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改革

2021-11-12 06:18:06朱旭霞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0期

■朱旭霞/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高校顺应时代的变化,将互联网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融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如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三观和思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互联网教学技术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模结合,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创造出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高校对党中央提出的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响应。为了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设法通过电脑和手机,运用互联网平台:QQ、微信、钉钉等软件作为信息的传播手段,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工作。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工作的必要性

(一)开展心理健康改革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7年,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中心就发布了关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的报告。报告中就指出,到2017年上半年为止,我国网民中20至30岁的网名数量占到了29%,位居我国网民数量年龄阶段榜首。从这一数据中就能够看出,大学生已经成为中国网络用户的主体,互联网因为便捷性,信息广阔性的特点成为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并且公共服台各领域用户正在飞速增长,其中,在线教育领域用户发展最为迅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教育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关要求,高校必须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塑造积极正确的思想,既要勇于尝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的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中,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只做到了传输理论知识的作用。尽管学生接收到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并不能将这些知识进行转化,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没有底有得到解决。心理健康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互联网灵活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使得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以改变,让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并且更加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现状

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在毕业时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非常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就需要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互联网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应用对学生而言,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积极的一方面是高校能够借助互联网开放的特性,让学生拓展自身的知识体系,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通过网络,大学生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同时,网络也能适当舒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不稳定性,不同的学生接触到的网络信息也有所不同,如果学生在网上浏览到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很有可能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高校如何筛选和过滤不健康的信息,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就是学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的优势

(一)有利于学生真实心情的抒发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学生在网络中可以隐藏自己的姓名和真实身份。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也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而言,匿名是一种很好的保护形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敞开心扉,接受健康指导。许多学生在线下接受心理咨询和辅导时,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愿意诉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正是由于虚拟性的特点,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不会太过拘束,网络平台中可以畅所欲言,这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作用的发挥。借助网络平台,能够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情绪和想法,更加有利于对学生心理的辅导。

(二)课程的开展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使得学生的上课时间和地点不再受到限制,这也满足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方便了教师的授课,也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借助互联网,学生也能够随时随地的与教师进行沟通,师生之间紧张的气氛也得到了舒缓。借助互联网,教师可以更加合理的安排时间,学生也能够通过平台记录下知识点,保留有用的内容,这也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师也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第一时间进行疏导。

(三)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互联网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教学环境外,教师还能够通过聊天平台为学生进行各种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学生也能从这些案例中对比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解决自身出现的心理状况。并且互联网可以满足教师同时对多个学生进行授课的需求,既能够方便双方的互动,又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案例和心理问题解决资料上传到有关平台,当学生发现自己心理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查阅有关内容。高校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心理咨询站,方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心理咨询,更有利于学生正面面对心理问题,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突出。将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也能够在网络中得到更多的学习资料,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想法,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得到了发挥。

五、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在线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高校也应该积极利用各项计算机技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搭建好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对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学习外,通过线上教育平台,教师还能够弥补在线下教育中的不足,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认识,对线下没有听懂的知识进行巩固。网络中丰富的资源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线上咨询平台咨询教师,以解决自己面对的心理问题。构建线上教育咨询平台,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注重线上教育,线下教育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三观。

(二)借助网络社交软件,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互联网背景下,社交软件已经逐渐成为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互交流的主要软件。就现状而言,高校学生基本人手就有一台手机,大学生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是花在电脑上时间的两倍以上,这就需要高校重视手机传播性强的特点。手机十分便捷,方便携带的特性,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因此,高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设置的过程中,考虑到手机社交软件的强大功能,与课程进行有效结合,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例如:通过对学生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使用的分析,就能够指导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积极,若发现学生存在消极情绪,就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为学生推送有关树立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充分发挥好微信公众号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能够通过微信公众号了解到更多的内容和知识。

(三)开发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app

为了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高校可以将互联网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开发出一款适合学生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app。考虑到对手机的依赖性,开发出一款有关心理教育的手机app能够对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的实施起到促进作用。在开发出手机app以后,教师可以在学生校园内对该app进行有效的宣传,让学生明白该app的重要作用,并让学生下载该app,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就可以传送到app上。这样更有利于持续增强学生的心理建设。介于手机的实用性和高效性,高校可以不断强化app的功能使app的内容更科学,更丰富,激发学生的使用兴趣,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有app研发能力的高校,可以考虑开发出一款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app,这种方式能够让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更加方便的服务。如果没有app研发能力,高校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有关内容,也能够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更多了解。

六、结语

综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会的发展为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压力,毕业生也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因此,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极易产生焦虑和各种消极情绪,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搭建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开发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app;借助网络社交软件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革,努力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日后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