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谱成像的机采籽棉杂质分类检测

2021-11-11 05:23常金强张若宇庞宇杰张梦芸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年11期
关键词:棉叶籽棉杂质

常金强,张若宇,庞宇杰,张梦芸,扎 亚

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农业农村部西北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引 言

近年来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比例增加,机采籽棉需要在后续加工过程中进行多道清理工艺,但是清理机械会对棉花纤维造成损失,降低加工所得皮棉的品质,影响最终产品价格和经济效益。因此对棉花杂质进行检测,并将杂质进行分类判别,为调整棉花清理机械加工参数和工序提供参考依据,对提升皮棉品质具有重要实际生产价值和意义。

由于皮棉中异纤含量对价格影响较大,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异性纤维检测[1-2]。张志峰等[3]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自适应迭代阈值法皮棉疵点快速检测方法;张林等[4]采用LED与线激光的双光源一次成像方法,可以检测出各种颜色的异性纤维;张成梁等[5-6]、王昊鹏等[7]提取机采籽棉可见光图像中杂质的颜色、形状和纹理特征,对各类植物杂质进行分类检测;倪超等[8]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对短波近红外高光谱图像中的地膜进行检测。

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性杂质的检测,Wang等[9]采用基于自动视觉检测系统的伪异性纤维检测方法,提高了棉花中异性纤维的分类精度。Fortier等[10]建立棉花中植物杂质的近红外光谱库,进行杂质光谱分类识别。Li等[11-15]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采用反射、透射和荧光等成像方式,应用降维、特征波段选择、分类判别算法等分析方法,对皮棉中多种植物和异纤杂质进行检测。

上述研究对象主要是皮棉,由于皮棉经过杂质清理和轧花去籽处理,杂质含量小,棉层均匀易于图像中杂质的检测;而机采籽棉中不仅含有较多杂质,且棉籽导致棉层不均匀,使得图像检测难度增大,使用传统的检测方法无法有效检测各类杂质。

基于高光谱成像检测技术,根据棉花和各类杂质的光谱特征,针对机采籽棉中存在的植物和残膜杂质建立分类判别模型;并充分利用光谱图像的空间信息,实现对机采籽棉各类杂质的像素等级分类判别,为棉花加工设备提供快速信息反馈。

1 实验部分

1.1 样本的制备

共取样籽棉10 kg,其中籽棉取自棉花加工企业,地膜取自采收后的棉花地。将籽棉和杂质手动混合均匀,每个样本(30±0.5)g,使用电子天平称重(量程1 000 g,分度值0.01 g),共120个籽棉样本。样本中检测的杂质有棉叶,棉枝,铃壳(内和外)和地膜共5种杂质,如图1所示。

图1 机采籽棉和主要杂质

1.2 高光谱成像系统和图像采集

高光谱图像采集系统如图2所示,由成像光谱仪(Imspectral V10E-QE,Finland)、CCD相机(C8484-05G, Hamamatsu Photonics,Japan)、镜头、光源(150 W卤素灯,China)、电动位移平台(PSA200-11-X,Zolix)和电动位移平台控制器(CS300-1A,Zolix)、暗箱、PC计算机等组成;在PC上用Spectral软件进行图像采集软件控制。高光谱成像系统光谱范围为360~1 000 nm,光谱分辨率为2.7 nm,采集的图像有256个波段。

图2 高光谱图像采集系统

为保证视野足够,调节镜头和样本的间距为25.5 cm;为矫正速度不匹配带来的空间畸变,使用一张打印有一个圆圈的A4纸调试平台的速度,转速设定为940 pulses·s-1;曝光时间为3.5 ms。

将样本置于内部大小为15 cm×20 cm×3 cm的样本盒中,分布均匀,将样本盒固定于移动平台上进行图像采集。样本盒覆盖有黑色背景纸,有利于后期掩膜去除背景以及后续处理。

为减少光源光强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图像信息噪声影响,使用的高光谱成像系统在采集图像之前需要进行黑白校正。扫描聚四氟乙烯白板获得白校正图像;镜头拧上镜头盖并关闭光源采集黑校正图像,该图像包含有相机暗电流噪声信息。图像采集后用软件SpecView(V2.9.2.7)按式(1)进行校正

(1)

