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全玲/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教体局教师发展中心
谈到乐理知识的学习,总有老师觉得课不好上,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无味。那么怎么才能把相对枯燥的乐理知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呢?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的学习。学习一定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实践、体验,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触摸到音乐的内涵。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涉及的乐理知识的学习。
四年级下册乐理知识包含十六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切分节奏与切分音、渐强渐弱这四项内容。通过学习,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十六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切分节奏、渐强渐弱并掌握这几项乐理知识的书写形式;了解十六分音符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关系;了解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明白切分音的演变过程,了解切分节奏节拍的强弱;了解十六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切分音在音乐中常用的呈现形式;感知十六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切分节奏、渐强渐弱在音乐中作品中的音乐效果;尝试创作含有十六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切分节奏的简单乐句;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音乐素材进行渐强渐弱的处理。
下面挨个对这几项乐理知识的学习进行梳理。
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并记住十六分音符的书写形式,观察十六分音符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关系图,明白这几种音符的时值关系。在掌握了基本乐理知识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玩”,敲击打击乐器或者加上声势动作练习含有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可由学生创作),感知十六分音符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呈现的疏密效果。节奏呈现的方式有很多种,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节奏(譬如拍拍桌子,走路、利用身边可利用的桌凳等能发的工具等等)。只要老师给孩子机会,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创造力、表现力也都是非常强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听觉体验,乐理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老师引导学生了解了十六分音符在旋律中常见的呈现形式后,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旋律《久不唱歌忘记歌》(四年级下册歌曲)中找一找,拍一拍,听一听(音频)、唱一唱、说一说。老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十六分音符在歌曲中的表达效果。在《久不唱歌忘记歌》这首歌曲中,十六分音符使用的较多,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中速稍快的速度,起伏不大的民族五声旋律,把歌曲欢快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师引导学生弄明白附点八分音符的书写形式、时值、常用的组合形式,跟音频唱一唱歌曲《忆江南》(四年级下册歌曲),体会旋律中附点八分音符的音乐效果,感受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表达出来的情绪。歌曲《忆江南》旋律中附点八分音符的使用让歌曲的旋律更加的婉转,更能表达出诗人对江南风光的喜爱之情。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熟悉附点八分音符,可以让学生读这条节奏(连续的X.X这种节奏律动感特别的强,《幸福拍手歌》就连续使用了X.X这种节奏),感受这条节奏的律动感,站起来随《幸福拍手歌》(二年级下册歌曲)(音频)进行自由的身体律动。引导孩子“动”起来融入音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掌握乐理知识的有效手段。
