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遗事》中元晓人物分析

2021-11-12 06:42屈俊如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21期

屈俊如

(延边大学,吉林延吉 133002)

0 引言

《三国遗事》是由高丽时期僧人一然所著,主要记载了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其体例更类似于野史,成书年代不确切。《三国遗事》分为纪异(上)、纪异(下)、兴法、塔像、义解、神咒、感通、避隐、孝善九部分,共五卷。文章有极强的民俗性与神异色彩,体现了万物有灵论,对古代巫术与宗教有着记载。《三国遗事》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其宗教内涵也十分值得研究,其中体现了许多宗教的内容,以儒教和佛教的宗教内涵最为鲜明,元晓是新罗时代的高僧,其性格鲜明,对新罗佛教有着极大的贡献,为华严宗的代表人物,佛学造诣颇深,值得世人的研究。

1 《三国遗事》简介及人物分析

佛教最早从古印度传入我国,在中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这之后佛教于公元4 世纪中后期进入了朝鲜半岛。对于当时的朝鲜半岛来说,佛教当然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域外宗教思想。但是,由于佛教是一种没有排他性的宗教。所以经过本土化的受容很快成为新罗的国教,并在高丽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新罗时期佛教为国教,高丽时期佛教发展到了顶峰。

《三国遗事》全书透露着浓重的神异色彩以及佛教思想。元晓作为新罗时期的高僧,对新罗佛教有着深厚的影响,其百步论著更向大家证明了对新罗佛教本土化的推动的贡献。

1.1 《三国遗事》简介

《三国遗事》的作者一然(1206-1289),俗姓金,名见明,字晦然,是高丽王朝后期的著名僧人。一然出生于庆州,9 岁出家为僧,在1237 年的僧科考试中获得“三重大师”称号,1261 年(高丽元宗二年)以大禅师的身份入首都开京禅月寺做主持,后又为云门寺主持,大概在此期间编写了侧重于佛教的历史著作《三国遗事》。

《三国遗事》全书共5 卷,分为王历第一(内含1 小节)、纪异第二(内含59 小节)、兴法第三(内含7 小节)、塔像第四(内含30 小节)、义解第五(内含14 小节)、神咒第六(内含3 小节)、感通第七(内含10 小节)、避隐第八(内含10 小节)、孝善第九(内含5 小节)9 个部分,计139 小节。天命史观和佛教史观在《三国遗事》中有所体现。另外,“神咒第六”“感通第七”中也分别体现了《三国遗事》的感应史观和神通史观的特点。《三国遗事》中共有35 篇“赞曰”,其内容多为七言绝句,也有少数七言律诗,它体现了一然的高超的文学造诣。

1.2 元晓生平概览

关于元晓生平的文献,有新罗时期的《高仙寺誓幢和上塔碑文》、高丽时期的《芬皇寺和诤国师碑文》、赞宁的《宋高僧传·元晓传》和高丽一然所著的《三国遗事·元晓不羁条》等。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资料也记录了元晓的言行,收录在金煐泰先生注释的《元晓研究史料总录》中。《总录》遗漏的部分,由金相铉先生补充收入其著作《元晓研究》一书中。

元晓对唐朝和新罗的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朝当时正处于在朝贡册封体系下的东亚往来中,和东亚文化圈中多国贸易相互往来,十分繁荣的经济背景中,再加上个人入唐求法并悟道而还得经历。时代背景和自身的经历使其在佛教成了具有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无论是在新罗历史还是唐罗文化交往中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必要潜心研究。

元晓大部分著作均已经遗失,现存的少部分著作看出他是有几种思想十分值得人们的深入研究,其中就有“一心两门”“本觉”“和诤”等

2 元晓人物形象解析

元晓生活的时代正是新罗佛教的护国时期。元晓的传记都把元晓记载成为了一个英勇无比,学识渊博,随性自立的人,常用一句话来比喻元晓“一切无碣人,一道出生死。”自由地随心随性,没有束缚。

2.1 元晓的高僧形象解读

在《三国遗事》中,“胎梦”并不单独存在,而是作为连接主人公过去、现在,前世、今生的纽带,作为故事的一部分而存在。本文通过《三国遗事》“胎梦”相关记录的考察,从“得梦人”“梦中出现的象征物”“即将诞生之人”三个角度,对《三国遗事》所载“胎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叙事进程中“胎梦”所被赋予的意义。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讲,“胎梦”作为故事的重要因素,起到了叙事进行中的动因,以及了解叙事主题及其结果的作用。

