,半岛沿海地区最高温度可达零上10℃。海边生长着一些地衣、苔藓,没有一棵树木,仅在盛夏还能看到一两种显花植物。宝石般的晶莹。企鹅、海豹、海鸥布满海滩,但内陆几乎没有生命。那里有世界上最清新的空气,一个冰雕雪塑的世外桃源。
南极瞬时最大风速可达到100米/秒,暴风雪是最可怕的敌人。如暴风雪时出帐篷,先要把拉链关好,否则雪在一两分钟里就会灌满帐篷,然后被风推走。人出帐篷要退着走,走两三步看看帐篷,如果能看见,可以继续退几步;如发现帐篷隐约可见,目的地又无处可寻时,就必须返回帐篷,以免因迷失方向而死亡。南极考察队发生死亡的最高纪录皆是暴风雪造成。1986年凯西站,一位气象观测员暴风时出,两个建筑物相距不过30-50米,但再也没有回来。暴风雪停后,发现他的尸体距建筑物只有10米。一位日本队员倒在门边,他冻僵的手打不开门把手。
大河和沙莫斯走在最前探路,这位黄头发的英国青年满面春风,轻松如燕,秦大河却是痛苦不堪:人种不同,身体耐力不同啊!
大河的痛苦在于没有学会滑雪。在南极徒步探险,不会滑雪不堪设想。路,只有一条:一直朝南,前进!别无选择。要达到祖国企望的目标,不会也得会。只能在行进中学了。开始的几天,他踏在滑雪板上,跑着前进,这比起陆地上跑步来,不知要难多少倍。跑几步栽一个跟头。每摔一次,同伴们便无声地点头,都戴着面罩,不知是嘲笑还是鼓励。也不知栽了多少跟头。晚上回帐篷,外衣已结成冰甲,武士一般,那是他的汗水蒸发结成。法国队长对他咧嘴说:“秦,你是一个优美的舞蹈家!”是在评论他拙劣的滑雪技术。英国人眯着蓝眼睛认真地说,据他统计,秦每小时摔30个跟头。他们友好地鼓励说,这样一定能学会的。因为你是中国人嘛,中国人是聪明的民族。
沙莫斯成了秦大河的滑雪教练,他手把手地教他,不厌其烦地点拨窍门。这位英国青年的耐心和绅士风度,使他们成了最要好的一对“先锋”朋友。
一星期后,他一天能滑行1小时,逐渐增加。实在抬不起腿了,只能用带子拴在雪橇上,拖一段路。等体力略为恢复,又开始“优美的舞蹈”。
他永远记住1989年8月22日:他可以全天滑雪了。穿过极点时,法国人改变了对他的评价:“秦,你将是中国奥林匹克国家滑雪队的佼佼者。”
他差点掉下眼泪!
歌德说过:“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他以冰雪淬炼的坚韧,学会在冰雪的刀刃上飞行。
8月4日,遇到了第一场暴风雪。风速35-40米/秒,侧着身子前进,每小时只能行进2-3公里。自此的整整两个月,暴风雪几乎永无休止。能见度几乎为零。大家把头整个儿包入头罩,只露出防雪眼镜。只有大河例外,戴着不能丢掉的近视眼镜。风雪从眼镜框边钻进头罩。眼皮、脸部严重冻伤,眼皮肿得像门板,睫毛上的冰雪先结成一片,然后合并成几粒黄豆大的冰珠,一睁眼,打得镜片叮当作响,拽掉了睫毛。回到帐篷,冰珠好长时间才融化。把绒裤裤腿剪下一块,放进面罩,只留看路的一条缝,却对眼镜无用,像瞎人乱撞。
说来也怪,在零下30℃的暴风雪中,他们却穿得很少。大河只在外套里穿了两套绒衣,仍能支撑。是习惯了寒冷,还是运动量太大的缘故,说不清,是人的精神力量特别神奇的缘故吧!
有人问:“秦大河,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苦吗?”回答是:“没想过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奇怪,苦乐是人在不同环境下对比的感觉。大河是一位地理学家,自选定干冰川这一行,就得爬雪山、涉雪谷。风餐露宿、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生活,理所当然。苦和乐,是一种价值的自觉!
