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鹏
前些日子,随市作协到且听小院耕读园采风,感悟颇多。且听小院耕读园位于286省道侧边的一个农庄内,距廉江城区约十余公里。一听名字,感觉颇具创意和诗意,令人耳目一新。且听小院可以说是一个文艺沙龙,是专为文人雅士搭建的一个相互交流、切磋文艺的平台,也是一个让人们在凡尘俗世间心灵得以栖息、梦想得以绽放的地方。
初进且听小院耕读园,感觉很是一般,红砖水泥砌成的单边墙体权作门额,分两行书写“且听小院耕读园”几个黑体大字,墙体不粉刷,有点古朴典雅。进入园里,满眼碧绿,园里种植荔枝、蚕桑、黄皮等果树,还有杂树、花草、蔬菜间杂其间,并无多大独特之处。心里有点纳闷:这地方跟一般的园林、农庄无异,有何看头?
然而,随着采风的深入,我们才慢慢改变当初的想法,打消之前的顾虑,觉得这个小院还是值得来一趟。院子布置得小巧别致,院中有草坪、水池,周边种上蔬菜、玉米,数百只五黑鸡在木棚小屋内或静静啄食,或来回走动,人来却不惊,从容淡定,优哉游哉,环境甚为清幽。进入院内里屋,一排简陋的红砖平房被竹木隔成几个小房,各小房相对独立,却又房房相通,便于出入,是且听小院文友的活动场所,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这里原本是个农庄,面积约二十亩,依山傍水,屋舍成排,绿树环绕,颇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韵味。经过大家的努力,才变成现在这个整齐美观的样子。
房子墙上贴着小院系列文化、耕读主题文化和一些知青文化,且与红色年代有关,与知青下乡有关,如“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照片,“全国山河一片红”的红色地图。还有知青下乡的励志标语,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做一个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的革命青年”“知青之路是一条坎坷之路崎岖之路,又是一条快乐之路幸福路”……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怀着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走在一起,但却又因此而幸福快乐,让我们隐约感到他们创办小院的初衷,还有创办小院的一颗红心。我不觉渐渐喜欢起这个小院来。
在小院室内,还藏有各类文艺书籍,包括一些经典名著、实用词典,如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等,以及不少中外名著,也有部分本土作者捐赠的书籍,这些书都是文友们捐赠的,供大家翻阅、学习,置身其间,书香飘逸,文艺十足。墙上,还挂着一些农耕海耕的什物,如草帽、竹篓,箩筐等,仿佛将人们拉回到那些远逝的时光岁月,寻觅当初缕缕记忆。院子侧边的棚架底下,许多长长的香瓜一条条垂挂下来,惹人喜爱,充满生机活力,在书香之中糅合着一股浓郁的农耕味,与耕读园这一名称很是相称。
小院院长姓罗,雅名雨力,是一位四十开外的中年男子,温文儒雅,满肚文墨,言行举止间透着文化人的睿智,见我们到来,便热情招呼我们,介绍小院创办的由来和发展情况。雨力说,且听小院以“道行地广,且听它道”为核心价值,以共建共治作为大家前进的力量之源,托起小院的共享之梦。其中的“道”本义为道路,可引申为取道、经过,还可引申出方法、技艺、规律、学说、道义等。“且听它道”,即在且听且行且思中领悟事物的要领、要义,让人顿生感悟生活的禅意。
且听小院成立于2017年1月,最初由几位志同道合的文友发起成立,几经风雨,合力经营,小院便在大家的努力下建立起来成长起来。小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书一画,还有每一条建议,每一个理想,每一份设计,等等,都浸染着小院人的汗水和智慧,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初建小院时,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捐物,纷纷动手搬砖砌墙,栽花植树,设计布局,忙得不亦乐乎。有一位文友,专程从玉林回来帮忙做工,两手都磨起了泡,但却非常乐意,无半点怨言。在小院人的努力下,鹤湖分院、高桥分院、水美分院和耕读园等分院纷纷建立起来,不断发展壮大。小院发展至今,历经五载风雨,文友已遍及数省,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0余人。小院各个分院的建立,是大家用无私的爱浇灌出来的花朵,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情怀和勤劳开创出的天地。他们广纳英才,以文会友,论道而乐,在且听且行与互助互爱中成长,“如果说情怀是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且听’就是一束灵性的光,照亮我们内心的世界,让我们看到未来的路。”雨力打了一个比喻。
今天,我们有幸识得小院,接触小院的一些创办者,对小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些志同道合的小院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走在一起,不求闻达于世,不管是否有收益,也不管能否赚到钱,只当为大家营造一个能安放灵魂的地方,让大家在小院深处且听风吟。眼前的这个耕读园,是且听小院尝试的一种新的创院模式。所谓耕读园,即既耕且读,以耕种为主,以耕带读,展现小院丰富多彩的耕读文化。名为农庄,实已注入小院的文化、情怀和追求。
人,最可贵的是追求。小院人在创院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追求新的构想,即在耕读园拟建且听本土图书库方案,做到“耕”与“读”在精神上的高度融合。因为有“读”之“耕”才能体现出读书是为了做到明心见性和安身立命,有“耕”之“读”才能保证做到格物致知、洞察世事,修身、齐家、治国。在弘扬传统耕读文化方面,且听小院耕读园的建设以“乐耕于野,好读见善”为主题进行布局谋篇,致力于营造一个好的读书环境,拟建且听本土图书库,收集湛江地区本土作者创作的图书,从本土创作中彰显文化自信和文化力量,为大家了解本土作者及其作品搭建一个良好的阅读与交流平台。
从成立之年起,且听小院每年都举办一次年会,年会主题鲜明,或文学,或书法,或摄影,或征文,以营造小院文化氛围,展示耕读文化,扩大小院影响,达到共治共建、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这里,人人都是小院的主人,只要你有特长,都可以在这里大显身手。在当今这个尘世喧嚣、人心浮躁的社会,他们能够拥有这样的初心、情怀和理想,并以这样的方式组成一个社会群体,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把他们的思想、情怀拓展开去,惠及社会,让更多的人共建共享共乐,着实令人钦佩。每逢文人墨客来聚,小院主人便与客人一起,或游园赋诗,或对酒当歌,既可发幽古之情,亦可抒今世之怀,其乐无穷。
在且听小院,可以养花种菜,可以吟诗作对,可以下棋弹琴,可以煮茶论诗,还可以耕自家包的地,摘自家种的菜,宰自家养的鸡,享受休闲的生活,这其间的快乐夫复何求?我突然想起陶渊明的院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的,有这样一个院子,庭前屋后,栽花植树,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闲步小院,“静听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让人诗意地栖居,多好!正所谓:“相欢小院远浮华,傲看风云笑赏花。围桌轻吟添乐趣,举杯兴饮话桑麻。”
徜徉于且听小院耕读园,突然有一种“小院深处是吾家”“来了就是小院人”的感觉。苏轼说得好,“此心安处是吾乡”,心里安之,乐之,便是吾乡。我虽是小院客,但到此一聚,体味此中独特生活,收益不少,亦不妨做一回小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