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过大学四年?

2021-11-11 00:50钱理群
新晨 2021年9期
关键词:底子大学精神

大学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

根据我的经验,十六岁到二十六岁是人生的黄金岁月。十六岁以前什么都懵懵懂懂的,完全依赖于父母和老师,十六岁以后就开始独立了,二十六岁以后就开始考虑结婚啊、生孩子啊,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时间就不多了。而在这十六岁到二十六岁的十年之间,大学四年又是最独立、最自由的。当然,如果你想延长的话,你还可以考研究生,将这四年再延长一下。

如何不虚度人生中这最自由的、最没有负担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四年的时间,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

大学时代:人生的盛夏

大学生和中学生最大的区别是:大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中学生是被动地受教育,而大学生是主动地受教育。当然,在大学你还要听从老师的安排、听从课程的安排,那是国家教育对你们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由地设计和发展自己。

有同学给我写信说,满怀希望进入大学,结果一上课就觉得老师的课不怎么样,对老师不满意。其实,每所大学都有一些不太好的老师,北大也一样,不可能所有课都是好的。中学老师不太好的话,会影响你的高考。但在大学里,关键在你自己,时间是属于你的,空间也是属于你的,你可以自己来掌握自己,自己来学习,不必像中学那样依赖老师。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大学是干什么的?你到大学来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我想起了周作人的一个很基本的观点:一个人的成长一切都顺其自然。他说人的生命就像自然的四季:小学和中学是人生的春天;大学是人生的夏天,即盛夏季节;毕业后到中年是人生的秋天;到了老年就是人生的冬天。人生的季节跟自然的季节是一样的,春天该做春天的事,夏天该做夏天的事,“老夫聊发少年狂”是可以的,如果“老夫”没完没了地在那里“狂”就不对了,相反,少年却是少年老成,就出了大问题。

作为青年人的大学生主要该干什么?我刚进北大一年级的时候,中文系给我们开了一个迎新晚会,当时的学生会主席,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温小玉师姐说过一句话:祝贺你们进入大学,进入大学就要有三样东西:知识、友谊和愛情。

所以我说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因为你追求的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样东西:知识、友谊和爱情。爱情这东西可遇不可求,现在好多年轻人赶时髦,为时髦而求爱情是不行的,但遇到了千万不要放掉,这是我们过来人的教训。大学期间同学之间的友谊是超功利的、纯真的友谊,一生中能够有这样的友谊是非常值得珍惜的。

“立人”之本:打好两个底子

我们还要问的是,在大学期间要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我们通常说大学是培养专家的。你在大学里学的是专业知识技能,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以后一方面可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个人和家庭来说也是谋生的手段。对谋生这类问题我们不必回避,鲁迅早说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我们求学应该有这种明确的功利目的——那就是求得知识,成为专家,以后可以谋生。

但是人不仅仅要有功利目的,还要有更大、更高的一个目标,一个精神目标。我们所确定的上大学的目标,不能局限在做一个专业技术人才、一个学者、一个专家,更要做一个健全发展的人,有人文关怀的人。

人文关怀是指人的精神问题。具体地说,你在大学时要考虑这样两个问题:一,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二,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在这几者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健全的关系?思考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就是人文关怀。这样才会建立起自己的一种精神信念,以至于信仰,才能为你一辈子的安身立命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个问题大学期间解决不了,研究生阶段也一定要解决,因为这是安身立命的最基本的问题。同时,还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精神自由空间,陶冶自己的性情,锻炼自己的性格,发展自己的爱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开掘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审美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人。

大学的根本的任务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而且是“立人”。所以大学期间要打好两个底子。首先是专业基础的底子、终生学习的底子。现代社会知识的变化非常快,你将来工作需要应用的知识不是大学都能给你的,尤其是自然科学,你一年级学的某些东西到了四年级就有可能过时了,知识的发展太快了。因此,大学的任务不是给你提供在工作中具体应用的知识,大学是给你打基础的,你在大学必须打好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和终生学习的基础,这是一个底子。第二个底子就是精神的底子,就是刚刚我提到的安身立命的人文关怀。这两个底子打好了,就什么都不怕了。

前面说过,大学里要追求知识、友谊和爱情。我在这里侧重谈一谈该怎么求知识,怎么读书。这里涉及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读书是为什么?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上课,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发问——这位女同学也很著名,就是后来的巴金先生的夫人萧珊女士——:“金先生,你的逻辑学有什么用呢?你为什么搞逻辑学?”“为了好玩!”金先生答道,在座的同学们都觉得非常新鲜。其实“好玩”两个字,是道出了一切读书、一切研究的真谛的。

还有一个问题:读什么书?读书的范围,这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是更现实的、更具体的问题。鲁迅先生在这方面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年轻人大可看本分以外的书,也就是课外的书。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的研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对于别人、别的事情可以有更深切的理解。