8月25日,他们终于通过了500公里长的拉尔森冰架,跨出南极半岛,进入真正的南极腹地。前面,有一段150公里长的冰裂隙区。它是冰盖在冰川运动下形成的一种裂缝,深不可测,凶险万状。冰裂隙很难被发现,积雪会形成一个盖子,把可怕的裂隙掩盖起来。他们在滑行时常感到脚下一沉,惊回首,身后露出一个幽深的蓝汪汪裂隙,庆幸没掉进去,但却想像着裂隙的深度、风光与奇妙!
大河和杰夫在前开路,滑一步,用冰镐探一下,好像探地雷一般,后面的队员严格按他们的足迹前进,一天只能前进15公里,心急如焚。
人有滑雪板,压强较小,狗就没那么幸运了,至少有5次掉入了冰裂隙里。经过严格训练的狗十分聪明,一旦一只狗掉进裂隙,其余的狗会自动向四面八方,放射状拉紧缰绳,等待人去救援。有一次,路易斯·艾蒂安下到7米深的冰缝中,把那只可爱的狗救了上来。路易斯说:“7米的冰下,感觉已是万丈冰渊,无底之洞。”
天气更坏了,有十多天被迫停止前进。在能见度为零的茫茫的风雪中,从这个帐篷走到那个帐篷,身上也拴绳子。9月上旬的一天,打前站的他和杰夫与后面队员失去了联络。千万吨沉重的雪粉冰粒自苍天倾倒下来,闷得你难以呼吸。白蒙蒙的雪帐掩住了视线、掩住了口鼻,绊住了腿脚。人侧起身子撞向雪墙,只好集中所有绳子,系成长长的一根,拴在雪橇上,像推磨,转着找人。足足2个小时,才找到了同伴们,人和人手拉手、肩挨着肩地跋涉在没膝的雪堆中,那么慢慢地仔细地,像老驴推磨那样,队友们面面相觑,雪呛得人张不开口。
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六个不同国籍的人,团结得像一个人:没有埋怨,没有催促,没有急躁,只有鼓励。每天出发、休息到宿营,队长没有发号施令,但大家都听指挥,纪律严明。谁有困难,其他人总是无声地帮助。周恩来有一副自题的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美国队长的深谋远虑、法国队长的大智大勇、苏联队员的热情执着、日本队员的精细机智、英国队员的认真周详,都深印在他心中,还有他大河的真诚、儒雅、智慧和大度呢!在最困难的时候,谁也没有气馁,各个民族的代表都彰显了各自的长处,友谊和团结使他们无往而不胜。
探险艰苦,但自有乐趣。每次修整,都举行一次“国际宴会”。大家挤进一个帐篷,饮料,热茶,唱歌,聊天。歌声打破死寂的冰雪世界。每人的生日,都在探险中度过,上帝把他们的生日安排得十分均匀:8月,美国人;9月,苏联人;11月,日本人;12月,法国人;1月,中国人;2月,英国人。每一次生日宴会,总要高唱《祝你生日快乐》,然后是生日祝词。舟津圭三给法国人的祝词是:“路易斯·艾蒂安,因为你是属狗的,所以你参加了这次有狗的国际探险队。”日本人也和中国人一样讲究生肖八字。秦大河同样是“狗”的天命!
人们描写每个人的歌声时都有着鲜明的特点,美国人的声腔像“驴头伸进了铁桶”。英国人的声腔像“瓦片儿蹭墙”。日本人的唱腔像“磨盘压住了狗耳朵”。法国人像“草原上的羔儿羊”。大河像“坐在雪橇颤抖……”苏联人维克多十分风趣,每过生日,总献上一首颂诗,歌颂你的“丰功伟绩”。逗得大家开怀大笑。他的歌声像“母马,豪放而又温柔。”维克多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除了写诗外,还会谱曲。自己过生日那天,他自谱了一首歌曲,现炒现卖,领人大声齐唱这首世界上“最动听”的生日祝福歌。他的指挥风度模仿了小泽征尔,在雪地上的快速踱步,发出了雏鸡的唧唧声。
在横穿极地第100天的宴会上,维克多突然宣布,他“偷运”了一瓶白酒,大家兴高采烈欢呼之时,他却在装扮一阵翻箱倒柜之后,遗憾地摊开双手:“不见了!”大家只好以茶代酒。英国人杰夫·沙莫斯带来了5张生日贺卡,每次过生日,总是郑重其事地写上贺词,恭而敬之地送上。
最关心儿子的母亲一定在家中念叨吧!秦大河想到离开家时,母亲再三说要把衣服穿厚,不能感冒受凉。但儿子没有感冒,一定会平安地回到老人家的身边。他想娘了……也想受伤的妻子,还有儿子哪,那是他生命余量的全部寄托!
