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包围年轻人
目前,国内槟榔消费人口有6000万,销量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曾分析长沙5所医院2006年-2016年就诊的口腔癌患者数据,发现槟榔导致的口腔癌人数在10年间增加了近20倍。
更严峻的是,口腔癌是一种恶性概率高、易复发、治疗困难的病症。嚼槟榔时,槟榔粗硬的纤维与口腔发生摩擦,长年吃槟榔的人腮帮子往往会渐渐变硬。与其相伴而生的,是嘴越发难张开,口中有烧灼感,牙齿也呈现出被磨平的倾向。学术上,被称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病变。严重时,吞口水都觉得困难。在外人眼里,他们的两腮逐渐变成越发标准的“方形”,表情越来越少,到最后“脸上烂了个洞”。纪录片《槟榔王国中的“割脸人”》曾详尽地展示了长期嚼槟榔的潜在可怖之处。
对关注“槟榔致癌”话题的朋友来说,这些科普或许看过七八遍。而对不关注的人来说,槟榔依旧是综艺节目里和国产剧里,明星网红都在嚼的“小零食”。在广告中,槟榔以人畜无害的“特产”形象出现,再加上明星、综艺剧集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很容易让毫无防备的年轻人对其“蠢蠢欲动”,走上嚼槟榔过量的道路。
《广告法》对某一品类的禁止往往会详细规定它不得出现的渠道,譬如烟草广告被明确禁止在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户外发布。但是针对槟榔广告,并没有相关的规定。在等待法规进一步完善时,我们更加需要对槟榔危害多提醒一句,对槟榔广告多谨慎一分。
疼痛,当情绪被冒犯
当我们出现不断反复、难以痊愈的病痛时,需要被照顾的不只是我们的身体,还有我们的内心。来看英子的例子。
“头疼”这毛病已经跟着英子20多年了,她去医院做过很多检查,脑CT、颅内多普勒……结果都没什么问题,但一个月就是会疼两三次,疼起来什么也做不了。通过与心理医生交流,医生发现在英子头疼的背后,藏着一个“小心翼翼、害怕别人不满意”的自己。英子母亲出生在一个实力雄厚的家庭,却跟了一个没本事的穷小子,从此父母受尽一大家子的冷眼嘲讽,连带着英子也不受亲戚待见。在这样的环境下,英子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得小心翼翼,不敢表达出真实的感受,也不敢释放自己的内心。这也就导致英子在职场中不敢说出拒绝的话,不敢提出想法。害怕、疲惫等情绪通通挤压在英子的脑海里,扰动得久了,头就开始疼了。
不少人像英子一样,无法很好地释放自己的情绪,后来身体不得不通过疼痛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有人睡觉时磨牙,是因为白天经常委屈自己,当惯了“老好人”,晚上就要用“磨牙”的方式咬牙切齿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当我们感觉到身体不舒服时,尽快去医院检查,如果吃了药,病痛还是经常反复出现的话,或许要考虑是不是有情绪上的原因。
“大蛾子”包围华北
这个秋天,从树上飘下来的可能不是落叶,而是一团一团、蠕动着犹如白絮的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一种入侵昆虫,1979年在辽宁省被发现,目前已经扩散至13个省份。它年年都有,今年格外多。北京、天津、枣庄、滕州、济南等华北城市的朋友,突然迎来了毛毛虫遭遇战。
美国白蛾不单单是看着瘆人,更恐怖的是进食速度。1995年,天津市塘沽区、蓟县、宝坻县足足28万亩树林,被美国白蛾一锅端,变成了光头。美国白蛾因此也被称为“无烟的火灾”。
危害成这样,当然得治。20世纪苏联就曾尝试引入天敌物种来收拾美国白蛾,但在15年的尝试后,宣布失败。因为这些天敌到了俄罗斯大地后,发现除了美国白蛾,没找到多少其他能填饱肚子的东西。所幸中国西北农业学院的杨忠岐团队发现了一种本土寄生蜂,并把它命名为周氏啮小蜂。这种蜂会把卵寄生在美国白蛾的蛹里,让白蛾无法破茧。更方便的是,寄生蜂自带索敌功能,会自行寻找美国白蛾的幼虫。
生物防治是危害最小的一种手段,持续力长,但作用缓慢。2008年,山东省投放了15亿只周氏啮小蜂;2009年6月起,30亿只周氏啮小蜂兵分4批,派往了北京的各个区县。
如今随着国际贸易的往来频繁,入侵物种几乎是有增无减,紅火蚁、清道夫、小龙虾、巴西龟等。大家总爱开玩笑说只要好吃,国人分分钟把入侵物种吃光。但与愈发严峻的物种入侵现状相对比,这个笑话,已经不那么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