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一 王均策
青年作家山来东一出手就展示了对海洋文化及航海、远洋事业的情有独钟,代表作《彼岸》通过大型远洋轮船德宁轮在从中国起航经非洲到大陆彼岸美国,再返回中国大陆的航行过程,并通过对偷渡者、对轮船本身的缺损的态度等,展现形形色色各色人等的精神境界、人格特征及其人生命运。
远洋货轮德宁轮驶离非洲前往美国途中,赤道无风带风景如画,大副生日晚宴上,船长宣布内部消息:大副拟接任船长;德宁轮将获郑和奖,奖金三十万。可是一路行来,各种灾难各种问题蜂拥而至,面对问题,也将各色人等的个性、心理、追求呈现给大家。
人们沉浸于欢庆中时,船上发现五名偷渡客,此事非同小可!一旦败露,郑和奖、奖金、船长梦都将随之破灭。孰轻孰重?何去何从?船长十分矛盾,反复斟酌,最终采纳了二副的建议,让木匠制造木筏,送偷渡客下海。不久,船上又遭到海盗袭击,多亏船上的女偷渡客,才逃过一劫。刚刚度过生死劫,一个低压中心(飓风)路径与航线交叉。绕航相对安全,但会延误船期。船东担心利益受损,要求加速前进。但是没料到随着低压中心接近,船速迅速下降,有时原地不动,随时会卷入低压中心。危急关头,主机又停,故障却找不到。最后在众人努力下总算找到根源,摆脱沉船危机。航行到美国后,船长发现船的甲板有明显裂痕,为安全着想,要求在美国对主甲板维修。公司为节省费用和航行时间要求回国修船并以换船长相逼,以郑和奖做诱饵,让船长接受。
回航横跨太平洋,对带伤的二十年的老船来说,无疑是严峻考验。船长几乎歇斯底里。经过短暂的春节欢乐,航行将至长江口,船舱突然进水。最终沉没。
船长因回房间收拾财物,没能及时逃脱。陆洋虽逃生及时,但救生衣被海浪打脱。幸亏木匠把自己的救生圈给了他,才得以延缓时间。在即将昏迷时,小牛及时驾艇赶到。
住院期间,陆洋梳理了整个过程及很多细节,准备为死去的战友们做一番努力!
《彼岸》作为一部特殊题材的小说,表现为到达彼岸远洋航行遭遇的惊涛骇浪以及远行者艰苦奋斗、生死相搏的惊人场境与震撼人心的斗争精神,应该说在当代文坛是一部情节感人且富有思想厚度的作品。
小说通过青年船员陆洋的亲身遭际、所见所闻将“德宁轮”彼岸航行的艰难行进、险恶遭遇及最后失事的历程真实地展示给大家;同时以陆洋与同船“战友”以及偷渡客之间的关系、交流,将各色人物性格进行塑造,将人性的复杂化、多面性、立体化通过多维度展示给读者。其画面、故事、结局形成一个循环、轮回——由此岸到彼岸再到此岸的轮回,而在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展示中自然地寓含了作者的深入思考:彼岸到底是什么,人类到底该不该孜孜以求的要到达彼岸,又应当怎样来到达彼岸实现价值!
总体来看,作品所表现的意象大致体现这样的思想意蕴:此岸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地,彼岸是人们向往到达的或不想到达却必然到达的地方或境界,是理想的目标,或生命的归宿,在人们的一般意念当中好似彼岸繁花似锦,到了彼岸就有明丽的花朵,可以享受美好的生活或者是到黄金国度获取超乎寻常的收益。但事实上,彼岸花儿未必开放,或者说未必对所有人开放,未必对我们开放。特别是即使是彼岸对你开放,你也只能短暂的品味彼岸花香,短暂享受彼岸旖旎。作为行客,如果你不想丢掉自我,你必须回到此岸。
更值得注意而且必须注意的是,小说中通过表现这次航行将“彼岸”升华为更深的思考:此岸、彼岸再到此岸的循环、轮回体现着因为曾经浇灌恶之花而导致结出恶之果,导致充满庄严的航行尚未登达彼岸即已坍塌,或者说人们想象中的彼岸花开,实际上未开即已凋落。这就是小说规划的残酷格局,正是这个“残酷”,是小说能够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当然,作为小说最主要的意象“彼岸”显然是有着多向度的思想、情感及启发意义,也包含着多重、深层象征意义。
首先,大洋彼岸。这是“彼岸”的本意也是其最显层次,是航船、船员的基本目标,而且基于这点,人们怀揣着很多美好的愿望:到彼岸欣赏异国景观与风情,获取高额收益,采买异国优质产品,甚至享受异国女郎的柔情。陆洋作为主角,名字就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大陆连接海洋,海洋连接大陆。小说中就以陆洋为中心,从大陆出发在海洋航行,到大洋彼岸,一路行来,目标明确,所见甚多,阅历丰富而且奇异,还在惊涛骇浪面前经历了自然与灵魂的洗礼。作为整体,一次艰辛的航行要完成航次的重大任务,实现物质的互通往来,并通过物质互通进行思想、文化的交流;作为船员个体,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并努力提升自己的地位。这是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一切的基点也是基本目标。但这个目标并不易达到。从外在看,航行中的惊涛骇浪及其他自然现象是到达彼岸的最大阻力也是最大风险;从内在看,航行的依据——轮船的质量、养护、资源以及航行者的素养、团队合作状态、团队背后的“势力”是能否战胜自然灾害顺利到达彼岸又顺利返航的根本因素。而事实上,这次航行外有大规模的海上危机,内有从上至下的各种险恶,最终虽然局部、短瞬战胜困难实现了初步目标,但在返航途中还是没有摆脱魔咒最终沉没!由此可见,即使最基本的航行目标——大洋彼岸,如果没有天时地利人和或者说内外因的和谐,也是无法达到的!这给人们敲响了第一个警钟。
