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兰兰
摘要:本文比较了爱丽丝·沃克(Alice Walker)《紫色》的不同中译版本,探讨译者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意识是否或以何种方式影响翻译过程和译文,以及翻译策略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并讨论了黑色方言英语的不可译性。
关键词:比较研究;紫色;性别;语境;不可译性
爱丽丝·沃克(Alice Walker)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是“美国黑人女性写作的灵魂,也是写作的复兴”。《紫色》是她在1982年向世界推出的最了不起的杰作。1983年,该书同时获得了普利策奖和美国图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女性小说家。
爱丽丝·沃克的《紫色》是一部以1920年代美国南部各州为背景的短篇小说。书中的主角是一个名叫西莉的黑人女孩,她以日记的形式写信给上帝,讲述她异常痛苦的生活。该书主要讲述了西莉从支离破碎到完整,从一个被男权社会折磨的顺从女人,到一个独立自信的成熟女人的整个成长历程。小说着重描写了西莉与身边几位黑人女性的人际关系,形象地呈现了一个主题,即只有自信、自立、自尊和相互支持、理解和爱,女人才能打破男人强加的枷锁,在男权社会以自己的方式过上自己的生活。
《紫色》于1986年由陶洁、杨仁敬和鲁淑江首次引入中国。现在有八个中文版本:陶洁1986年、1998年和2008年,杨仁敬1986年、1987年和1999年,鲁淑江1986年,张建英2001年。女译者的版本将与唯一的男译者杨仁敬版本进行比较;在讨论文化和语言语境转换的同时,除了比较所有译者的最新版本外,还会纵向比较单个译者的版本;最后,在考察黑人英语的不可译性时,以鲁氏和陶氏为研究目标,更好地理解源文本和目标文本。
“这本书就像一颗宝石。无论如何,你将它放在光线下,你总会看到一些新的反射”,芭芭拉·史密斯(1995)断言。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分析了小说的体式,即沃克所采用的小说书信体,考察了黑人女性身份,以西莉、舒格或索菲亚为典型案例,研究了主题小说从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甚至大男子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作为美国黑人文学重要方面的叙事策略和特征。其他人则从伦理或文学伦理、宗教、美国黑人文化和传统等角度对小说进行研究。
迄今为止,对汉译本的翻译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大多数研究人员首先对女性和男性翻译者分别翻译的版本进行比较研究,然后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来分析这些版本之间的差异。他们普遍强调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和女性主义意识,通过翻译工作强调女性的地位。吕小飞(2008)发现女译者具有性别意识通过重写来构建源文本。王丽燕(2012)在她的论文中得出结论,女译者陶洁的女性主义意识强于男译者杨仁敬,陶洁从女性的角度和她的特殊生活经历主观地操纵她的版本,而男译者则用贬义词贬低女性的身份和职位。王淑杰(2011)仔细研究了这些版本后得出的结论是:“作为一名男性翻译,杨仁敬在某些方面未能彻底理解爱丽丝·沃克的女性主义思想和意图”,而“鲁淑江比陶洁更激进,她用了许多补充性和感性的词来表达自己的女权思想或强烈的女权情绪,将一些对女性的尖刻言辞变成了一些温柔或中性的词。”李晨(2011)承认,女译者陶洁在翻译中比男译者杨仁敬强调独立和平等,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女性主义意识。
其次,一些研究者不同意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中文译本的结论。他们倾向于将女性和男性翻译者翻译的版本差异的原因归咎于他们自然的性别差异和来自自身生活经历的性别意识,这比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更温和、更不激进。曾立新(2008)认为女性和男性译者在译文中的不同表达是由于性别造成的。李红宇(2008)主张女性译者在翻译中不一定表现出女性主义倾向,认为性别意识可能受到社会语境的影响。
此外,一些学者将雌雄同体的概念引入翻译中。耿强(2004)认为,雌雄同体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指的是作家和译者之间的关系,在保持翻译主体性的同时,平衡至关重要。刘俊平(2004)认为,雌雄同体就像是译者的角色扮演:“女译者若能把握男作家的坚韧、男作家的坚韧、女作家的柔情,译文必定是完美的”。王惠民(2011)运用这一概念对中国版《紫色》进行了比较研究。她通过重写发现女译者对源文本更加主观和不忠诚。然而,女性译者并不总是表现出女性主义倾向,而男性译者则无性别意识。译者的雌雄同体的观点在翻译实践中确实存在并影响译文文本,译者不可能超越性别差距。
事实上,中国文学与西方国家相比,并没有大规模的女性运动作为基础和前提。中国妇女從来没有领导过一场自发的、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国女权思想缺乏独立的女性运动作为背景,中国女权思想没有特殊的理论或哲学作为理论基础。此外,与西方作家不同,他们并没有那么激进,将性别和政治结合在一起,增加两种性别之间的对立。因此,中国女性主义思想远非激进和深刻,更谈不上有意识地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观翻译小说以达到女性主义目的。因此,应仔细彻底地考察造成这些译本差异的真正原因。
大多数研究侧重于女性和男性翻译者对不同版本的横向研究。某译者译文如何随着中国语境不断变化而变化的纵向研究目前为空白。在英汉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不可避免地依赖于书商、出版社和出版监管机构等赞助商。翻译策略和表达技巧也随着社会和文化观念的演变而微妙地变化。这意味着应该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体系的大背景下看待翻译的垂直变化。很可能,这些变化背后的有意义和有趣的背景会浮出水面。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通过语言可以影响和控制人的意识、思维、价值观和世界观。它的结构通常反映了一种语言的独特性,这意味着功能对等通常只能在同源语言之间找到。由于英汉翻译是英汉之间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两种语言截然不同,译者在将英文文本翻译成中文时,难免会面临不可译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类:文化不可译和语言不可译、相对不可译和绝对不可译。
在阅读和对比所有这些版本的紫色时,不可译性问题无处不在,尤其是绝对不可译性。英汉互译过程中产生的绝对不可译性是局部的,但不可避免。其紧急的原因是两种语言的发音和书写系统各不相同。绝对不可译有三种表现形式:发音特征、书写特征和语言单位构成规则。
对于黑人女作家来说,语言不仅是一种政治态度,更是一种反抗主流话语的有力武器。沃克积极运用传统的表达方式——黑色方言英语和口语文化传统来建构小说的语言,同时解构西方文化的普遍话语和主流话语。然而,遗憾的是,沃克使用的语言策略部分是不可翻译的。语言和写作风格的独特性无法完全翻译成中文,大大削弱了小说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Smith, Barbra.(1995). The truth that never hurts: black lesbians in fiction in the 1980s [M]. New York: Pocket Books.
[2]Walker, Alice.(1982). The Color Purple [M].Washington: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3]Li, Hongyun 李红玉. Translators’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Studies on Four Versions of the Color Purple from Gender Perspective译者的性别意识与翻译实践——谈性别视角下的《紫色》四译本[J]. Chin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08(2)中国比较文学,2008,(2).
[4]Ai, Lili艾莉莉. The Color Purple: Constructing Womanist Text---Studies on Black Dialect English 《紫颜色》:构建妇女主义的文本——解读黑人方言土语[J]. 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llege 2010(7)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7).
[5]Shi, Shaxi石沙西. The Black Feminist Discursive Construct---Take Alice Walker and the Color Purple as Example 艾麗丝·沃克的妇女主义话语建构[D].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13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