《三国遗事》就记载:在元晓出生之前其母做了胎梦。在记载元晓时所描述的胎梦:初母梦流星入懐因而有娠及将产有五色云覆地。“星”在三国遗事中也被赋予了超自然的意义。得梦人可以为男性即父亲,也可为女性母亲。胎梦作为连接其前世今生的纽带,最终为了凸显诞生之人的特殊身份。关于元晓的出生,是有奇异的天象,但在《宋高僧传》中记载的却是生于树下。其独特出生的方式,都预示着他的特殊身份。

元晓的方言名字为“始旦”,以为天刚刚明亮的意思。他确实为佛教的传播立下了不朽之功。在他的启发下,人们开始了解佛教,佛教开始深入人心,这也是他名字所蕴含的深意。元晓终其一生追求一种无碍的境界,那么究竟无碍是什么境界?有不少人把“无碍”的意思理解为宋高僧传中所说的“入酒肆倡家”的意思。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金康模和金承灿。“道者,无㝵道也。经言,‘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无碍道也。无碍者,謂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无碍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追求现世的快乐,知道生死即为涅槃。无量寿经中是这样解读的:“以觉言之,无此无彼,秽土净国,本来一心:生死涅槃,终无二际。”所以元晓在当时主张追求现世的享乐无疑在当时时候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无碍”就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三国遗事》卷4“义湘传教”条记载:“法师义湘,考曰:韩信金氏。年二十九依京师皇福寺落发。未几,西图观化。遂与元晓道出辽东,边戍逻之为谍者。囚闭者累旬,仅免而还。永徽初,会唐使舡有西还者,寓载入中国。”元晓是入过唐的。而且只入唐了一次,第二次元晓悟道而还,由义湘一人只身前往。

2.2 元晓娶妻生子的解读

在《三国遗事》元晓不羁一文中详细记载了他娶妻生子的经过,文中是这样记载的:“唯乡传所记有一二段异事。师尝一日风颠唱街云。谁许没柯斧。我斫支天柱。人皆未喻。时太宗闻之曰。此师殆欲得贵妇产贤子之谓尔。国有大贤。利莫大焉。时瑶石宫有寡公主。敕宫吏觅晓引入。宫吏奉敕将求之。已自南山来过蚊川桥遇之。佯堕水中湿衣裤。吏引师于宫。褫衣晒?因留宿焉。公主果有娠。生薛聪。聪生而睿敏。博通经史。新罗十贤中一也。”对于元晓娶妻生子,不同的学者对其理解截然不同,主要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解释对后来的净土信仰的传承有着历史意义。明治维新之前,亲鸾上人所创立的净土真宗是日本唯一许可僧人肉食妻带的佛教教派,该教派许可娶妻生子的现象,客观上促使了净土真宗的扩张,使其发展为日本最大的佛教宗派。僧人娶妻为日本净土信仰与韩国天台宗之内所存在,古已有之,在元朝时僧人带妻的现象在中原最为鼎盛。

第二种解释是元晓的行为不属于破戒而是失戒。元晓通过对自己的折损,为国家贡献出了智者,即其子薛聪。薛聪创制了“吏读”文字,实在是仅次于创制训民正音的世宗的成就,被评为“新罗十贤之一”的伟人。所以元晓实际上并未享受婚姻生活。可以看出其自利性,也就是对失戒行为的忏悔,其发扬佛教的行为又可以体现他的利他性。

2.3 元晓游历生活的解读

元晓一直过着非僧非俗的游历生活,并手持大瓢与群众共同舞蹈来宣传佛法。文中所载:自号小姓居士。偶得优人舞弄大瓠。其状瑰奇。因其形制为道具。以华严经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命名曰无碍,仍作歌流于世。尝持此,千村万落且歌且舞。

所谓非僧非俗的生活,并不应该将“非僧非俗”简单地理解为形式上“既非僧也非俗”,应理解为“(形式上)不是僧侣,(反而精神上更)不是俗人。”佛教仪式舞蹈是特定时空幻境下,人们通过肢体语言,祈求神灵,取悦神灵的一种行为方式。在舞蹈中通过肢体的形式表现,人们表达对于圣者的一种崇拜、尊重以及敬畏。和仪式有密切关联的舞蹈,我们统称为仪式舞蹈。这里大瓢被赋予了人的灵魂和性格,作为道具,跟随元晓一同游历四方。元晓通过游行表演,载歌载舞的方式让别人相信他的净土信仰。此时的歌曲中有可能写着他的净土诗。而舞蹈与念佛有关,因此可以称之为佛教仪式舞蹈。