附点八分音符的学习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语言进行强化,我们平常的说话都是有节奏的,譬如:口令“向.右看齐”“向”字就可以使用附点八分音符节奏,“你怎么 这.么 好看.!”“这”字和“看”字也可以使用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引导着孩子想一想,日常说话中有哪些地方可以使用附点八分音符节奏?说一说,读一读,体验附点八分音符在语言中的使用效果。把节奏融入到日常的语言中进行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乐理知识的学习与生活中的语言进行有机联系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以歌曲《木瓜恰恰恰》(四年级下册歌曲)示例,引导学生观察歌谱,旋律中涂色部分的节奏就是切分节奏,切分节奏中间的音就是切分音。老师可以根据节奏读一读歌词,引导学生感受切分节奏的效果。让学生跟老师读一读体会节拍的强弱,以此引出对切分节奏是如何演变来的内容的讲解以及节拍强弱规律的变化。音乐要素是为歌(乐)曲的表达服务的。老师引领学生再读这段节奏并思考《木瓜恰恰恰》歌曲中的切分节奏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唱一唱这个音乐片段,引导学生综合节奏与音高进行感知,对歌曲表现的场景进行想象,感受音乐要素对表达效果的作用,激发孩子对乐理知识学习的兴趣。《木瓜恰恰恰》歌曲中切分节奏和音高的综合使用,使人仿佛感受了水果商指着这里的水果、那里的水果介绍水果的兴奋与迫切,还仿佛看到了水果商人目光追随着近处的,远处的,旁边的顾客招揽吆喝的画面。切分节奏与音高的综合使用产生了身临其境的空间效果。挖掘音乐要素的表现内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音乐的神奇。
乐理知识的学习效果如何?最好的检验办法是会应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创编几条含有这几种音符的节奏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这几种节奏,熟悉节奏的声音效果。再就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编,老师可以利用生活的场景呈现两个句子,让学生根据语言的习惯、情绪表达的需要进行创编节奏,学生创编的同时也是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时候。四年级的学生,能够较为完整的创编两个乐句的节奏就可以了。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编一定要结合与学生生活切近的、有正确价值取向、易于表达的内容,让学生体验到创编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编乐趣,让创编能够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相信老师的引领会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思考,学生也会在在课下用创编节奏的方式享受音乐的乐趣。
在音乐中为了表现某种效果,或者为了表现某种情绪,常常用渐强渐弱进行处理。渐强渐弱的音乐记号有点像个小喇叭(渐强<渐弱>)。老师可以让学生“说做一致”,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渐强渐弱的声音。譬如:嘴上发“噜”音,同时做渐强渐弱的动作,渐强我们将双手从胸前向前方呈喇叭型打开,渐弱我们将双手从打开的喇叭状态收回到胸前。如此练习,学生一定印象深刻,也能触摸到渐强渐弱的声音。
在生活中有很多渐强渐弱的声音,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生活中渐强渐弱的声音给人发出了什么样的信号?引导着学生说一说、模一模。老师还可以准备一些声音素材(譬如:高跟鞋走近又走远的哒哒声;由近及远的救护车的汽笛声),为这些声音素材作一些减强渐弱的处理,让学生听一听声音效果。
把渐强渐弱的处理与熟悉的音乐进行联系。例如:在歌曲《那达慕之歌》(四年级上册歌曲)结尾部分,老师把这一段音频作渐强、渐弱两种处理,引导学生听一听对比效果,再引导学生唱一唱整首歌曲,体验歌曲情绪,在结尾处作渐强、渐弱的声音处理,体验并思考渐强、渐弱的处理在歌曲中的表达效果。在歌曲《那达慕之歌》结尾处,渐强渐弱的处理,表达出的声音效果,给人截然不同的场景想象。渐强给人一种场景拉近,越来越热闹的感觉,渐弱,给人一种热闹场面越来越远的感觉(引导学生说一说,学生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
在《红蜻蜓》(四年级下册歌曲)这首歌曲中多处地方有渐强渐弱的记号标记,请同学们观察《红蜻蜓》歌谱,找到渐强渐弱记号的标记位置,试着用渐强渐弱的声音唱一唱,或者闭上眼睛,听音频做渐强渐弱的动作来感受歌曲情绪的起伏。这首歌中渐强渐弱的声音处理让情感的起伏更加细腻,让怀念的思绪更为动人。
关于“渐强渐弱”的应用。老师要引导学生“动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音乐理论是“理”,音乐的灵魂是“情”,情感的东西最为动人。《红蜻蜓》是一首日本歌曲,歌曲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旋律优美、流畅,感情细腻。相信同学们在演唱歌曲时一定深深的体验到了《红蜻蜓》中的深情,老师可以因势利导,在创编节奏或者创作旋律的基础上(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加上渐强渐弱的记号进行处理,引导学生对情景进行有感情地细腻地描述,并体验如此处理的情绪变化。音乐的创作来源于生活,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张开发现的眼睛,捕捉生活中动人的故事,发现生活中温存的画面,自发的用心中的音符去表达。
总之,乐理知识的学习切忌单纯的知识的罗列与讲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项感官,引导学生“动”起来。“听”“看”“找”“说”“唱”“跳”“思”……要充分发挥音乐的魅力,调动学生与生俱来的音乐感知能力,鼓励学生进行音乐感知、音乐创造。乐理知识讲授与音乐实践交替进行;乐理知识与与之有关的学生熟悉的音乐进行联系;乐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对接;与乐理知识有关的音乐与学生的情绪情感碰撞共鸣。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情绪情感被调动,音乐创作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乐理知识的学习也就变得生动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