我想着重地谈一谈理科学生的知识结构问题。

丁西林是北大第一个开设《普通物理学》的教授,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戏剧家。大家都熟悉、都羡慕的杨振宁、邓稼先,他们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人们在回忆他们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在一棵大树底下背诵古典诗词的画面,他们都有很高的古典文学造诣。中国的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自然科学家,在科学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后来由于文、理、工、医、农的合校、大学体制的改变,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使得学生的知识越来越单一,越来越狭窄。现在有些学者的精神气质、气度、精神修养与前辈学者有距离,而这个距离不是临时努力读书能够弥补的。知识结构的背后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问题,而一个人能否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的精神境界。

学理科确实可以把一个人带到一个陌生的全新的世界,但是如果你把眼光完全局限在专业范围内,发展到极端就容易把自己的专业技术的世界看作唯一的世界,惟知专业而不知其他。这样就把一个人的精神天地局限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知识面越来越窄,兴趣越来越单调,生活越来越枯燥。这个时候你的精神就会平庸化、冷漠化,缺少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爱。

读什么书:设计知识结构

所谓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实际上是如何设计自我的知识结构的问题。大学期间自我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知识结构的设计。

周作人对知识结构的设计能给我们很大启发,他说:“我们的知识要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认识人自己。”要围绕着认识人自己来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周作人提出要从五个方面来读书:第一,要了解作为个体的人,因此应学习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知识;第二,要认识人类就应该学习生物学、社会学、民俗学和历史;第三,要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就要学习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知识;第四,“关于科学基本”要学习数学与哲学;第五,“关于艺术”要学习神话学、童话学、文学、艺术及艺术史。

他说的这些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略知一二。既精通一门,同时又是一个杂家,周作人提出的这一点并不是做不到的。

那么,在大学期间我们如何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呢?怎样打基础呢?我觉得应该从三个方面去做。

第一方面,所有的学生,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都必须学好几门最基础的课程。一个是语言,包括中文和外语,这是所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基础。作为一个健全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首先要精通本民族的语言,同时要通一门或者两门外文,不能偏废。在注意语言的同时,还有两门学科的修养值得注意。一个是哲学,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的思维对人很重要,无论你是学理的还是学文的,都要用哲学的思维考虑问题,有没有哲学思维是很重要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数学,数学和哲学都是最基础的学科,也同样关系着人的思维问题。不同的专业对数学和哲学有不同的要求,但所有学科的所有学生都要打好一个语言、哲学与数学的底子。这是关系到你的终生学习与终生发展的基础。

第二方面,必须打好自己专业基础知识的底子。我认为在专业学习上要注意两个要点。一个是要读经典著作。文化讲起来非常玄、非常复杂,其实都是从一些最基本的经典著作生发出来的。就我所知道的中国古典文学而言,中国早期的文史哲是不分的,中国的文史哲、中国的文化其实都是从《论语》《庄子》《老子》这几本书生发出来的。我带的研究生,尽管学的是现代文学,我也要求他们好好地读《论语》《庄子》《老子》,有时间还要读《史记》,学文学的要读《文心雕龙》。就我的专业——现代文学而言,我要求学生主要要读三个人的著作:鲁迅、周作人、胡适。把这三个人掌握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你就拎起来了,因为他们是领军人物。专业学习要精读几本经典著作,在这几本经典著作上必须下足够功夫,把它读熟读深读透。这是专业学习的第一个要点。

第二个要点是掌握专业学习的方法。通过具体学科、具体课程的学习,掌握住专业学习的方法。这样在专业方面,你既打了基础,有经典著作做底子,同时又掌握了方法,那么以后你就可以去不断深造了。

我刚才说过理科学生也要学文,那么学什么呢?我也主张读几本经典。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几个原点性的、作为这个民族思想源泉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在他这个民族是家喻户晓的。人们在现实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到这些原点性作家这里来寻找思想资源。比如说所有的英国人都读莎士比亚、所有的俄国人都读托尔斯泰、所有的德国人都读歌德。这些大思想家大文学家,是这个民族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必须了解的,也是这个民族的知识的基础、精神的基础、精神的依靠。

具体到我们民族,如果你对文学有兴趣,大体可以读这样几本书:首先是《论语》《庄子》,因为这两本书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最早的源头。第二读《诗经》《楚辞》,还要读唐诗。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高潮时期,唐诗是我们民族文化青春期的文学,它体现了最健全、最丰富的人性与民族精神。第三是《红楼梦》,这是总结式的著作,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第四个是鲁迅,他是开现代文学先河的。我觉得理工科学生即使时间不够,也应该在以上所谈的那四五个或者至少一两个方面认真读一点经典著作。