3 元晓人物形象的意义分析

元晓被人们称之为“百步论主”,其不羁的言行,随性的修行方式,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对他的思想研究更是百花齐放,但是由于其留存的著作大都已遗失,所以对他的思想研究仍旧十分困难,这里有几个方面十分值得人们注意,元晓的“和诤”思想,“赞戒”思想,以及对其“觉”的思想研究新探。

3.1 元晓“和诤”思想分析

高丽开设了是辽东出身以南京一带为中心活动的僧朗在三论学和宰相王高德的资助下,在日本活动的道藏的诚信学,新罗圆光的诚信学和涉论学的发展都为元晓的思想打下了基础。安含的参书思想,慈藏的如来藏学和戒律思想奠定了元晓思想的道路,在他们确立的佛学论据的基础上,才最终建立了并创造了元晓的一心法和会论。

元晓的和诤会通说法引用了龙树“廻诤”的思想,以及中国吉藏与慧思的无诤和辨别论的思想体系。它不同于站在理论中心框架下使争论得以转圜的龙首的“廻诤”和不愿承认争论本身的吉藏与慧思的“无争”,而在承认争论的同时使争论得以和会的“和诤会通”可以说是元晓独到的方法论。他的这种方法论得到了广泛的扩展,并成为韩国佛教的普遍方法论。因此,韩国佛教以元晓为分界点,之前可以称之为佛教的受容期。之后可以称之为佛教的自由发展期。

关于和诤的目的元晓在书中有所记载,原文如下:“大乘之谓体也,萧焉空寂,湛而冲玄,玄之又玄之,岂出万像之表,寂之又寂之,犹在百家之谈,非像表也,五眼不能见其躯,在言里也,四辩不能谈其状。欲言大矣,入无内而莫遣,欲言微矣,苞无外而有余。引之于有,一如用之而空,获之于无,万物乘之而生。不知何以言之,强号之谓大乘,自非杜口大士,目击丈夫,谁能论大乘于离言,起深信于绝虑者哉。”从中可见中观的中道空是元晓的根本立场。为根本上扫除众生成佛路上的障碍,以中观、唯识、唯心思想所结合的和诤思想,向众生表明了“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人人即可通过自己的道路修行成佛的思想。

元晓在《大乘起信论疏》中说:“举命总摄六情,还归其本一心之源”,以称为“一心同源观”。除了 “一心同源观”以外,还有“虚空包容观、平等大悲观”,这三观可以说是元晓“和诤”思想基石。在无碍的基础上,主张一乘和一心。在和诤中和是‘会通’,‘和合’‘和解’‘和会’和‘和通’的意思。诤是“主张”,“异诤”指不同或多样的主张。和诤就是澄清并理解“相异主张”,汇集经文“调和与融洽”。无碍,一心,和诤就是元晓的思想的三个主要方面。

3.2 元晓“赞戒”的诠释

关于福与罪,元晓的认识是这样界定的:一者一向福非罪,谓达机菩萨及邪学菩萨。而前五句上,初句由善心故,赞毁小。二非福非罪,谓乱心等类。三唯轻非重,谓望五钱以下利养,赞毁等类。四唯重非轻,此戒正立望五钱以上利,赞毁等也。可见元晓对福罪,戒律,贪图利益都创建了一个详细的“赞毀戒”,并且内容不断细化与完善。

4 结语

综上可见《三国遗事》内容融合了神话传说,佛教发展以及历史故事,在韩国历史学与佛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用一篇文章,简略记载了元晓的生平及其成就与贡献。文章虽然简略,但是史学价值深厚。本文从该文章入手简要分析了其高僧形象,娶妻生子和游历经历。最终分析了元晓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主要说明了元晓的两种佛学思想,“和诤”和“赞毀戒”。元晓书写百步论著,其内容主要为了解释其和诤的思想和对戒律理解的思想体系。元晓身为韩国的佛学大师,对韩国佛教传播的贡献,对韩国民众思想的引领作用都有着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其重要的身份地位和代表当时佛教发展的思想体系,需要引起现在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