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百年如何纪念?

2021-11-12 00:33:56主持人魏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郭沫若学刊 2021年4期

主持人 魏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女神》出版距今整整100 年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纪念这部名重一时的新诗集呢?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纪念的最低要求是阅读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我选择的纪念方式,首先是引导学生阅读。与多数学校一样,我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每一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一入学,先后得到专业必读书目和开设课程必读书目,其中必然包括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必读篇目。今年我给2021 级的硕士研究生讲授《20 世纪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研究》,为纪念《女神》出版100 周年,在讲授《女神》之前,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整本的《女神》。这个看似强调的阅读任务实际上滞后了,他们在本科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时就应该完成的。他们所了解的《女神》主要是教科书上的,是概念化的。即使学习认真的同学也只读过《天狗》《凤凰涅槃》等少数名篇,学习不认真的可能仅仅看过教材上所节选的某些段落,更有甚者只记得“我是天狗啊!”等词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女神》百年了,它真的只属于历史了吗?诗集中的现代性情感真的离我们远去了吗?这部诗集里真的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多是些大喊大叫的标语口号吗?那些名篇今天看来还有没有生命力呢?对于这些问题,老师要学生读完了《女神》再作回答;学生却说:如果《女神》已经作古,如果没有多少文学价值,我何必要读呢?这样的争论很可能无解:一方要求先读,因为读了才知道它好不好;另一方拒绝先读,理由是知道了它好我才读。这无解双方的对立,主动权在学生一方。这很可能就是多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量学生不怎么读文学史必读作品的重要原因。

为了给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弥补这一缺失,让他们切实完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必读篇目》的阅读任务,多年来我和这门课的授课教师采取了一种并不情愿的考试方式——让学生从必读篇目中抽选考试题目,抽到的题目里有两部(篇)作品,一是现代文学的,一是当代文学的,从中任选一部(篇)当场写一篇评论。每年都有学生考试不合格,只得第二年重修这门课程。当然,特别有名的作品由任课教师重点讲授,不在考试范围之内(这样也有利于考题的相对公平)。老师重点讲授的作品,学生课前必须阅读,课上要汇报自己的阅读情况。多年来的授课经验是,无论怎么强调,依然有本专业的研究生没有读整本的《女神》,每一届都有。学生的理由是不喜欢郭沫若,或不喜欢《女神》这样的诗。我对这些学生的答复是,你可以不喜欢郭沫若,但你不能不了解这个重要的作家;你可以不喜欢《女神》,但你不能不读这样重要的作品。这些都属于你专业学习的基本内容。不完成这些学习任务,你就不合格。今年,为纪念《女神》百年,我对学生阅读《女神》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对于本专业研究生,更好的纪念是学会专业化的解读

让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仅仅认真、完整地阅读《女神》,依然是不够的,还应该教他们如何专业化的解读。以往的经验是,相当数量的文学专业研究生,直到毕业都不会专业化的解读文学作品,光会评说作品的内容、思想以及时代和社会意义,说一些远离作品文学内涵的大话和空话。他们提到作品的思想内涵、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背景等,都能侃侃而谈,一旦进入作品的审美层面往往捉襟见肘,只能说一些所谓“艺术特点”,诸如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描写生动、语言精练之类。常听年轻人说这样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说的是:若不会欣赏,看了也白看。欣赏风景如此,欣赏文学艺术同样如此。

我关注过这样一个现象:经常有外专业的本科生报考我们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而且成功者屡见不鲜;反之,我们文学专业的本科生跨专业报考研究生却极少考取。也许,其中原因并不复杂,文学专业学生的那一套(思想内涵、社会意义和历史背景之类),人家外专业也都会,而外专业所要求学生掌握的东西,我们文学专业学生一般都不会。难道是人家专业的“门槛”高,我们文学专业的“门槛”低?我们文学专业本科生不缺乏挑战的勇气,普遍缺乏真正的专业技能。说得难听一点,我们文学专业的学生善于空谈,缺乏自己专业的“看家本事”。这“看家本事”里就应该包括专业化的文学作品解读能力。所以,我们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对于我们的研究生,不仅要补上名著名作阅读之“课”,还要补上专业化解读之“课”。