大冰盖的九月成了灾难季节。没完没了的暴风雪,使行进日程一再拖延。雪太软,有时每天只能行进3公里。为赶在寒季来临之前到达终点,队长下令把价值十几万美元的衣物、设备埋进一个大坑,每人只留2套衣服和少量的食品前进。这是和拔掉牙齿同样的悲壮,又如蜥蜴救命的断尾——壮士断臂!
他们的食品补给,是飞机预先运至“食物储存点”的。250-600公里一处。每一处存放人20天、狗15天的食品。有挂旗的铝制标记。要命的是,有一次两个储存点都没有找到,大雪掩埋了一切,恨天怨地全无用处,只好无线电呼救。
可是,一台无线电通讯机一个月前失灵。好不容易来了救援飞机,但因能见度太差,明明听到马达隆隆,但该死的飞机在头顶盘旋一两个小时,又扔下他们走了,瞎了一样。飞机看不见他们,无法着陆。想着那条优哉游哉地航行在南大洋的探险船神乎其神,它的现代化通信设备有什么用?大家直骂。法国队长苦笑着摇头,因为那条船是他监造的!
他们开始忍受饥饿,两个月来,体力一天不如一天,整天想着饿。滑雪的路上,想着冰块是冻肉,雪团是奶油,霰粒是稠粥,梦想吃一顿兰州的拉面,该是上天的滋味吧!全队的食物只能再维持两天了,人的口粮只能维持4-5天,狗则只能维持1-2天。不得不限制到每天吃食定量的1/2,狗只有1/4。那些狗饿得可怜巴巴,晚上拉开帐篷向外看去,几十双绿森森的眼睛闪着寒光,他们不得不采取防范措施,在睡觉前将它们牢牢地拴在雪橇上,谁知道这些爱斯基摩狗和森林野狼的后代会干出些什么蠢事来!雪野茫茫,云路遥迢,家在何方?还能回到家吗?无人能答。他做了一个噩梦:一群饿狗冲进了帐篷,撕开了一具人体,血肉迸溅。蓝汪汪的狗眼贴上鼻尖……
天空突然露出几个蓝色的空洞,飞机终于在特大风暴前的间隙,带着神的旨意降落下来,探险队又一次得救。可是有16条狗严重冻伤,不得不空运回基地治疗,用新的狗替换。亲爱的狗,英雄的狗,你饿死冻死也遵守职责,不害朋友!大河为自己的噩梦羞愧,他向着忠实的狗友鞠躬。
飞机还给秦大河带来了北京蜂皇精和一盘录音磁带。他听到了长城站14名越冬队员每人一句话。有一句话是:“大河,知道你现在饥饿感很强,我们恨不得把长城站所有好吃的东西都送你!”他咧嘴直笑,杰夫大吃一惊,以为他发傻了。在最困难的时候,同胞们没有忘记他,他感到强大后盾的力量!
特大风雪果然来了,10月中旬,越过雷克斯山,接近赛普尔时,气温下降到零下35℃-零下45℃。无情的雪山,无情的冰崖,冰刃如刀,雪迸万丈,冰山解倾,冰海立倾……大河的心中冒出许多形容词,冻伤再次加重,感到绒裤面罩也不能保温,真后悔把那么多衣物埋进了雪地,它不是蜴尾啊!
