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楠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聊城 252000)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割裂现象。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能够满足人民精神方面的需求。分析群众文化实施困境,找出解决方法,可加速社区文化体系的构建,以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缩短文化差异,为现代化的公共文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群众文化是地方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群众文化面向广大群体,是以娱乐休闲的形式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成果,是为了满足全民的精神生活而产生的。为了让群众陶冶性情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象征性精神产物,是群众的基本文化诉求,其包括作为载体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以及涉及的群众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队伍。群众文化有城乡群众文化、社区群众文化、企业群众文化、机关群众文化、家庭群众文化、校园群众文化、群众文化军营等,涵盖范围广。在丰富广大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对构建全面和谐社会,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起到一个资源整合作用。群众文化内涵丰富,并与其他文化交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独树一帜。无论是群众文化的哪种内涵,都以群众为主体。
群众文化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一个重大任务,而基层群众文化是群众文化的基础,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经过长期实践证明,在群众文化管理中缺乏一套相对稳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基层群众文化的管理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群众对群众文化的建设还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虽然不同地区的群众有着自己的地域文化,但是群众对自己的文化缺乏深入的思考。
就目前基层文化活动的现状来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活动发展相对缓慢。大多数人还在为经济问题而挣扎,所以他们没有业余时间和精力去参加文化活动。同时,对于发展基层文化活动来说,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才能参与实践。与其他经济落后地区相比,大多数文化活动都与资金缺乏密切相关。因此,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存在着固有的封建迷信观念,这种迷信观念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或特定的条件下表现出来。此外,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人们在内心无法接受现代的文化氛围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基层的文化活动。
在开展群众的文化建设工作中,相关的部门缺乏对群众文化的基本认知,导致群众文化的相关活动以及建设方案难以在日常生活中落实。管理人员缺乏群众文化意识,在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时力度不大,常呈现出疲软状态。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已然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状态,文化供给部门虽然也能定期地开展群众文化,但是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主要以娱乐为主,在为群众提供文化活动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群众自身的文化属性和喜爱的文化形式,常常为了省事、便利,会出现“一场戏演一年”的现象。
导致群众响应不积极主要是因为,第一,年轻人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参与这样的活动。因此,我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是老年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十分单调,可以通过参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再加上网络互联网的兴起,能够通过有趣的传媒方式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而围绕着老年人展开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就显得单调无聊,所以年轻人没有参与活动的积极意愿。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普遍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推进。群众文化活动要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人们对文化活动的内在需求。因此,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人们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不断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增强其对群众精神世界的影响。因此,根据区域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当地传统文化的现状、基层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地结合国家的传统文化,打造专属于基层民众的国有化活动,如秧歌、高跷等,走在北方地区可进行与当地独特的文化发展方向相结合的活动;或者,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苗族传统武术舞蹈,也可以对苗族基层民众进行指导,也可以在文化活动中带来民族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方式。在地方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要在文化活动中增加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动。这样既能保证文化活动的重要引导作用,又能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
在文化工作之中,要将本地的文化特色展现,应用现阶段的文化资源,合理利用群众文化资源,可以考虑用建设文化特色村、特色社区、特色企业的方式,实现特色文化以及品牌文化的构建。现如今多数地区在体育中心、文化广场建设的过程中,贴近群众需求,实现文化场所的完善与构建,一些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乡镇地区形成富有特色性的文化村,构建有特色的文化品牌,给当地的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组织文化艺术会,采用免费下乡的形式开展文艺演出,让人们对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集思广益,这就是文化品牌建设的基本思路,也是开创特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措施。
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是传播群众文化、展现优秀群众文化创作成果的主要形式之一。现阶段,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仍然以传统的文艺演出、艺术展览、业务培训、理论调研等形式为主,内容上也普遍趋同。一些发达城市在文化品牌塑造、文创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汉服展会、动漫展会等内容新颖的文化活动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加入,但多数地区目前还是以老年人活动为主,无论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是在受众群体、结构组成上都较为单一。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方面,群文工作者,尤其是各地群文机构的文化骨干,应当求新求变,拓展文艺表演和文化创作的题材,使创作在内容上更加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在情感上更加能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在形式上更加具有吸引力。
对全局资源的利用,通过物联网和大量优势信息资源,整合全社会人力、物力、文化资源,动员全社会参与到群众文化工作当中来,建立特色群众文化品牌,吸引企业和政府投资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群体,开展具有受众不同的特殊群众文化活动,为一些特殊群体提供便利;还可以通过农家书屋和线上线下的资源,了解群众文化工作,做到信息资源全方位共享。
只有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才能提升建设能力与质量。首先政府应该硬性要求,基层群众文化管理必须由专人专职进行管理,禁止代理、兼职。其次,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吸引有特长、有能力、有热情的专业性人才参与到文化事业的建设中来。同时也可以在民间组织、社团等经常参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民间群体中寻找优秀人才,进行系统的培养。再次,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根据现有人员的能力指定培训计划,针对性地进行文化事业建设知识的培训,提高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专业水平。最后,通过文化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的调查,对其成果进行评价制度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不仅关系到社会文化建设的未来,也关系到基层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发挥自己的职能,从各行各业的不懈努力,积极配合开发、充分发挥基层大众文化的优势,提高基层文化活动水平,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