在正式讲《女神》之前,我要求这一届研究生阅读作品时先不要做任何理性预设,也不要归纳表达了什么思想,只有要求把作品当成诗歌来欣赏,要求学生尽量从艺术的角度走近和把握《女神》。讲课时,我主要讲了以下内容:

怎样解读诗歌才叫专业化?首先,只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决不能算专业化,把作品的艺术形式作为解读对象才有可能接近专业化。其次,只是解读作品中的真实感情也不能算是专业化,得会解读作品里的诗情才有可能专业化。再次,只是就诗情谈诗情还不能说是很专业化,能够把诗情与作品中的其他艺术形式元素结合起来进行解读,才算是专业化的。

讲清以上问题之后,我结合《女神》的具体诗作,从诗歌的外在形式入手,由外入内依次走进《女神》。最后讲了《女神》的文学史意义。讲授大纲如下:(一)《女神》的外形式(如何完全不同于古诗的外形式);(二)《女神》的内形式(我特别强调:新诗创作的秘密之一就是寻找内形式);(三)《女神》的内容是抒情(实情与诗情,私人化情绪与群体化共情等);(四)《女神》与中国诗歌转型(开了怎样的一代诗风)。

讲授以上内容的同时,我都及时地提醒同学们,以往的研究有哪些误读和学术疑惑,例如:“以鲁视郭”的视角,“开一代诗风”应有哪些含义?“女神体”是自由体吗?“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就是作者没有约束?或是理解为诗体大解放?《女神》的现代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如何看待《女神》中的叫喊等。

让更多的年轻人研究《女神》,是不是最好的纪念呢

今年9 月下旬,在进一步要求本专业硕士新生认真阅读整本《女神》的时候,我给这些学生布置了一个大“作业”:在学会专业化阅读《女神》的基础上写一篇研究《女神》的学术论文,争取参加“纪念《女神》出版100 周年征文比赛”。我对这次征文比赛的要求有三条:1.从艺术角度研究《女神》,如果研究诗集或具体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必须回答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手段表达这些思想;2.表达自己原创的观点,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吸收别人的东西都必须加注释,严禁抄袭;3.不少于1000 字。

这次征文比赛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学生阅读《女神》,然后是撰写征文,最后是我组织优秀论文评选。我原本想请专家当评委。就在研究生们写作征文期间,我突发奇想:让参加这次征文的20 位硕士研究生来当评委。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他们都是第一次当征文比赛的评委。

让参评者当评委有以下好处:一是践行“公开才有可能公平”的理念,评选程序和评选过程的一切在所有参评者面前人人平等;第二个好处,有可能实现评选结果公正性的最大化。众多评委之间能产生相互纠错的功能,仲裁者越多公正性越高。所有参评者投票就有可能实现评选结果最高的公正性;第三个好处,有利于监督剽窃。在时间有限、选题范围相同、涉猎范围相近的情况下,参评者所能看到的研究成果差不多,若有剽窃很容易被发现;第四个好处,也是最重要的,这样认真阅读和评审的过程,促进了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这些年轻的评委,在评审过程中完成了如下三项工作:1.阅读。收到参评论文后仔细阅读其他同学的论文。2.评审。在当好读者的基础上,当好评委。每人都是本次征文评选委员会委员,应公正地按论文质量排序。3.修改。投票结束后,在学习其他同学论文优长的基础上,认真修改自己的论文。

这次征文比赛事先设定优秀论文入选名额是7 篇,我推荐给了《郭沫若学刊》编辑部。必须说明:我这个栏目主持人,其实只是以上所说的征文活动的组织者。当我确信其中有些论文能达到发表水平,才向《郭沫若学刊》推荐。究竟哪些论文能够在《郭沫若学刊》发表,我没有参与任何意见。

本栏目这4 篇文章究竟写得如何?还是请各位专家和读者评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