又是半月大风暴,11月7日,到达帕特里山,远远看到两顶巨大的帐篷,那是国际探险网的营地。队伍将在此休整3天。维克多格外高兴,哼起了俄国民歌,那天是苏联十月革命节。谁能不高兴哪?那是沙漠中的甘泉,大海中的绿岛,救生船……
营地准备了丰盛的晚餐,热水洗澡。说起洗澡,104天了第一遭。六个人中只有维克多有用雪擦澡的绝活,无论天多冷,睡前都敢赤身站在雪地,用洁白的雪猛擦熊样的身体。
大河看见自己的身体,吃了一惊,往日雄壮的大河不见了,眼下是一个瘦骨嶙峋的躯壳,灰包着皮,皮包着骨,他感到了泄气的自怜、自悲的滋味。房顶的热水兜头浇下,畅快无比。人也清醒过来:秦大河还是秦大河,一条山东硬汉。合同有这样的规定:任何人只要说一声回家,飞机就可以送你走。他会说这孬种话吗?绝不!因为另五个国家的英豪仍是英豪,他代表着中华民族。中华族人绝不走回头路!82公斤的体重,减少了15公斤。于是拼命大啖鱼肉,恢复体力。在那最困难的日子里,他把自己当成了中国的一条河流,滔滔不断地流向世界!
短暂的3天休整过去了,他们精神抖擞,又上阵了。
以最快的速度,比原计划提前8天,于12月12日到达到南极点。
这是一个既定的目标,精神境界,物质基础,心理承受力,希望的高度,都在此形成一个节点。
南极点是地球最南端的地理零点坐标。称它天涯海角最为恰当。这个伟大的亮点却比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外貌朴实得多:冰雪高原上,树立着一个1米高的树桩似的金属标记,顶端是一个地球模型。它的周围环插着的1959年参加国际南极条约成员国的12面国旗,正在喇喇作响,分外鲜艳。200米远的地方,是美国建立在南极点的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纪念两位人类最先到达南极点的勇士而命名的,因而在大河的心中滋生了一丝异样的感觉:中国、中国人,哪里不行呢!为什么到了如今还是“差一捺”(卡衣那)呢?
六名国际探险队员各自拿出自己国家的国旗,一字儿排开,站在雪地上,面带胜利的微笑,任凭提前赶到这里的记者们拍照。
这是一张多么珍贵的照片!伟大祖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出现在南极点上!大河在心里默念着:中国!大河!中国!!!
美国人热情地款待他们,吃到了对虾、牛排和猪肉。这时候,沙莫斯突然拿出一个假面具,戴在脸上,让记者照相,大家哄笑不解。他说,这是专门准备送给侄儿、侄女的礼物。可见这位英国青年用心之细,带到南极,冰雪淬炼过的东西便是神物!
秦大河急忙与妻子通话,报告这一喜讯:
“我们已到达极点。”
“我已在广播里听到了,很高兴。”钦珂平静地说。
“你好吗?”他急切地问。
“我很好,你怎么样?”
仍是平静,平静得令人心虚,心疼。
“我身体很好,你不用担心。”他温和地说。
“那我就放心了,你好了大家都好;你不好,我们也好不了。”这是她常说的一句话,此时听来却很不是滋味,又似有外延很大的滋味。
他急忙转过话题,大谈这里有多美,报喜不报忧。其实在他的面前,也还有更艰辛的路途,更险峻的壮美……
12月15日,探险队从极点出发,向北方前进。已经走过了55%的路程,登上地球之极点,亲眼看到了那永远在同一高度,绕着天边转圈的太阳的奇景。横在面前的便是1250公里长的所谓“不可接近地区”了。这是造极之人的评价、探险者的评价。他们以“不可接近地区”吓人的称谓,告诉大家这里从来没有人徒步进去过。1959-1960年的暖季,苏联曾派出一支机械化考察队到达过这里,千难万险,九死一生地返回后,再没有谁敢进去。
