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保雪 冯 丽/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美誉,几千年来,“礼”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已经深深渗透到中华儿女的行为当中。在全球化的今天,礼仪更是人们表达善意和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是一个人体现良好的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更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职教育因其自身特点,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专业能力、专业技术的学习和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整体重技术轻素质的局面。而礼仪教育则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未来进入职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因此,不管是礼仪教育本身,还是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礼仪教育都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而高职院校能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良好品行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关注与研究,积极进行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撑。
笔者根据近几年一线礼仪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当前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如下:
首先,从学校层面讲,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实操技能培养,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重视不足。而且礼仪类课程多以选修课、公共课的形式开设,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将其划归到“副课”“非专业课”的行列,导致学生心理重视不足,认为其可有可无,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其次,从学生层面讲。因生源结构等因素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礼仪认知水平普遍不高,甚至比较匮乏,对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如握手、鞠躬、介绍、名片递送等礼仪掌握不好,基础礼仪知识认识不够全面、准确、深入。此外,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普遍欠佳,对自我行为约束不足,甚至存在行为不端的问题,部分学生知行不一现象严重,对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界定是清楚且明确的,但是自制力不足,不能严格约束管控自己的行为。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礼仪对于塑造个人形象的重要性,更无法上升到其所蕴含的个人道德修养层面。
再次,从社会大环境层面讲,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价值导向“物”化严重,教育也不能独善其身。相较于一些邻国,我们在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礼仪教育方面长期处于缺位甚至缺失状态,小学、初、高中基本没有,因此错过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礼仪教育和熏陶的黄金时期。加之,教育资源不平衡等因素,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或偏远地区,家庭礼仪教育也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在人格塑造及三观形成的最佳阶段礼仪教育不足,进而导致学生基础礼仪知识的匮乏。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总体现状就是底子薄、基础弱、投入少、重视不足,想要改变以上现状,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
就培养目标而言,高职院校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专注于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素养等内在品质重视不足。礼仪课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没有实现专业全覆盖,只是在旅游、酒店、航空、游轮、金融、商务等涉及相关服务礼仪的专业开设,学制一般为一学期,周2课时,合计26到36课时不等,教学场地以普通教室为主,形体室及专门实操场地设施不足。总体而言,课时比重不大,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效果欠佳。
高职院校礼仪教学师资不足,且多为非专业出身,缺乏专业的培训学习经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理实比例失衡,岗位实践经验和礼仪实操能力欠佳,课堂组织能力、管控能力、驾驭能力也存在经验不足的情况。此外,礼仪教学作为行为学科,其难点就是“知易行难”,权威优秀的教材对于开展教学至关重要,而当前市面上礼仪类教材品类繁多、良莠不齐,缺乏规范统一的内容规划和管理。比如,同样是商务礼仪,在具体章节设置和内容设计上则差异巨大,甚至在某些知识点上观点截然相反,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在教材准入审批方面相关部门应该负起责任,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权威的礼仪课程编写大纲,从源头解决问题,让精品教材、权威教材真正的服务老师服务教学。此外,在内容设置方面,大多数的教材都是框架体系的罗列,虽然五脏俱全,但是内容过于繁冗拖沓,不够精炼,对于课堂实践的指导意义不足,尤其是严重缺乏实训指导演示,比如:在仪容仪态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大多是以简单的图片展示为主,缺少细节的图片展示和音频视频的辅助教具,学生经常是听得挺好,练得不足,缺乏规范的指导,这也是教师无法精准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原因之一。
高职礼仪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仪”,礼仪教育不是仅仅的站姿、走姿、坐姿、蹲姿的训练,也不是教会学生如何穿西装、系领带,而要更加深入到学生的礼仪习惯、人文素养、道德品行的高度,礼仪教育形式的单一和内容的浅显也同时弱化了学生对礼仪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利于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礼仪教育都过于浅显,甚至有人认为礼仪教育就是要教学生“站有站姿、坐有坐姿”,这是对礼仪教育的极大误解。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唯一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国家,一直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相较于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外在的形式而言,中国的东方文化更强调向内求索,注重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真正的礼仪教育一定要“内”“外”兼修,将内在的“礼”与外在的“仪”相结合,将高尚的品德修养与得体的言谈举止相统一,真正做到“表里如一”。
高职礼仪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家长和学校对于学生礼仪教育的观念转变,在大力倡导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今天,国家已经将国人形象礼仪提升到战略发展层面。而智能时代的到来,更多的技术技能将不依赖于人,未来的竞争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竞争。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也将发生质的转变,高素质、沟通能力佳、综合能力强的人将更受欢迎。学校作为教育主体更应该明白礼仪教育对学生一生的重要影响,高职院校礼仪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针对礼仪教师专业水平欠佳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强礼仪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和机会,让教师走出去,向优秀的礼仪教育同行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迅速提升自身礼仪教学水平。学校还可以组织“帮、传、带”等多种形式的教师成长活动,让学校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老教师一对一帮扶青年教师,通过集中听课、实训指导等各种活动,指导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此外,礼仪教学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注重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行为养成,因此,礼仪教师首先要做好自己,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水平,用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所谓身教胜于言传,教师良好的个人素养、个人形象,行为习惯往往成为学生“上行下效”的模仿对象,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这是礼仪教育成败的关键。
礼仪不仅仅是得体的形象、文明的举止,更是优秀的品德、深厚的修养。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的外化,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所谓“德成于中,礼形于外”,因此,一定要加快推进礼仪教育课程改革。将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内外和谐发展,进而实现了对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辅助作用。同时,要大力推行多学科渗透的礼仪教育,礼仪存在于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不同的学科领域都蕴含着相关的礼仪教学资源,因此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到课堂的点滴之中,形成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打造有机渗透、多面立体、交错互通的礼仪教学大环境。通过提升学生内在文化修养与外在的行为习惯,结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于无形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高尚人格、良好品行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礼仪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应该是在指导学生掌握各类职场礼仪的基础上,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素质要求,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在技术教育主导的培养体系下,我们更要重视对高职院校学生礼仪规范的教育,将礼仪与道德相融合,打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构建多学科渗透的教育渠道,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大学生的整体风貌和素质水平,提升全社会、全民族对礼仪教育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