其次,事业彼岸。事业是每个有志向有理想的青年的重要目标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事业的“此岸”基数为零,“彼岸”除短期目标可以非常具体定位外,长远目标“事业”却是个无限大的空间和高度。人们往往要通过实现一个个的短期目标来完成向大目标的转换,但每一个具体的短期目标也未必能顺利实现。陆洋及其团队的事业“彼岸”也不例外,特别是陆洋本人:学习航海,目标就是在航海事业上大展身手,作为船员个体,通过远洋到达彼岸既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也通过航程展示才华、能力,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与社会地位,进而争取更大的机会和平台实现更大的目标;作为航海团队,一次艰辛的航行要完成航次的重大任务,实现物质的互通往来,并通过物质互通进行思想、文化的交流,为团队也为国家做出一定贡献。但,德宁轮的这次航行也是陆洋“事业彼岸”的华丽尝试,却是以残酷的失败告终,宣告个人的智慧、能力、品行在自然、团队以及背后的背景面前的无能为力。从小说本身来看,其失败的根源很明显也很深刻:一旦自然、团队、背景不能提供正面作用力,而是反作用力,不仅事业“彼岸”难以成功抵达,甚至自保都毫无把握。
其三,生命彼岸。出生是此岸,发展的基本趋向也就是彼岸恰恰是人们最不愿接受的唯一结果——死亡。可以说唯有这个“彼岸”不是人们主动追求的目标,但又是不得不接受的必然结果,人们所能做的就是怎样尽最大努力趋利避害,减少非正常死亡,怎样把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延长,把过程变得精彩。小说紧紧围绕人们在航海过程中不仅要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而且为生存更美好、生命更闪光进行的艰辛努力与顽强挣扎 ,最终,轮船毁损漏水沉没,生命终结,伴随这条船的二十几位船员多数殉难,只有五位或逃脱或战胜了死神纠缠,或卑微或坚定地活了下来,生命——轮船的生命、船员的生命在大海当中是如此渺小,让人联想:人类放到时空这个范畴中又是何等无谓,可是总有部分人为了蝇头小利拼命争夺且互相陷害。这揭示了一个可怕的真理:在自然中渺小的人们,其实此岸与彼岸本身是一次生死搏斗,甚至连搏斗也算不上,只是一种挣扎。而从小说本身来看,在这个搏斗过程中,作者没有简单地只是表现自然因素对人们生命的打击,而是把人们放在一个多维时空中,不仅表现自然对人们的客观制约,还将人放在一个关系网中,特别是放在一个层层强化的近似金字塔式的关系结构中,让各色人等在其间剖白。将个人及其在关系网中的行为、心理、挣扎、结局真实而且几乎毫无保留地剖视给大家,将各色人物自身性格决定的欲望及其为实现、满足欲望而进行的或明或暗、或真或假、或善或恶、或美或丑的争夺毫不留情、毫不遮掩的展示给读者,特别是将人们在面临死亡时或贪得无厌、予取予求或无力回天、顺从天命或觉悟忏悔、以死谢罪等各种态度与行为以悲悯式的情怀解剖。在这样的解剖中,让人们获取警示:生命,本身渺小,如因欲求过多而背上过多负担,那便是自寻死路,缩短由此岸到彼岸的生命历程,也污化了生命本色!
其四,灵魂彼岸。这是小说呈现给读者最高层次的思考。小说虽然着力的是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的态度、意见、方法、行动,实际上是在拷问人们的灵魂,拷问人们的人生追求、灵魂走向:有的人扔在了大海,有的人实现了涅槃,有的人走向了地狱,这似乎都是这个此岸、彼岸又回到此岸的必然轨迹:因为曾经种下的恶之花,导致航行本质上尚未登岸即已坍塌,或者说人们想象中的彼岸花开,实际上未开即已凋落。小说让我们悲叹的是,这个灵魂的彼岸,的确并未真正开花。有的人种下恶果在死神面前虽有恐惧但并未忏悔;有的人似乎有些反思,但并未真正获取灵魂的救赎;有的人则是在无知、无谓或者麻木中无意义地走过;当然也有在良知与邪恶的矛盾、挣扎之后,获得了生命的体悟,也获得了人生的升华,在现世即已走向灵魂彼岸——主要角色陆洋在摆脱死神纠缠之后的内心抉择、责任担当应是这种涅槃的标志。至此,小说“彼岸”深刻的悲剧意义也真正如雷霆闪电一般击中人们内心!
《彼岸》看似是一部表现航海行为的小说,但实质上却是以血的事实和教训,向人们表达了自己的深层思考,给人们以尖锐的警示:“彼岸”之梦看似很美,但充满着惊涛骇浪:“彼岸”之旅,本来并非遥远,但必须站稳此岸,必须珍惜“本体”!否则,“彼岸”就是埋葬生命与理想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