这里海拔3000-4000米,处于南极高原的顶部,空气稀薄,年平均气温在零下70℃-零下80℃之间。1983年7月,苏联东方站测得一个世界最低的温度记录:零下89.2℃,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作“寒极”。要想穿越这个地区,必须在寒季(4-10月)之前。探险队精心制定的计划,是要在12月21日前后的20天,南极的盛夏之日通过这里,这就是他们急如星火赶路的原因。
当“六人组合”穿越该地时,温度是零下40℃。1月18日,到达苏联东方站。这个站设在“不可接近地区”的端部,苏联人用传统的方式欢迎客人到来:它热烈隆重而又富于宗教色彩,照明弹升上天空后,黄色的烟幕弹又冉冉升起。东方站站长萨沙手里捧着一只盘子,上面放着巨大的面包和雪白的盐。全体越冬队员列队欢迎。
一切如仪。他们享受到了桑拿浴,那是把卵石烧红以后,再泼上水,利用蒸汽薰洗的方法。所有的苏联南极站都有这种古典而高级的设备。
当他们离开时,东方站派出两台拖拉机“护航”,使他们神气十足,信心大增。1990年元旦那天,他们在帐篷里宴会,祝贺新的一年万事如意,也是再上险峰的誓师仪式。
1990年2月1日,到达苏联共青团站。这里的气温为零下49℃,狗被大量冻伤。那些勇敢的北极狗,来到了地球另一端的比它们家乡更冷的南极,整天奔跑不停。除了厚密的毛以外,只能披上一件薄薄的狗衣,小小的脚掌在几千公里的路程上磨破了,流下了鲜血。无情的冰粒将鲜血凝结成冰球,挂在它们的小腿上。它们嫌恶那些血做的冰球,一休息就想用嘴巴去咬那些冰球,却连冰带皮一起撕离了骨肉,血淋淋露出筋骨,令人心痛不己。他们把受伤最重的狗放在雪橇上。晚上由驯狗师带进帐篷精心护理。有几条狗,是放在苏联人的拖拉机上治疗的。它们的性格竟也是永不服输,伤势一有好转,又立刻挣扎着归位,拖起雪橇勇往直前。
大河在这里引用萨迪的一段话,我举双手附议:“从外貌看来,人最高贵,狗最低贱。但圣人一致认为:重义的狗胜于不义的人。”横穿南极的这群狗,是真正重义的狗。它们的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搏斗,体现了动物与人类是最好的战友,它超越了势利小人和缺少牺牲勇气的伪君子。秦大河从此不用“狗”字去骂人,他认为挨骂者人格不配,不及于狗!
探险队里,只有苏联人维克多和大河负有国家科学考察任务。论起劳累强度,大河的更大些。因为他要沿途每55公里采集一次雪样:挖一个宽约1.2米、长约2.5米的雪坑,用专门仪器,每隔2厘米取一点雪装入塑料小瓶中。采样的要求很严格,手套是一次性的,口罩只允许用10次等等。在长达6000公里的路上,共采得800多个雪样,一个雪坑一汪汗,一瓶雪样一滴血。
美国队长非常照顾他,为了在精确距离上采样,不得不一再改变日程表,以适应大河的工作。挖那个长而深的雪坑时,队员们都主动前来帮忙,你挖一阵,他挖一阵,2小时才能挖好坑。维克多是科学家,他常帮助大河进行细似绣花的采样,并羡慕大河的身体似“一条壮牛”!
在“不可接近地区”的前段,花了整整6个小时才挖成一个雪坑。那里的雪又硬又厚,挖上几十下,就得停下来喘口气。等回到帐篷,手指已完全冻僵,笔都拿不住,关节全都肿起来。钻进睡袋,感到浑身发热发冷,原来大河发烧了。路易斯是法国医生,急忙找出药片让他服下。美国队长想到第二天还得赶路,直耸肩膀,摇头苦笑。昏昏沉沉的一夜过去了。第二天5点30,该起床了。他挣扎着爬起来:这里不准有病号存在,他向帐篷外走去。不能行走,只好用腰带拴在雪橇下,任它们拖着走。这天计划行进32公里,到37公里时,他的腿不当家了,终于倒在了雪地上,美国队长命令宿营。又是昏昏沉沉的一夜,噩梦不断,冷热交替,不知人在什么地方。第二天早上5点30,竟又习惯性地清醒过来,倏忽之间,竟发现病已好了。是老天保佑还是又出了什么奇迹!他们又上路了,真的好了!像做了一场梦一样,竟然精力充沛!
于是再挖坑采样。在东方站,他采到了最珍贵的雪样。维克多发现大河带来的3把铁锹全裂了缝,二话没说,用电焊结结实实地焊了一遍。那铁锹也像病愈的大河,叮当作响了!