其中:I为原始图像,Ib为黑校正图像,Iw为白校正图像,Ia为获取校正后的图像。

1.3 机采籽棉数据分析和杂质多分类模型

使用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平均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将成百个相互高度相关波段数据降维至少数个新的主成分变量上,用来代替原来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并通过绘制分布散点图体现原光谱数据的分类识别可行性。

采用LDA,SVM和ANN三种有监督的分类判别分析方法建立机采籽棉杂质多分类判别模型。模型训练的过程为:首先将提取的平均光谱数据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然后根据不同模型的参数特点和数据特性,使用训练集采用5折交叉验证,确定最佳的模型参数, 并使用测试集对模型结果进行评估。

2 结果与讨论

2.1 高光谱图像光谱曲线数据提取与分析

2.1.1 平均光谱曲线提取与变化规律

经过黑白校正后的图像,在可见至近红外波段上,共有256个波段。意味着在空间域上每个像素具有256个特征,这些特征组成该像素对应的光谱曲线。因高光谱图像中存在噪声,单一像素对应的光谱曲线可能在噪声的影响下,表现出较大的变化。因为光谱成像仪的特性,高光谱图像在首尾的波段图像噪声较大,有用信息较少,所以将这些波段剔除,即去除395 nm以前和970 nm以后的光谱图像波段,将395~970 nm区间共226个光谱波段的数据作为后续分析数据。

从每幅图像中提取10条平均光谱曲线,共1 200条光谱曲线,其中棉叶、残膜、铃壳外、铃壳内、棉枝和棉花分别为457,173,88,193,63和226条。绘制机采籽棉中具有代表性的棉花和各类杂质的平均光谱曲线,如图3所示:各类物质在430 nm处附近反射率均为最小,吸收最强;棉花的反射率较其他物质在大部分波段范围高;残膜整体上和棉花变化趋势一致,但是数值比棉花低,验证了从图像上检测残膜的难度较大;铃壳内的反射率在750 nm前低于棉花和残膜,但是在750 nm后超过了棉花和残膜;棉叶、棉枝和铃壳外在趋势和数值上都比较相似,但是棉叶在680 nm处出现了吸收峰,此现象对应了叶绿素的吸收波段。从630 nm开始到近红外波段范围内,铃壳外的反射率比棉叶和棉枝都高。

图3 机采棉和各类杂质平均光谱曲线

综上所述,虽然棉花和各类杂质的光谱曲线趋势相同,但还是体现出不同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不同种类物质(棉花、化学纤维和植物)之间的差异大于同类物质之间的光谱差异,同种物质之间的差异不能通过单个波段进行判别,所以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

2.1.2 机采籽棉光谱曲线PCA分析

对提取的平均光谱曲线进行PCA变换,如图4所示,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7.2%,前6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9.9%,能够代表原始光谱数据的大部分信息。PCA前两个主成分的散点图如图5所示,6类物质光谱变换后的新变量分布于整个空间中。由图可知,棉花、残膜和铃壳外与其他三类相比,有较好的聚集性和可分性,但是由于棉叶、铃壳内和棉枝三类的物质组成(纤维素和木质素)相似性较高,光谱特征相似,导致相互叠加在一起,空间分布存在严重交叉,无法有效区分类别。由于PCA为无监督降维方法,无法有效利用分类信息,因此需要使用有监督的数据建模方法,对光谱分类数据进行学习拟合,实现对杂质类别的准确识别。

图4 前6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

图5 前2个主成分分类散点图

2.2 机采籽棉杂质光谱多分类模型

2.2.1 线性判别分析(LDA)模型

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是将原始数据投影到更低的维度上,减少特征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导致的特征冗余问题。通过LDA进行降维,可以达到提升分类准确率的目的。

与PCA中的分布相比,图6(a)中棉花、残膜和铃壳外有更好的聚集性和可分性,表明有监督的LDA模型降维方法变换后的数据具有更好的可分性;但是棉叶、铃壳内和棉枝这三类还是相互叠加在一起,空间分布存在严重交叉,无法有效区分类别。因此针对该三类重新进行了LDA降维,见图6(b)中的棉叶、铃壳内和棉枝表现出了较高的可分性,验证了LDA模型在机采籽棉多分类上的可行性。

图6 LDA前两个特征的类别散点图

因LDA易出现过拟合,因此在LDA模型构件中采用正则化防止过拟合,建立分类模型,得到训练集准确率为86.4%,测试集准确率为86.2%,其差值较小,未出现过拟合现象。

