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曾经参加的社团活动吗

2021-11-11 12:59
当代工人 2021年21期
关键词:读书会林黛玉社团

被一种氛围美所震撼

曲先生49岁企业宣传干事

【诉说】现在流行一句话,叫“你可以永远相信爸妈的审美。”扮演过林黛玉的演员陈晓旭去世时,我正在生活的漩涡里挣扎。对她有深刻印象,就是受母亲的影响。母亲是一位农村妇女,也是个超级戏迷,把87版《红楼梦》一集不落地看完,没少说它的好话。但她很不喜欢林黛玉,觉得那是个娇滴滴、病恹恹的小姐,太不中用,没事找事,纯属吃饱了撑的。邓婕扮演的王熙凤是她的最爱,认为当家人就得是那个样子,说一不二、当断则断。而我,对林黛玉却迷得要命,听母亲嘀咕“怎么会有男人喜欢她?”我万分难受。心想,娘耶,你怎能了解你儿子——一位春心萌动的高中男生的心思?

陈晓旭出场了,一下抓住我的心!那份带着尖刻的聪慧,那种纯真又多疑的少女情怀,那“刀子嘴豆腐心”的仁厚,完全符合我对林黛玉的想象。那年暑假,我沉浸在对她命运的伤感中——尽管早知晓悲剧结局,但文字的描述,怎比得上陈晓旭的鲜活呈现?她把林黛玉初进贾府的天真、万念俱灰时的伤心,演绎得如此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现在想来,陈晓旭的林黛玉就是我青少年时代标准的“女文青”形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还处在文学兴盛之时。作家、诗人,哪怕只在省地级刊物发表一首短诗的业余作者,都会受到身边文学青年的追捧。大中学校里,到处都是文学青年,呈现出“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景象。

我顺利考上大学后,和一帮同学搞起了文学社,社团岁月开始了。组稿编辑、刻印蜡板,油印每位成员的文学作品。说是“文学作品”,有点儿高抬自己,那只是一群青春年盛的大学生对梦的描绘。当时,我们是那样的真诚,觉得自己正在做一件伟大的事业。

文学社的第一场活动是诗歌朗诵会。有一位女成员与我同班,她长得清秀白晳,眼睛细长,双眼皮眼线般画出漂亮的弧度,看上去很像林妹妹的“陇烟眉”“含情目”。身材虽瘦,但不高不矮,很有飘逸感。可能因为母亲早逝吧,她看上去总是落落寡欢。

当时男寝室里常有“夜话”,选系里最适合做女友、妹妹、情人、妻子这几个角色的女同学,她的名字出现频次很高,被列入全系最美女生的前5名内。每当听到这个名字,我都想到陈晓旭,心里莺飞草长。

朗诵会上她的节目是跟几位女生一起演小品,我写的本子,把林黛玉、阿Q、唐吉诃德和九斤老太混搭在一起,一反林黛玉愁苦形象,跟那几位人物打成一片。她似乎不太喜欢,但看同学们兴致很高,只好全身心投入。演出效果不错,老师和同学都笑成一团,我也因剧本而一举成“名”。许多男生喜欢她,她多不假颜色,但因喜欢《红楼梦》,我俩倒挺谈得来。元旦,我们一起去另一位同学、也是她的闺蜜家,我们一路走一路闹,有人提议她唱那首《葬花吟》。

我以为她会拒绝,没想到她停住脚,站在墙边唱起来。多少年过去了,我还记得那个黄昏,歌声飘荡在挂着夕阳的街头,所有人都怔住了,被她营造的氛围美所震撼。我是多么的喜欢她!但从始至终,我都把这份恋情埋在心底,就像喜欢林黛玉和荧屏上的陈晓旭一样。

文学社在毕业前夕解散了,一起共事的同学各奔东西。她去了海滨城市,在师范大学当老师。结婚生女又离婚,女儿学绘画,在纽约的大学深造。她常在朋友圈晒女儿的作品。某天,我在微博上发现了林黛玉超话,三千来人都是陈晓旭的颜粉,天天晒美图,让我这个大男人无立足境,就向她推荐,她回复一句“与葬花人一起消逝的青春,算了。”于是,就算了。

青春都一饷

袁先生46岁商人

【诉说】我曾是社团达人,在大二之后,社团活动可谓贯穿我的学生生涯。参加的第一个社团是支教的,成员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有,除了支教,还进行一些课题研究。我做学问差点,但还算有点儿才艺,会剪纸、编绳子、串珠子等手工活儿,成了最受欢迎的成员。民工子弟學校的校长说:“教语文、数学的,我们不缺,你们来了,还会抢我们自己老师的活儿,教得又不连贯。我们最缺教孩子玩的,体育、美术、音乐这些。”于是,我变得很抢手。

我还在一家环保社团做过负责人。这个社团的主要活动,是定期在校园里以再生纸换废纸,收上来的废纸拉到再生纸厂,跟他们换再生纸。这显然是赔本生意,于是常亏损。我觉得可以改良一下程序,把收来的废纸卖掉,用钱买再生纸,还可以讲价。

除了废纸,我们还收饮料瓶子等其他废品,直接卖又避免了办公室废纸堆积。我联系了一个收废品的小贩,跟他合作,社团总算扭亏为盈。但也有人不满,认为有悖社团的绿色理念。我解释说,只不过在以物换物中,引入了货币这种一般等价物,没有改变交换的本质。

离开这个社团后,我成了学生自管会的主席,成员大都是一些需要勤工俭学的同学,平时做些有报酬的工作。自管会经费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垄断”项目,发放存取自行车牌照,存在自行车棚里的车,每年交24元存车费。

另一个是在校园里的摆摊活动,向商户收一点儿入场费。这种事不是所有社团都能做的,需要保卫科批准。一般只有校学生会才有资格办这种活动。经侦查,保卫科长爱写文章,社团一成员的父亲是某报的行政领导,帮忙发表了保卫科长的几百字小文,大名赫然印在第二版。这太给力了,从此我们每月有了一张摆摊许可证。有人一通知,摊贩们就都来了,每个摊位收一百元,不服管理的由保卫科清走。

这个社团是我最有领导感的地方,毕竟带领团队有钱赚嘛。后来,一舍友为评奖学金和保研加分,也创办了一个社团,名字很拗口,好像跟植物有关,也没什么宗旨,只是拉了一次赞助,办过一场篮球比赛。按规定,社团必须有足够的人数,才能申请备案。舍友把全宿舍以及隔壁宿舍的人,都拉去充数。这还不算完,至少存活两年,才能够对创办者产生福利。

校团委每年要进行年审,死掉的社团不计其数,都因活动不够,没有存在感。舍友每年都在绞尽脑汁写活动报告,把宿舍其他人所在社团的活动都写上。各路社团为了凑够活动,都采取最简单的方式——放电影。只需要租一间教室,带一个笔记本就可以,教室一般都自备投影仪。

猜你喜欢
读书会林黛玉社团
爸爸的读书会
小学高年级班级读书会实施策略初探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家族的“内战”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