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挝推行“革新开发发展”的历史原因

2021-11-12 04:18敖旋倩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20期

敖旋倩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031)

改革开放前,老挝处于较封闭、保守、落后的状态。政府于1986 年11 月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后,这一状况大有改观。本文将尝试分析促使政府决心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原因。

1 国内原因

1.1 权力逐步集中

1975 年12 月,人民代表大会在万象召开,老挝进入一党执政时期。初期政府急于重建国家政治秩序,将前政府的官员、军官送进了劳改营。在此期间建设的所有基础设施虽不算完备,但为对外开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设施保障。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力逐渐集中,是新政策得以推行的保障。

1.2 苗族抵抗逐步平息

建国后苗族反抗势力常年活动在山区。1977 年起义被镇压,首领王宝逃往美国。80 年代,国内反对力量受到很大打击,政府和社会的神经逐渐放松,小规模商业活动复苏。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全方位严格管控逐渐放松,日常消费品重回市场。民众渐渐有了财富积累,民心日趋稳定。同时,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也逐渐形成,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有了保障。这是吸引外资的基本条件,也是革新开放政策推行前,需要做的基础工作之一。

1.3 贫穷落后的现状

老挝的农村在建国前以自然经济为主,高地少数民族依靠简单的鸦片贸易。新政权出于经济和政治的双重考虑,于1978 年年中开始农业集体化改革,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然而推行不久,南方又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反对的声音也开始出现。因为不少农民被强迫拉入合作社,被迫上缴生产工具却几乎没有得到补偿。加上劳动积极性也不高,农村地区的生产气氛也紧张起来。很多农民由于不满政府政策,也开始离开居住地以寻求更多发展机会。

这不仅削弱了生产,还严重损害公有制经济基础及计划的福利保障。于是政府对建立合作社的速度进行了调整。凯山在1979 年年末宣布取消一些对小型私人企业的限制,人们可以更多地根据市场价格进行商品交换。同时政府也开始组织贸易合作社,与国家展开贸易会有相应优惠。

然而合作社经济并没能按政府预期推进。80 年代早期,集体主义经济开始瓦解。私人、市场贸易则慢慢发展起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府面对新的经济状况,如果不及时做出政策调整,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利于统治的稳定。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经济的发展方向。这是政府决心改革的根本动力。

同时,邻居的发展也令人羡慕。1975 年前,泰国东北部相对于万象,十分贫穷落后。80 年代后期这些城市迅速发展成现代化城市。此时老挝居民的电视机、收音机拥有量大幅提升,看到泰国人民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也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而现状却是1975 年末,越来越多的公民因高压控制和贫困的生活现状逃亡。对想稳固统治的政权来说,贫困的人民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政府长期稳固的统治需要确保就业且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身心理需求。这使政府意识到了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逐渐开放政策以吸引流亡者回国投资、工作。同时大力发展教育、技术培训,为改革和开放提供人才。

1.4 高压控制逐渐放松

1978 年,劳改营里的工程师、老师、医生、司机开始派往岗位。1980 年后,他们被陆续释放。1986 年,所有人被释放。80 年代前,老挝人与外国人接触受到严密的监视。80 年代起,与外国的接触限制逐渐放宽,这成为86 年末对外开放的一个过渡过程,为开放国门做好心理准备。

2 国际原因

老挝自从摆脱法国殖民地这个身份开始,国际援助就是其各时期政府财政赤字的重要补贴来源,尤其是鸦片贸易成为税收支柱的时期,鸦片贸易的税收最多占到总税收的二分之一。当鸦片税收不足时,甚至可以说,国际援助的多少与政权的稳定性息息相关。“20 世纪50、60 年代,老挝主要依靠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的援助,美(1955 年开始)、法(1955 年开始)、日(1958 年开始)、英(1960 年开始)四国每年的援助金额分别大概是5100 万、150 万、93 万、20 万美元,中国50 年代末期开始援助老挝。70 年代开始,中国成为老挝最大的援助国之一,年援助金大约1000 多万美元。民主德国1986 年开始捐助老挝,年平均230 多万美元,还有匈牙利、蒙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为老挝提供了慷慨的援助。”

越南自老挝建国初期就对老挝施以援手,虽然越南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老挝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老挝建国初期的越南,仍是生产力不发达的传统社会,仍以农业为基础。这对当时一心求发展、求进步的老挝政府领导人而言,越南并不如苏联有吸引力。苏联对老挝的帮助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投入资金。早在皇家老挝政府及其后的第三联合政府期间,苏联就已经为贡勒的军队提供军需,给巴特寮的军队带去大量武器装备,甚至帮助巴特寮军队成为正规军。1984 年苏联开始大量援助老挝,年平均5000 多万卢布。当时的苏联还承担起了工业老大哥的角色。苏联的意见对老挝领导人的决策影响重大。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各国间的国际合作也是苏联的期望。

另外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也对老挝人民革命党领导的决定产生了影响。70 年代末至80 年代中,中苏关系恶化,1978-1985 年,越南入侵民主柬埔寨,1979 年中越开战。越南和老挝长期的同盟关系和历史上越南对老挝建国的帮助、领导人之间的友谊,都使老挝毫无悬念地站在越南一边。中国暂缓了自20 世纪50 年代就开始的对老挝的大量援助。这使得老挝必须与其他国家有更多的协同合作。但同期,泰老关系则得到改善,两国1979 年签署联合公报,泰国解除了对老挝的一些贸易限制。老泰间的国际贸易额也随之逐年增长。虽然之后由于柬埔寨问题,泰老关系上下波动,但两国的国家贸易一直没有彻底终止。

东欧剧变前后,来自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逐年减少,老挝需要寻求新的国际支援来源。中老关系80 年代中期开始逐渐修复。因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经济建设成绩不可小觑,世界局势也更加复杂多变,老挝出于自身发展需要,非常需要和中国这个邻居搞好关系以争取支援。而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总的来说,促使老挝政府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本国贫困的经济状况,要实现国家富强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要发展不得不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当时国家权力集中在中央,苗族起义也被平息,国家政权逐渐稳定,使改革成为可能。随着高压统治的逐渐放松,敢提意见的人越来越多,促成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与此同时,在多国的长期援助以及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老挝坚持不对外开放已经不现实,积极开展与多国的国际合作才能争取更多资源为本国发展助力。为摆脱对国际援助的过度依赖、保障政权稳固,老挝必须通过发展经济获得更多税收,以支撑国家的正常运转、提高公共福利保障制度,使人民安居乐业。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老挝政府推出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