2.2.2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广泛应用于建立分类判别模型。在SVM分类模型构建中采用RBF径向基函数构建了分类模型,对gamma(g)和cost(C)两个参数进行寻优,将Lg(g)和-Lg(c)参数区间设置为[0,10]。由图7可知,在C=105、gamma=0.1时,交叉验证集的准确率最高达到95.19%。根据最优参数模型得出训练集准确率为83.42%,测试集准确率为83.40%,两者差值较小,未出现过拟合现象。

图7 SVM模型寻优结果

2.2.3 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是一种影响强、分类效果好的神经网络分类算法,在解决非线性问题上具有较强能力。在ANN分类模型构建中,设置隐含层层数区间为[1,10],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区间为[1,18],激活函数选择Relu函数进行参数寻优。由图8可知,在隐含层层数为2,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17,交叉验证集的准确率达到最高为73.92%。以寻优所得到的参数,建立ANN分类模型并输出,训练集准确率为82.9%,测试集准确率为81.8%,没有发生过拟合。

图8 ANN参数寻优结果

2.3 模型效果比较

对上述的多分类模型准确率性能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LDA模型的准确率高于SVM模型和ANN模型,训练集和预测集的准确率达到了86.4%和86.2%。由于高光谱波段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分类模型无法有效筛选信息,会引起误差的产生。LDA在分类前对光谱特征进行了降维,减少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保留了大部分类间信息,因此在多分类问题中,相较于SVM和ANN具有更好的效果。

表1 光谱曲线分类模型准确率和时间

三个模型预测效果如图9所示。在LDA模型中,地膜、铃壳(内和外)和棉花的准确率较高,均高于90%;棉叶和棉枝的准确率较低,分别为59.84%和77.08%,其中有26.77%的棉叶被识别为棉枝,9.72%的棉枝被识别为棉叶,9.72%的棉枝和8.66%的棉叶被识别为铃壳内;与LDA模型相比较,SVM模型和ANN模型的铃壳内准确率有所降低,误差类别分布一致但较高。分析认为这些识别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棉叶、棉枝和铃壳内的物质成分相似度高,导致在波段范围内表现出光谱曲线相似的特点。

图9 分类模型预测集效果

2.4 像素等级杂质分类判别

根据三种算法对120个高光谱图像进行检测分类,并将运行时间进行平均,得到每个模型检测高光谱图像所需运行时间。结果如表1所示,SVM,LDA和ANN的运行时间分别为73.65,1.86和2.58 s,综合比较,LDA的分类准确率较高且运行时间少,确定LDA分类模型为最优模型。

使用训练的LDA模型对高光谱图像进行像素等级分类,分类效果如图10所示。可看出棉花识别效果较好;部分棉叶和棉枝不能有效识别;地膜虽然被检测出来,但因地膜的光谱曲线在大部分波段上和棉花相似,亮度较棉花低,所以部分棉花中表面不平导致的亮度较低的区域被识别为地膜。上述分类效果与杂质光谱的分类判别模型结果一致。

图10 高光谱图像像素等级分类识别结果

3 结 论

(1)通过参数优化,建立了三种机采籽棉杂质分类判别模型。其中LDA的分类准确率较高,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准确率分别为86.4%和86.2%。由于棉叶和棉枝的物质成分相似,光谱曲线相似,导致棉叶和棉枝杂质的分类准确率较低。

(2)对于像素等级杂质检测,该方法能够识别大部分杂质,检测效果明显。LDA算法需要的时间约为1.86 s,少于ANN的2.58 s,且远少于SVM的73.65 s,能够满足实际生产对于检测的需求,因此LDA为最佳模型。

(3)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基于该方法,增加样本数量,选择覆盖范围更大的波段和加入纹理特征,提升棉叶和棉枝的检测效果;并根据光谱图像数据分析提取特征波段,开发多光谱成像检测系统,实现更高效率的机采籽棉杂质实时检测。

猜你喜欢
棉叶籽棉杂质
国内外籽棉加湿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剔除金石气中的杂质,保留纯粹的阳刚之气
籽棉加湿刍议
不同棉花品种棉叶螨的发生动态
棉叶螨无公害防治技术
二则
在细节处生出智慧之花
组合式籽棉清理机在机采棉清理工艺中的应用
棉叶螨的研究及防治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