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皙然/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教育的目的即实现一个受教育对象从“自由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对于幼儿而言,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是在幼儿园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领域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德育途径之一。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观念中,认为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教育。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托家庭与社区等资源,家庭是社会教育的细胞,能连接幼儿园与社区。家、园、社区联合起来组织各种社会实践类活动,能促使幼儿积极参与,从而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等能力。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该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社区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延伸与丰富,是幼儿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大环境,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专业场所,引领者家庭科学育儿,推动着社区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家、园、社区的教育共同体,形成强大的合力。
幼儿园社会实践类课程体系的建设,不是幼儿园单方面完成的,必须要依靠家庭与社区的资源,让孩子“走出去”,让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进来”。而目前的社会实践类课程,幼儿园与家庭、社区资源的联合不够紧密,合作不够深化,资源不够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实施幼儿园社会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家长参与程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因家长的文化程度、生活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家长对于幼儿园社会实践类课程的认识程度也参差不齐。家长对于幼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程度也不够深入,很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更侧重幼儿的知识目标达成,而忽略幼儿的情感目标的达成。
幼儿园是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主要跟基地,在构建家、园、社区共同体建设当中,幼儿园义不容辞地承担着主导作用。而在开展社会实践类课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幼儿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幼儿的重要意义。有些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思维影响,重视开展集体活动和主题活动,忽视了对幼儿的素质能力的培养,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行动力地去组织与开展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
幼儿园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过于单一,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掘社区资源,简单地根据周边资源环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而这类社会实践类课程往往重复度较高,且缺乏趣味性,设计理念趋于成人化,没有考虑幼儿的实际关注和兴趣点,没有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结合社会教育主题,立足于园所,利用社区资源,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单位、场馆,组织幼儿进行参观、交流和学习。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孩子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出幼儿园与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小圈,投入社会大课堂。社区是幼儿生活所处的社会环境之一,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离不开社区的支持。目前,结合社区进行的社会实践类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区资源很难和幼儿园教育需求深度融合,社区资源开发不到位,没有真正形成依据教育目标而建设的教育环境。社区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包括物质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社区环境的渗透教育具有本土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点。社区可根据本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宣传和弘扬社区文化,社区中存在的职能部门非常丰富;除此之外,社区中还有各类人才储备,而这些资源都没被开发与开放。其次,社区资源是幼儿园社会实践课程的辅助资源,所谓辅助资源,是没有系统性的课程建设,是根据幼儿园活动所需临时安排社区资源来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开展课程内容。再次,在社会类实践课程建设中,社区与幼儿园的合作程度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合作体系的构建,制度的构建,人员组成的构建等等。由于社区工作覆盖面比较广泛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与幼儿园沟通,社区对幼儿园难以实现全方位资源提供,而幼儿园对社区也很难实现全方位开放。
构建家庭、社区、幼儿园“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体系,需要三方共同努力,提高对幼儿园社会实践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深化主体意识。构建社会教育的共同体,幼儿园及教师、幼儿的家庭、社区内与教育有关联的部门、都应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各尽所能,从而形成教育合力。这其中,包含幼儿园对家庭和社区、社区对家庭和幼儿园单向的合作共育模式,也包括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共育的多向合作模式。
幼儿园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对社会实践类课程的认识程度,从专业角度提供给家长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用专业理念渗透给家长社会类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提供给家长一些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的参与度和认可程度。家园共育的重点是幼儿园如何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应该从家长对孩子的自豪感入手,这和幼儿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如果长期坚持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效果。教师还需要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为家长提供指导,并增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已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家长需提升自身的重视程度,普及育儿理念,积极配合幼儿园教师完成社会实践类课程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并在家庭教育中,正确引导孩子。增强合作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能够根据自身状况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社区需要提高与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意识,充分认识到社区对于社会类实践类课程开展的重要性。设立专职部门和人员负责该项目建设,增强服务意识,主动联合家长和幼儿园开展集体研讨活动,经常对幼儿园和家庭进行走访,了解幼儿园现状和社区内幼儿的基本情况,充分发掘社区的各类资源。
充分开发利用家庭资源,包括无形资源,例如家长的特色爱好、职业优势、文化传统、精神支持等,以及有形资源,例如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等。充分开发及运用社区资源。包括社区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可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幼儿参观活动、体验活动、参与活动、邀请活动等等。幼儿园要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帮助家庭和社区因地制宜发掘各类资源,从专业的角度向社区和家庭提供幼儿的特点、教育需求,让社区和家庭有方向地开发资源。
建立班级家长资源库,并对家庭资源库进行规范和系统的管理,教师在学期初可以开展幼儿家庭情况调查问卷,将家长资源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做好记录,同时教师还需要做好及时维护和更新的工作。
建立社区信息资源库。幼儿园可对社区进行走访、调查,了解社区的职能和配合程度,向社区宣传社会实践类课程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并明确社区在社会实践类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社区也要建立相应资源库,并对社资源库内信息进行科学管理、统筹规划、让不同的资源发挥不同的作用,这样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社区服务的功能。
在充分调动家长和社区的参与度与积极性的基础之上,可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将社会实践活动和亲子活动有机融合。从幼儿的实际经验角度出发,考虑幼儿的兴趣点,根据幼儿的需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例如教育共同体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教育委员会等等。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在体系建设中提供相应的理论、政策、和技术的支持。社区要统合相应职能部门和企业,统筹规划,设立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家庭要积极配合社区和幼儿园,并贡献自身的力量,各部门要有效运转,各司其职,形成“三位一体”的机构建设。
除此之外,还要设立相应的制度保障,无论是幼儿园方面还是社区方面、都需要有一个标准和制度去指导或者衡量活动开展的效果。制度需要由家、园、社区三方共同研究与制定,包括各组织机构实施细则以及管理制度、工作制度等等。使各部门在工作过程当中有章可循,能够履行相应的职责,发挥最大效能。
在幼儿园社会实践类课程建设过程当中,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必然需求,三方需要建立长期系统的合作模式,通过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