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静谱
(三江学院,江苏南京 210012)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这充分诠释了一个社会人与生俱来就背负着一定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而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人,所被赋予的是为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而肩负的时代使命和责任。当代高校必须强化“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达成“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我国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任务的系列公共基础课程。加强“四史”教育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深度、政治高度、历史厚度、时代广度和情感温度,对提高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设定课程模块……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所以高校思政课体系要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理解中国人民的“四大选择”;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民族发展与进步的意义;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史,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和奋斗史,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坚定高尚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显然,“四史”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总结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伟大道路上不断奋进的历史经验;能够在历史伟大人物的事迹中继承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意志等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能够从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完善高校育人铸魂的基本职能。同时也能够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继承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
高校承担着传承文化、科学研究等任务,更重要的是为国家民族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民族复兴大任的执行者。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了解国史,才能了解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了解党史,才能认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不负人民的伟大精神;了解社会发展史,才能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了解改革开放史,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以,强化高校“四史”教育不仅可以做到“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更能达成“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从而实现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随着我国发展步入新时代,青年人整体呈现出思想积极向上、民族情感浓厚、爱国意识强烈的状态,但由于自身认知水平及社会转型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影响,部分大学生也会有自我意识浓重、公德和纪律意识淡薄,以及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认识错位等情况。
长期的应试教育教学内容单一,导致部分学生对“四史”知识仅仅停留在中小学历史课、政治课教材的有限范围内,且这两门课程并不属于高考的“主考科目”,以至于进入高校后,部分学生呈现出对自己在国家、民族发展阶段的时代定位和使命的认识、关心程度还有待明确和加强;
随着当代社会转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大学生也愈发容易受到复杂社会氛围的影响,虽然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却在实际行动中呈现“佛系”、“躺平”及“随波逐流”的懈怠状态,甚至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有所动摇,呈现出过度关注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大众利益,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以至责任感缺失的现象。
根据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以当前高校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及领域为基础,将“四史”知识有效融入其教学系统,使学生通过知识理论和历史理论的学习,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发展的必然结合,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不断进步的思想路线;从不同教学角度和侧重点入手,使学生清晰了解自身所处的时代和所背负的责任;引导学生既要志存高远、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也要不断强化自己对国家民族发展和人类社会进程的理性认识,不断培养自己真正担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意志力。
积极把“四史”教育内容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充分以“四史”教育目标为引领,深度挖掘“四史”教育资源,结合新时代学术研究和教育理论,积极拓宽实践教学途径,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近情”“入心”“落行”。
(1)在不断深度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深入基层,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调查类实践学习活动。
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组织学生参与对我国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党的带领下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老一辈革命者,以及参与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老一辈建设者,在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建设、发展和富强做出若干贡献的参访、学习;另一方面要正确指导学生对自己生活、学习中的长辈作为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中时代经历者的“口述历史”的记录、整理。此类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参与历史的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走近“四史”,探索中华民族精神之光,切实体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从而真正理解中国人民的“四大选择”,切实认识中华民族的“三次伟大飞跃”,并从情感上主动肩负起作为新一代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2)将“四史”教育内容与专业课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采用“大思政”教学思路细化“四史”内容,在将专业理论实际化的同时,完成对学生全面发展进行有效的历史使命教育活动。
进入新时代以来,对于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来说,一直在不断地面对各种时代变革和科技革新。而“四史”教育本身就是同各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技术科学一样在不断创新发展。所以,将“四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到专业案例、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学到课堂里所学不到的专业发展史、看到课堂所看不到的专业在国家发展和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和实际贡献。一方面,能够使历史使命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实际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充分坚定作为新一代接班人的“四个自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案例学习和生产实习,让学生体会到的新一代本专业的从业者所必须树立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将会为国家发展肩负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担当精神,从而切实在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实现自己自身的价值。
不同时代的青年都承担着不同的历史责任、肩负不同的历史使命,强化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是新时代我国高校完善思政教育、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铸就“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才能“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不断拓展高校“四史”教育途径,“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使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行为实践,切实做到在情感上认同、思想上坚定、行为上自觉承担历史使命,才能“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注释
(1)习近平于2018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