第三方面,要博览群书。要学陶渊明的经验——“好读书不求甚解”,用鲁迅的话说就是“随便翻翻”,开卷有益,不求甚解。

真正的学习就是这样,一边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把基本的经典读熟、读深、读透,一边博览群书,不求甚解,对什么都有兴趣,尽量开拓自己的视野。从这两方面努力,就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如果你还有兴趣,那么就读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就要进行专业的训练,博士生在专的基础上还要博。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来设计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沉潜十年:最诚恳的希望

我还要讲一个问题,读书、学习是要有献身精神的。这些年大家都不谈献身了,但是根据我的体会,真正想读好书,想搞好研究,必须要有献身精神。我至今还记得王瑶先生在我刚刚入学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对我说:“钱理群,一进校你先给我算一个数学题:时间是个衡量,对于任何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要牢牢地记住这个常识——你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这二十四小时就看你如何支配,这方面花得多了,另一方面就有所损失。要有所得,必须有所失,不能求全。”

讲通俗点,天下好事不能一个人占了。现在的年轻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想把好事占全,样样都不肯损失。你要取得学习上的成功、研究上的成功,必须有大量的付出,时间、精力、体力、脑力,必须有所牺牲,少玩点甚至是少睡点觉,更没有时间来打扮自己,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不能说读书一定就比玩好。不过你要想清楚,这背后有一个如何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既要物质的充分满足又要精神的充分满足,那是一种理論的说法,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说法。

我认为,落实到个人,物质首先是第一的,所以鲁迅先生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他说得很清楚,生存、温饱是物质方面的,发展是精神方面的。在物质生活没有基本保证之前是谈不上精神的发展的。过去我们有一种说法是要安贫乐道,这是一种骗人的东西,千万不要上当。我们不能安贫,我们基本的物质要求要满足,要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物质利益。

基本的物质权利得到保证后,就应该考虑如何设计、安排自己今后的一生,并为此做好准备了。如果你一门心思去追求物质也可以,但你就不要想精神方面要怎么样,不要喊“我痛苦”,有人在全心赚钱,同时又在想“我空虚”——你不要空虚,不必要求全。

现在年轻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贪得无厌,什么都想得全,恨不得什么都是第一流的,稍有一点不满就牢骚满腹,我见过很多同学都有这种问题,这是不行的。这是你做的选择,有所得就有所失,有所失反过来才又会有所得。

另外在学习上,我一再跟学生说:“要沉潜下来”。“沉”就是沉静下来,“潜”就是潜入进去,潜到最深处,潜入生命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学术的最深处。

要沉潜,而且要十年,就是说要从长远的发展着眼,不要被一时一地的东西诱惑。很多大学生,包括北大的学生都面临很多诱惑。北大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诱惑太多,因为有北大的优势,要赚钱非常容易。还有就是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周围同学不断有人去经商、去赚钱,羡慕得不得了,再看到有人玩得非常痛快,也羡慕得不得了,受环境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懒惰。

同学们,要记住你现在是人生的准备阶段,你一生之中只有这四年是独立自由的,是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的,赚钱以后有的是时间赚,从政以后有的是时间搞。这四年你不抓紧时间,不好好读书,受种种诱惑,图一时之利,放弃了长远的追求,底子打不好,以后是要吃大亏的,会悔之莫及。

“沉潜十年”就是这个意思。现在不要急着去表现自己,急着去参与各种事。沉下来,十年后你再听我说话,这才是好汉!因此,你必须有定力,自己心里有数——扎扎实实地把底子打好。要着眼于自己的长远发展,着眼于自己的,也是国际、民族的长远利益,扎扎实实,不为周围环境所动,埋头读书,思考人生、中国以及世界的根本问题,就这样沉潜十年。

我把希望寄托在十年后發表自己意见的那一批人身上,我关注他们,或许他们才真正决定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希望在这一批人身上,而不在现在表演得很起劲的一些人,那是昙花一现!沉潜十年,这是我对大家最大、最诚恳的希望。

(本文由本刊编辑根据钱理群先生的演讲《漫说大学之大》整理,有删节。本文原文收录于钱理群著作《致青年朋友》中。)

图书简介

《致青年朋友》是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先生与大学生们进行心灵对话与交流的产物和记录,收录了钱先生在全国各地的十六篇演讲以及与青年人交流的五十通书信,他饱含着生命的激情,孜孜探寻社会的出路,苦苦求索生命的真谛,为广大青年朋友开启了广阔的精神空间。

作者简介

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其著作和文章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在几代青年朋友中都有很大的影响。他1939年生于四川重庆,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后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后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2年退休后,钱先生继续与青年朋友以各种方式交流对话,为成长中的学子们打开了广阔的精神空间。

猜你喜欢
底子大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6月,鸟语蝉鸣绿树成荫
拿出精神
至善
要面子,更要底子
底子和面子
金玉良言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