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设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探究

2021-11-12 06:18李梦琦中国美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0期

■李梦琦/中国美术学院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高校设计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现实意义

(一)对乡村发展的意义

近年来各地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时出现了同化现象严重、村民参与度低、地方特色缺失等普遍问题。去年八月份习近平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而想改造出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需要尊重村庄的历史、尊重当地的资源环境、尊重村民的发展愿望和需求,还要关注乡村的未来和设计的可持续性。此时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与指导,弥补传统乡村建设中的不足,打造出地方风情与产业特色别具风格的村落,从而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满足国家层面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需求。

(二)对设计类专业研究生的意义

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设计类研究生提供了巨大的实践平台。学生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创新、丰富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同时,乡村振兴的实践又为高校提供了新鲜的教学案例和素材,将获得的经验与知识融入到教学,从而丰富研究生教育的培养途径。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扩大设计类研究生创新创业范围,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乡村市场十分广阔,为高校培养的设计人才提供了创就业空间,他们可在乡村住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民宿和餐饮空间设计、观光旅游景观设计、文创纪念品设计等方面实现创新创业。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类专业研究生是培养具有设计思维与实践能力、能够服务社会的高水平设计人才,其中,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而中国设计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前仍处于摸索与实践阶段,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针对“乡村振兴”的设计类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人才培养与当前时代要求存在着供应与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当前农村呈现人才缺乏的局面,针对乡村的设计人才更加缺失,一方面传统的设计人才培养指向都是以城市化为基础,整体的教育模式呈现“重城轻乡”的态势,导致具体的针对乡村的人才培养机制较少,另一方面,我国城乡经济待遇、公共福利和环境条件的差异仍较大,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经济日益繁荣,这对设计人才仍然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而远离城市的偏远乡村缺少产业文化又使得这些设计人才没有用武之地,所以产生了人才培养的矛盾。

(二)设计院校教学与乡村振兴需求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不同步的矛盾

教学是人才资源开发最重要的途径。教学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专业人才的质量,促使高端设计人才转换效率的提升,但目前,针对“乡村振兴”的设计教学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设计类院校、公司等基本不会设在农村,导致设计资源与乡村距离远,在“供”与“求”方面具有空间上的矛盾。另一方面是设计院校的教学时间与乡村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时间上不同步的矛盾。两种矛盾导致院校针对“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陷入了瓶颈,因此迫切的需要寻求突破与创新。

三、设计类研究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教育和培养举措: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

(一)学践结合,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相关课程

在目前的设计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乡村振兴方面的设计教材,不利于高校培育此类方向研究生人才。因此,高校可组织设计类教师编写培训教材、制定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开设一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积极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通过在线教学互动工具,由教师、学生和学生助教共同收集与乡村相关的设计案例,建立教学“乡村振兴”资源库。

除此可将乡村振兴课题引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中,使研究生对乡村振兴设计有着直观清晰的认知以及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中国美术学院文创协同中心的导师组带领20届设计研究生历时半年时间在四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分别在建筑、品牌、产品等多方面进行设计服务。这既为设计助力大凉山脱贫贡献出许多创意,又为美院学子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场地。

(二)利用假期,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高校应主动对接下乡服务活动基地,将下乡服务活动纳入日常设计教学,发动教师和学生积极利用暑假期间进行下乡服务。动员院长、教授等杰出设计人员,带领学生团队参加乡村设计服务的研究。在城乡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方面的相关教学工作中,将设计服务乡村教学作为实践教学内容。同时高校可发挥学术引领作用,举行对口帮扶、设计竞赛、学术交流等方式激励高校人才更加积极的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

中国美术学院连续多年利用暑期实践号召优秀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下乡服务,以江浙沪周边乡村为核心实践区,开展名为“美遇艺行”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其结束后在校举办“暑期社会实践展”,学生的乡村实践设计作品可以在这里公开展陈,并由教师现场评选出金、银、铜奖项,对优秀的乡村实践团队给予奖状鼓励和奖金支持。除此,学院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利用公众号推送优秀乡村实践案例,有效的促进了设计服务乡村振兴案例的对外交流与宣传推广,也一定程度上帮助部分完整的乡村建设产品设计进行后续的成果转化,这些措施既落实了暑期实践教育,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服务乡村的活动。

(三)搭建平台,加强乡村振兴服务基地建设

专业实践基地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联络纽带,其存在可以带来实际利益,可以实现“双赢”,甚至是“多赢”。因此高校应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结合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建设高校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采取高校、地方、企业共建的形式,修建一批乡村振兴服务基地,可集设计实践、示范推广、人才培养为一体,开展长期的乡村志愿服务活动,建立校、村、企合作研发,合作转化、合作推广、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同时为高校与乡村建立了有效的长期联动,这将缓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的实际问题,也能进一步推动青年人才前往乡村创业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响应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与多地乡村合作共建乡村振兴教学实践基地,为美院社会实践团队的师生及地方参与乡村振兴的工作人员提供生活工作的场所和零距离接触乡村的机会,在满足工作站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了建立校、地、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的可能性。2018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与江西仙居县相关部门联手共同打造的“仙居乡村振兴学院”便是一个积极探索的案例,该站点将探索从艺术与设计的视角出发,为仙居建设美丽乡村、保护开发传统古村落提供新方法,同时也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新经验。

(四)举办赛事,加大政策宣传与资金扶持力度

由于传统教学重城轻乡的模式,设计类研究生更倾向于审美时尚且国际化的设计,他们的学习和设计经历很少植根于乡村本土文化,同时也因认识不足而对乡村有所轻视。因此教育厅、学校和研究生导师应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将当下的新思想、新形势、新政策传达到每一个研究生,鼓励他们到乡村做课题与实践,让研究生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机遇,在专业发挥和个人发展上都可以大有所为,从而增强他们对从事乡村振兴事业的自我认同意识。

浙江相关部门联合浙江高校于2018年举办了“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引导多名浙江高校师生深入乡村调研,打造了多个优秀落地项目,探索出政、校、企、村四位一体合作建设美丽乡村的浙江模式,目前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赛事活动,这类赛事能帮助高校学子更好地走进乡村、了解乡村、研究乡村、热爱乡村、助力乡村,是推进高校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尝试。同时中国美术学院在课题和赛事的申报上也对学生进行了引导,在新苗课题和“挑战杯”赛事中均有针对乡村振兴的专项名额,以此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自发、自愿的参与到乡村设计中来。

四、结语

设计类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密不可分,两者均属于中国助推新农村发展的关键需求。一方面,设计类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能改变乡村的物质与精神面貌,用设计推动乡村振兴;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为设计类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提供了发展机会并检验教育的成效。因此高校应当把握时机,主动顺应国家的倡导,加强设计类研究生与乡村振兴的联系,创新科学的教育培养理论和模式,可以通过融入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相关课程、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加强乡村振兴服务基地建设、加大政策宣传与资金扶持力度等举措,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实用性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