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个神啊》看中印宗教文化对社会习俗影响上的差异

2021-11-12 06:42尹畅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21期

尹畅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0 引言

电影《我的个神啊》讲述了一个外星人PK 降落印度,为了回到母星寄希望于印度人口中的神明,发生了一系列荒诞的事情,最后揭露了宗教团体的骗局。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喜剧爱情片,却涉足印度积弊已久的宗教问题,借PK 之口说出许多看似荒唐可笑实则一针见血的大胆台词,深刻地探讨了印度的宗教文化,其反思性和批判性在印度本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但电影里展现的宗教文化相对现实比较片面并且刻意于戏剧冲突,其中刻意夸张了印度不同宗教间的差异性,并将印度生活中的宗教元素标签化了。创作者可能是出于本身宗教信仰也可能是出于商业片的受众考量,导致该电影对宗教文化弊端的批判并未彻底否认整个宗教。片中借PK 之口,认为神是存在的,是世界的造物主,只是在人间有不同宗教的身份而已。而民众被欺骗、互相猜疑、攻击的悲剧源头来自“神的代理人”利用信徒信仰的欺骗。主创并未质疑宗教本身和任何神与信仰,只是倡导人们应该信奉造物主本身而非人造的“神”以及“神的代理人”。

因此本文虽从电影中窥探,但会尽量刨除其戏剧冲突的干扰,从情节之下推导出隐藏的印度宗教文化观念——无论是电影中角色的观念还是创作者的观念。另外中国是多元信仰的国家但并非宗教国家,中国的宗教文化在世界学术范围内始终有很大的争议,因此本文将通过中印宗教文化的对比进行详细阐述。

1 印度宗教对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的影响

电影通过PK 在印度的生活给观众展示了印度生活的各方面,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宗教几乎贯穿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电影中明确展示了印度教、佛教、基督教、锡克教、耆那教、伊斯兰教,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印度教。在电影中最为突出展示的也是女主人公嘉谷的家庭信仰——印度教。电影为突出塔帕兹这个伪造的“神的代理人”欺骗嘉谷家庭的严重性,展现了父亲在做各种事时都要拿出相对应的神祈祷,比如在买卖股票时要给掌管幸福与财富的女神“拉克什米”神看屏幕。

在电影其他的细节也可以看出印度人在各方面都将生活方式和宗教完全融合了。电影局部展现了一次印度教婚礼:在婚礼现场地面铺满了鲜花,建筑柱子上缠绕花串。新娘额上点红痣,手上画着海纳图腾花纹,佩戴各类首饰,穿红色纱丽。新郎头戴缠成红色包头巾,两人都脖子上套花环。花环是印度教中一个重要的祭祀活动道具,比如圣罗勒花环在印度教中是图尔西女神在人世间的化身。电影中设置的一个情节PK 需要握着别人的手才能传递知识,因而电影中也展现了印度教婚礼三大仪式——握手仪式、戴圣线仪式和绕走圣火仪式中的握手仪式,即新娘父亲把新娘手交给新郎,新娘的纱丽系在新郎的披巾上,两人手牵手进入婚姻。因此PK 为了传递知识,在婚礼现场抓住新娘的手不放才显得如此“大逆不道”,不仅因为PK 在世俗上冒犯了新郎新娘,也在宗教上忤逆了神明。

2 中国的宗教文化

要宗教从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的影响上讨论中印两国的差异,需要在定义上确定“印度教”和中国的“宗教”。从定义来说,今天所说的印度教是欧洲人为其命名的,其写法Hinduism(最早写法Hindooism),是19 世纪才产生的。印度人本身没有印度教的“宗教与世俗之分”,印度人自古将宗教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称为“雅利安达摩”。中国学界也基本认同“印度教”是研究者所赋予的一个名称,它所指称的应是印度教信仰者所思、所做和认为值得去做的所有一切的总和。