雪样和考察日记如同生命一样重要,但在跨过极点以后,他们不得不再一次精简装备。“国际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忍痛割爱,丢弃了许多东西。维克多最为难过,不得不丢掉一件与他伴随一路的气象测量仪。
大河却多了一个心眼,把备用的衣物丢掉,偷偷地把采样的小瓶塞满了睡袋,通过了“严格”检查,同伴们都担心大河的衣物带得太少了,但是,大河却觉得南极有了神佑。法国人摇摇头说:“真是个疯狂的科学家!”大河想起了斯科特,他在南极点遇难的几十年后,人们发现了他丢弃的各类遗物:雪橇上竟还有几十公斤的岩石标本!他和队员却是饥饿致死的!在最后的时刻里,他们仍然没丢掉石头标本,斯科特的精神是他的榜样!真正的科学家都要有点疯狂。
极寒的风雪中,他们以每天47公里的速度前进,艰险地越过了1250公里的“不可接近地区”。2月13日,到达了苏联少先队员站。世人不得不惊叹:勇敢的苏联人,建站全在“不可接近地区”。这里地势开始下降,雪更大了,但依稀嗅到了海风的潮湿味道。
3月1日晚上宿营不久,突然感到事情不妙,舟津圭三出去喂狗,很久不见回来。大家一起跑出帐篷,在茫茫雪原上呼喊着舟津圭三的名字,拉起绳子,作推磨式寻找。苏联的极地“护航”拖拉机,也隆隆地来回绕圈子,车灯在大风雪中闪闪发光,车轮碾轧出一圈圈宽辙。那一夜大家都在外面来回奔跑,却毫无踪影。整整13个小时后,忽然听到舟津微弱的回答声,找寻过去,爬在雪上,才发现雪地上有一小小的洞。挖开雪堆,冰块似的舟津笑眯眯地钻了出来,当他看到仅距50米的帐篷时,连他自己也觉得吃惊。
他昨晚走出帐篷不久,暴风雪就加大了,能见度立时成零。舟津看不到目标物,也看不见开着大灯的拖拉机。这位机灵的日本人从口袋里找出一把钳子,学大河挖坑的样子,挖了一个洞钻进去,只露出一个呼吸孔。雪花把小孔堵起来;舟津就在里面挖开,整整挖了一夜,竟然等来了救兵。
看他的衣服,仍是那套单薄的防寒服,惊奇这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为什么冻不死人?人们热情拥抱,祝贺他的成功,舟津说:有神保佑他,到不了和平站,他算什么日本人?他淘气地告诉大河:“我的绰号叫鬼子,你要及时叫了,我就会听见!”
雪洞没成为舟津的墓地,真是“幸运儿”!维克多专门为舟津编歌一曲《不沉的小舟》,以示纪念。此地距和平站还有26公里,胜利已在眼前。
1990年3月3日,按照总指挥部的命令,一分不差地滑行到终点——苏联和平站。一辆苏制拖拉机隆隆开来,有点像坦克。录像机达达作响,像机枪。穿过写有“终点”的横幅,各国记者蜂拥而上,纷纷拍下这一串珍贵的镜头。当他们解下滑雪板时,看到了各国国旗已环列四周,大河找到了五星红旗。他听见了猎猎的响声、《义勇军进行曲》歌声,眼中浮起了如云的热雾。心中蓦然想起,十八岁那年读过的革命典籍《小城春秋》中的两句歌词:“同志,把你手里的红旗交给我,明天我带她一起上战地……”他的眼泪终于流落下来,和着流泻的浮云。
6名勇敢的人,代表着各自的国家,代表着全人类,经过220天,徒步行程5986公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征服大自然的又一壮举!大河激动地得知,卫星已把他们胜利到达终点的图像传遍了全世界,祖国11亿人民正在分享这一欢乐;全球几千万华人也在分享这一欢乐。世界人民都在称颂这一代表“和平、合作、友谊”精神的伟大成功。沙莫斯的一段话说得非常好:“我认识到这并不只是我个人的事,也不是6人的事,它属于成千上万帮助过我们、时刻关心着我们的人们。”现在的大河才觉得,这次探险考察就像一场扣人心弦的电影,有点像观看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电视录像,他们创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
秦大河,为了祖国和人类,你们成功了!祖国感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