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2021-11-12 04:18周梓萱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20期

周梓萱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宁波 315000)

1 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创新的必要性

微媒体在互联网升级换代的契机下,伴随“新媒体(Newmedia)”“多媒体(Multimedia)”“自媒体(Wemedia)”“全媒体(Omnimedia)”的出现,“微媒体”应运而生。微媒体强调的是“微”,把许多个微小的博客所组成的信息传播网络看作一种媒体,这个与所有传统媒体不同。这类由许多独立的发布点构成的网络传播结构,叫做微媒体(Micro Media),在笔者看来,高校校园育人工作也可利用这一理念进一步完善,促进教育与多媒体的有机融合,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21 世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类电子媒体竞相迸发,现代社会逐步进入到一个“微时代”。微媒体对大学生而言是积极与消极共存,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微时代可以提升大学生阅历,优化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消极的方面则是互联网环境充斥着大量污秽的内容可能导致学生认知、世界观的偏差。当前,随着微博、微信等“微元素”逐渐植入人们生活,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微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烙上了“微媒体”时代印记,针对“微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情况,思政教师不能回避时代要求,应当不断优化思政课程教育“微”环境,创新方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新媒体育人功能微媒体时代到来,作为高校只有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才能占据意识形态前沿阵地。高校校园媒体在发挥“外塑形象、内聚人心”宣传功能的同时,育人功能越来越凸显。

2 微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面临的挑战

教育者主体性地位被解构在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模式下,教育者、教材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教育者在思政教育中具有权威性及极高的话语权。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及移动终端高度普及,学生仅凭一部手机即可实时获得海量信息,这意味着高校思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新媒体环境下拥有平等的知识获取权,学生认识到教育者与教材并不是知识传递的唯一渠道,教育者也不再是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同时,学生在知识信息的影响下自我意识觉醒、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并被新媒体平台上独到的见解、新颖有趣的信息内容形式、时效性极强的信息传播途径所吸引,不再一味满足教材中现有知识及教育者单一的教学手段,而是希望通过探究、思考、合作等一系列活动认识、总结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主体性增强解构了教育者“知识权威者”地位,传统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传统单向灌输的模式,逐渐转变为双向互动模式,师生之间的沟通更为密切,改变了以往硬性单向灌输的方式,实现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改善。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文化传播的范围与速度得到了极大扩展,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内容趋于多元化,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更为密切,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改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各种新媒体工具的应用使得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与速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感官教化、行为引导与认知升级,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大学生媒介素养薄弱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其一,能够正确使用多种媒介,即发布价值观、思想正确的言论;其二,能够识别媒介中的不良信息,即利用马克思科学观、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批判思维筛选有效、有利的信息;其三为能够理解媒介中的信息,即深入分析信息背后所反映的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前微媒体背景下,网络信息传播有即时性、个性化、互动性等特征。信息传递往往速度很快,便于大学生知晓与了解。大学生在微媒体平台检索中,普遍呈现一种现象,即对图片内容比对文字内容更感兴趣,对视频内容比对图片内容更感兴趣,这也体现了大学生对于具有深刻内涵、价值高的信息往往理解能力不足,思想也呈现出碎片化与浅层化的趋势,导致大学生思辨能力薄弱。

3 微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迎来的机遇

3.1 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创新是时代要求

腾讯2020 年的相关数据情况报道,每月在线用户达12 亿,微博在线用户达1.3 亿。其中,青少年人群数量在总人群占比达61%,视频和直播用户日均发布量达150 万,图片发布量达1.2 亿。当前大学生群体常用的社交媒体以微信、微博、微视频为主,高校也搭建了很多微媒体的运营平台,常用的有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抖音平台、微视频账号、网上授课平台等。通过多种媒体交叉融合,能够发布学校最新的动态消息,及时有效快速的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收获学生的真实想法,推动高校网络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相互融合,破解高校当前价值指向中一元与多元的冲突困境。在微媒体资源的筛选中,获取更多引起学生共情的内容,展示温度、热度和亲切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善于使用网络用语,用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的热词以及喜欢看、愿意看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喜闻乐见、活灵活现的表达营造浸润式的思政教育氛围。

通过各种微媒体平台发布学校最新动态,用微博等各种直播平台让更多的师生能够观看到校园文化活动,用网络思政平台挖掘潜在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青年大学习”等平台完善课程体系,结合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资源整合,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思政教育工作要在与微媒体结合中不断向前推进。

3.2 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创新是现实呼唤

高校思政教育手段有所丰富微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方式及传播路径多种多样,如内容直观且精炼的短视频、时效性极强的“小屏幕”直播、图文兼具的文本信息、交互性强的“超话”等。要发挥微媒体在思政课上的积极作用,不仅要提升思政教师和大学生的微媒介素养,正确引导大学生辨别和利用微媒体,还需要搭建好思政课微媒体平台,引领大学生思想。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空间主要为校园、课堂,其所获取的思政教育知识主要来源与教育者及教材,虽然部分教师会在教学中渗透实际案例,但资源丰富性较差。微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的二维空间转变为“校园+课堂+社会+拟态环境”思维空间,并可以围绕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广泛整合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对现有思政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更新,并可从微媒体平台上整合社会热点事件、现象、问题等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再以实例实施课堂教学,能够显著提升课堂知识容量,满足学生对思政教育知识的多元化需求。

3.3 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创新是客观需要

在微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群体普遍善于运用各类媒体工具,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在互联网平台开创新阵地,更新教育资源,拓宽阵地建设。第一,应充分发挥官方“三微一端”的宣传教育功能。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视频号等发布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信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第二,应加强高校微媒体平台的运营和管理工作。高校应构建系统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控,准确把握网络安全形势的新特点、新趋势,牢牢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尽可能消除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消极负面的舆论导向。第三,应着力凝聚高校各类微媒体思政工具的内在合力。与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相比较,多媒体融合下的思政教育更需要凝聚多种思政工具的优势,力求实现各类思政平台的互动协同,形成优势互补。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思政工作中,除了运用各类网络学习平台外,更应通过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方式去渗透和灌输,例如通过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团委、学生会、社团在各平台组织一些线上答题赛、每日打卡题、三分钟视频观看、网络互动交流等形式在校园里积极营造思政教育氛围,让学生能够入脑入心入耳。第四,应重点发挥优秀师生、杰出校友的榜样宣传作用。可以通过在各类微媒体平台宣传和弘扬学校的优秀教师、学生代表,通过事迹推送、网络评选、媒体报道等渠道,发挥新时代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

因此,微媒体环境下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增进,学生会在网络虚拟性的帮助下消除自身鼓励继而与教育者敞开心扉,有助于教育者准确掌握学生实际的思想状态,以为后续的思政教育奠定基础。“创新”是提高思政教育的必需品,增添新的教学载体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微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新时代,根据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教育教学路径是客观的需求。微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开展思政教育,是推动完善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