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 徐琳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21 世纪,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成为了人们获取,传播信息的最重要平台,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和交流方式,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教育”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给教学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经历着创新。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包括任课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所关心的问题。
大学英语是我国大学外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中,它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大特点。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体现在:(1)它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帮助学生在完成高中英语教学后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应用能力;(2)通过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让学生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相关能力。其人文性体现在:(1)进行跨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强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2)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尽管大学英语课程只是本科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但它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上的特殊性理应成为大学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学时间上,它一般开设两年,具有课时多,跨度长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因为它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涉及大量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呈现和撞击,所以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大学英语课程中跨文化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在了解国外社会和文化的同时,加强对本国文化和传统的了解和传承,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互联网+”是互联网在新时代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是一种新的生态系统,它是以现代的,及时的,双向的,开放的通讯网络和互联网为技术基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采用跨界协调的方式,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并将协调创新的效果扩散到经济和社会的其他部门中,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提供新的动力,形成良性,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互联网+”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和作用:(1)突破了传统高等教育的时空限制;(2)促使了学习资源的多样化和共享化;(3)颠覆了学习者的学习模式,使学习时间和空间更具有随意性;(4)促进了教学改革。
“互联网+”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必将是大学思政教育的一大突破。在进行二者结合,协同合作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应该在大局上,明确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出课程思政的氛围。
第二,在课程设置上结合自身特点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和模式。
第三,学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为师生进行课程思政的教与学提供高效,及时的网络支持。
第四,针对有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课程思政的问题,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线上或线下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第五,学校或学院应加强校际和院系之间的合作,共享课程资源,互相取长补短。
3.2.1 课前准备
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前准备应该关注教材选择或创编的问题。当前国内的英语教材大多关注英美国家的社会,历史,经济等方面的介绍,较少涉及到中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即使有,其数量和内容都比较少。没有对本国文化,历史等内容的引入和介绍,如何加强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如何在提高他们外语能力的前提下,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和阐释能力,使他们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用外语讲述好中国故事,并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对于当前教材的问题,任课教师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解决:(1)充分利用当前通行的各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深挖其中的思政素材,寻找教学切入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政教育。除了以教材为主导之外,老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整合网络资源,密切关注国内的主流英语媒体,如《环球时报》《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对于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等热点问题的报道。结合单元主题和文章主旨进行相应地引入和介绍,采用播放视频,音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动具体地思政教育;(2)各学校可以组织老师进行自我教材的编写。在编写中,结合本校特色和学生水平,适当融入思政教育素材,创编出适合自己的教材。
3.2.2 课中实施
大学英语虽然具有课时多,课程跨度较长的特点,但由于它兼顾“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和难度还是巨大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1)针对每个单元的主题,老师应该先自行进行思政教育,找出思政素材中的重点和难点;(2)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把教学任务板块化,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即课前预习板块,课中探讨板块和课后总结板块。在课前预习板块中,老师可以采用微课或慕课的方式把单词,句型,课文导入等内容通过微博,微信或QQ 等网络通讯工具,在课前分享给学生,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预习,并针对文章的语言点,语法知识和思政素材进行提问。在课中探讨板块中,老师应该转变角色即由课堂的主讲者变成课堂的引导者,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答疑,讨论等方式进行课前预习的检测和对文章内容及相应思政要素的解读和探讨。在课后总结板块中,老师不单要帮助学生完成本单元或课文的英语知识点的巩固,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看电影,看纪录片,进行辩论或开展主题式的英语演讲比赛等方式加深对本单元思政要素的理解,并利用微信群,QQ 群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答疑解惑。
3.2.3 课后评价
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就意味着大学英语的课程评价方式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1)考试内容的改变。除了考查学生的英语水平外,还应该兼顾对课本中出现的思政素材的考查;(2)考试形式的改变。除了卷面考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语考试或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考核;(3)课程评价还应关注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避免以期末卷面考“一锤定音”的方式。
把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新和改革。大学英语课因其自身的特点理应成为大学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这是每个英语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积极探讨的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把它融入到教学的每个步骤和环节,一定能使大学英语课更为得生动和深刻,也必然会思政教育事半功倍,达到增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进文化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