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 代智 奚晓
一、案例叙述
有一个女孩的名字叫田诗涵,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是从接班老师那里,接班老师特别就交代,说她可是我们班最难管的学生,不能纵容她,她太淘了,经常打骂同学、上课讲话、不好好睡觉、不好好听课,因此我对她就多了一份关注。
刚开始几天下来发现她确实很淘,但是却觉得她似乎并不像老师们说的那样不懂事。一个很聪明、天分很高的小女孩,什么东西一教就会,生活中明显比其他孩子要伶俐的多;她很积极的管理班级事务,并且很有领导才能,小朋友们也自觉不自觉的会听她的话,只是她的领导方式可能有些粗鲁;她很贴心,老师干活时她总会把我们的杯子倒好水递过来;她的表现欲很强,愿意在公共场合表演、唱歌,也不怯场。但是她的脾气也很倔、很自我,对于她认为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如果你批评了她,而她又觉得那并不是她的错的话,事情就会很难办,她会双手交叉抱在胸前,一直站在那里不讲话,真是无声的抗议呢。
真正开始深入了解她,是从一次打架事件开始的。有一天下午,我突然听到一阵哭声,跑过去一看,一个女孩正嘤嘤的哭泣,而诗涵正气鼓鼓地站在女孩的对面。询问原因,原来是两人打架了,都说是别人先打自己的,严肃的追问下,原来是她俩在玩闹中,诗涵觉得被那个女孩拧重了,就打了那个女孩。我告诉诗涵,那个女孩是和你玩的,游戏中难免会不知轻重,不能当真、更不能生气打人。我让诗涵说了对不起,两人握个手,拥抱一下,算和解。事后我单独留下诗涵,我很想了解她的内心,她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游戏中会这么的较真,攻击欲这么强。我问她:“诗涵,能和老师聊聊吗,明明是在做游戏,为什么会突然打她呢?”她低着头不说话,我蹲下来,看着她,拉着她的手说:“你直接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老师不是要批评你,老师是想和你做朋友,就是聊聊天,好吗?”当时她的一句话到现在都令我感慨颇深,她说:“我妈说了,谁打我,我就打谁,得还回去!”说话时她的眼神很犀利、很冷冽。让我有些担心。
其实诗涵的管理能力很强,她整个人都透着一股灵气,很聪明,对于老师的话总是领悟的很快,但是她是那种吃软不吃硬的孩子,你越鼓励表扬她,她越积极和认真,所以后来我做了一个决定,让她当班长。我觉得有些时候,孩子们的优点要善于发现和引导。自从她当了班长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变得更加听话,对于班级有了更多的责任感,还时常照顾别的孩子。她还很暖心,中午我们幼儿园孩子们的床都是老师抬的,她总是争着帮我们,放学打扫卫生她也不出去玩,还是帮我们打扫,老师们都很惊讶,都说诗涵变懂事了。
二、教学反思
(一)孩子调皮捣蛋的原因
一次家访我来到了田诗涵的家,跟她的父母聊了聊诗涵的近况,说了我的一些想法,她也表示很赞同,说其实她一直不知道怎么管诗涵,就是怕她在学校受欺负。我突然觉得农村家长们只是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他们对于先进教育思想的接受程度还是很高的,只要你用心跟他们讲清楚了,并且让他们知道这是为孩子们好,他们是非常好沟通的。后来我就经常组织家长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和他们交流,渐渐觉得家长们越来越支持我们的工作,甚至很多家长还经常主动跟我们聊天,出建议,这些改变着实令我们感动。
(二)应对好动调皮孩子的策略
1.顽皮的孩子好奇心强,精力充沛
这类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时会影响到他人正常的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座位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多鼓励他们集中精力完成任务,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让他们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2.调皮的孩子渴望赞许,需要表扬
要经常表扬,调皮的孩子大多数是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对于老师的关注和认可特别敏感,要经常表扬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和呵护,这不仅会让他们减少一些“调皮”的行为,更能够激发他们帮助老师、帮助同学的信心。同时欣赏孩子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4.调皮的孩子家庭教育欠缺存在问题
在孩子调皮的背后往往存在着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教育,要教育好他们必须与家长做好沟通,让他们从家庭中,从孩子的饮食起居中做好教育工作,反思現在的家庭环境及教育现状是否存在问题,分析原因,与家长共同制定教育调皮儿童的方法。对于孩子的调皮,家长要学会教育孩子,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受欢迎和不允许的。让孩子的心理有规则各规矩的界定,这样他们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有是非对错的判断,行为也就更加的谨慎和礼貌。
三、结语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调皮孩子更是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并且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一些不好的结果,希望我们以宽广的胸襟容纳、欣赏和支持孩子,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对于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帮助,并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参考文献:
[1]陆飏.让边缘孩子在自信快乐中成长[J].家教世界,2013(012):65-65.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