关于中国的宗教文化,在学界上基本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中国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另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有:释、儒、道三大宗教,其中最大的争议点也就是儒家文化是否是一个宗教。大部分西方学者不认为儒学是一个宗教,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来自于西方研究的思维受到基督教这种一神论宗教,或是希腊文化中的多神宗教的强烈影响,认为儒学不强调“神与人的关系”而注重人伦,是一种指导社会生活的方式。正如梁濑溟先生所说“从周孔之后,宗教即已为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礼乐揖让的教化所代替”中国的宗教长期受到儒教“君子不语怪力乱神”价值观的压制,有些学者会产生中国并未宗教文化的结论。但也有西方宗教学者比如孔汉思认为中国宗教是一种独立于世界的第三大宗教体系,认为早期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中国是‘一部人类宗教史’(W.C.Smith)的一部分。与现在的两大宗教河系——犹太告知型和印度神秘型宗教一一并行,中国愈加鲜明地表现为完全独立的第三个系统。诚然,它由不同的宗教支流组成,但是它与其他系统有着许多交往与并行不悖之处。”

笔者的观点借鉴了杨庆堃(C.K.Yang.)提出的“弥散性宗教”的概念——所谓“弥散性宗教”是指其信仰、仪式及宗教活动,都与日常生活密切混合而扩散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弥散形态的宗教因其教义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因此缺乏有系统的经典,更没有具体组织的教会系统。中国的宗教文化以弥散形态存在于生活方式于社会习俗之中,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有深远影响的,现在由于政治制度和现代文明的影响,传统的社会制度瓦解了,但在一些社会习俗中仍然保留了宗教元素。

3 中印宗教文化对生活习俗影响之差异

正因上一小节所论述的“弥散性宗教”,中国宗教缺乏系统的仪式化的宗教活动,因此在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上的影响就远不如印度。就比如服饰,在电影中除了女主角嘉谷这个现代都市女性和PK 这个外星人以外,几乎每个人的服饰都是带有宗教元素的,男女穿着的裹裙和古丽褶裙套装都是来源于吠陀时代,有些改良的下着裤子的古丽套装则是受列伊斯兰教的影响。电影中更有很多路人头戴锡克教头巾,或者身着佛教服装。而在中国当代服饰大多为方便活动休闲的西式穿着。即使在古代中国,服饰更多的是强调等级属性,比如“龙与蟒之别”就象征服饰背后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僭越是一种重可诛九族的罪过。而宗教服饰,普通人也是无法穿戴的,比如起源于唐朝的度牒制度,将僧侣也纳于世俗社会管辖之下,因此宗教服饰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在生活中穿着宗教服饰的人几乎一定是宗教活动者。然而日常生活中服饰完全与宗教无关吗?也不尽然,宗教的很多吉祥寓意就化作纹样变成生活服饰的一部分,比如佛教的“卐”字纹。

电影PK 想去抓村中打水妇女的手这一情节,展示了村子中的水井,水井周围修建了四个塔,并且挂上了彩色经幡。虽然电影中的水井不同于印度传统的梯井,古代印度文明的梯井千年来为印度人民提供了日常生活功能和宗教需求,这种文化氛围使得水井作为一种很重要的生活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宗教活动的场所,这样一来生活就牢牢与宗教所绑定了。而在中国宗教场所很少与生活日常设施所绑定,不同的宗教会有专门的宗教场所,比如寺庙一般不会与世俗生活的广场混用。但中国也有较为少见的祭祀场所与生活设施混用的情况,那就是祠堂。这是源于中国的祖先崇拜,这一崇拜在儒家文化孝道的影响下成为了封建社会生活中处处不可缺少的礼教。祠堂就是因此而生的,其中即祭拜祖先牌位——这一行为即包含佛教的香也包含道教的牌位,可以说是中国释道儒三教融合的一个典型。但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外还可以充当讨论种族事务的场所,也可以作为家族法庭。此外,家族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也会利用这些宽阔的祠堂以作为活动场所。

4 总结

中印宗教文化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差异之大,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有两个。

(1)在轴心时代,中国和印度哲学突破的方向有很大区别。中国的哲学突破在于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思想,尽管诸子百家学说不同,但都讲究伦理和现实价值,带有“内圣外王”的特点,重心在于整合天下社会秩序。而印度的哲学突破是以奥义书、佛教、耆那教的思想,是宗教化的,更关注来世,从现世解脱。

(2)印度的文化具有非常多样性的特征。历史上印度一再被其他国家入侵,使其文化体系非常多元化,宗教众多,再加上现代民主制度下,各邦之间政治不统一,加强了教派与种族冲突,使下层人们更沉浸于宗教化的生活中。而古代中国自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渐渐浸透了古代中国,宗教文化只能在世俗之下弥散,而无法大规模入侵,形成了中国生活非宗教的思想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