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鑫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以造血功能异常为表现的血液疾病。该病主要由遗传与环境等因素引起,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贫血、感染及出血等,对患者身体及心理造成严重损害,导致其治疗依从性下降,心理负性情绪增多[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要长期、系统地接受治疗,且治疗过程中常发生并发症,导致患者及其家庭负担加重。有相关研究报道[2],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用优质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其治疗效果增加,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临床中常见的护理方法是一般护理方法,但一般护理方法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干预效果不佳,无法系统、全面地对其进行护理,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前进行充足、有依据的准备后方可进入到护理流程,进入后结合患者的意愿、想法等对护理方法进行调整所实施的一系列护理干预[3]。本研究就循证护理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心理状况及并发症的效果作一探讨。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96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4]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②患者知情并签署书面文件,同意配合;③依从性较高。本次研究已取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重大心肺功能疾病者;②合并语言、意识障碍者;③不愿配合或中途退出者;④依从性较差者。以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行一般护理方法:①入院宣教。入院时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健康宣教,让患者对疾病知识有充分的了解。②环境护理。对病房进行定期消毒、开窗,保证有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③饮食护理。进行饮食干预,嘱患者多食用高营养、高蛋白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④用药护理。定时对患者进行用药提醒,包括用药的名称、时间、剂量,保证患者能够按时服药。⑤运动护理。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体能运动,以患者自身耐受为宜。
1.2.2 实验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循证护理干预,循证护理包括以下内容。
1.2.2.1 成立小组 由护士长任组长,挑选6名优秀的护理人员任组员,组成专项干预小组,对小组内成员进行系统培训,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专业知识及循证护理干预流程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对小组内成员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护理干预流程,小组内成员每周举行1次组内会议,对每周护理工作中发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整理及 改进。
1.2.2.2 循证指导 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对患者进行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真实需要。护理人员依据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及中国知网等平台查阅相关文献,对患者的真实需要进行循证支持,根据中外文献与日常护理中的条件支持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流程。
1.2.2.3 建立信任 与患者每天沟通15min,在沟通过程中注意语气、神态,避免对患者自尊心造成伤害。沟通中详细了解患者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知程度、对疾病抱有何种负性情绪以及对临床干预的预期效果。将患者的自身想法进行记录与整合,对患者的现阶段问题进行分析,给予个性化干预。
1.2.2.4 个性化干预 ①健康宣教: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采用不同的健康知识宣教方法。例如集中宣教,由护理人员将患者集中在一起,向患者介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要求家属陪同患者共同完成健康知识宣教,并让患者与家属就宣教知识进行互相叙述,以强化患者对疾病的认知;②心理状态辅导:护理人员应该从朋友的角度对患者进行开导。让患者知晓保持积极心态的重要性,教会患者放松心态的方法,例如:养小动物、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③积极预防并发症: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机体进行定期测评,时刻注意患者的口鼻状况,保证处于湿润状态。推荐患者采用定制漱口水或生理盐水漱口,避免发生口腔感染。如患者存在口腔溃疡,应给予患者碘甘油或冰硼散,将其敷在口腔溃疡处。如患者存在真菌感染,应以浓度为2.5%的制菌霉素液进行漱口。患者易并发出血,应及时对患者的指甲进行修剪,避免自己抓伤。患者如存在恶心、头晕等情况,应绝对平躺,将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扣子,保持呼吸通畅,给予患者吸氧、脱水治疗。如患者存在消化道出血,则应立即禁食,待止血1d后进流质饮食,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两组患者均给予28d的护理干预,干预过程中如出现不良情况则应停止干预,全力对患者进行急救。
1.3 判定依据
1.3.1 心理状况评估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情况,两个量表满分均为100分,≥50分表示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
1.3.2 并发症 对比两组患者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不规律)、感染(皮肤、肺部、口腔、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分为给予卡方及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计学意义。
2.1 两组心理状况对比干预前两组心理状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心理状况对比(±s,分)
表2 两组心理状况对比(±s,分)
项目 实验组(n=48) 对照组(n=48)SAS评分 干预前 56.67±3.56 56.71±3.48 干预后 50.66±2.55 53.62±2.57 SDS评分 干预前 57.74±3.52 57.68±3.63 干预后 51.48±2.52 54.57±2.81
2.2 两组并发症对比实验组出现月经不规律1例,肺部感染1例。对照组出现月经不规律2例,鼻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肺部感染1例,口腔感染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皮肤感染1例。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9,P=0.045)。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逐年增多,该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需要患者长期、系统地接受治疗。长期患病使患者产生了逆反心理,导致患者的依从性下降[5]。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手段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减少治疗中的并发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6]。临床中常见的护理方法存在针对性不强、护理不周全、无法更好地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护理干预等弊端。有文献报 道[7,8],循证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的疾病应对方式评分。循证护理干预是护理人员经过有计划、有依据的准备后,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所存在的对病情恢复有影响的因素进行针对性地护理,从而达到干预目的。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心理状况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通过循证明确患者的真正需求,并给予针对护理干预。先拉近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以便于护理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随后针对不同患者给予不同的健康宣教方法,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全面的认知,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观点。教会患者多种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并让患者寄情于生活,以改善不良心理状况。李雪等[9]将心理干预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研究数据显示,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与本研究结论一致。并发症是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重要消极因素,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疾病进展,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应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通过保持口鼻湿润、冰硼散缓解口腔溃疡、剪除过长指甲等方法对患者的并发症进行针对性干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曹宇佳等[10]应用了循证护理后患者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与本研究结论相符。本研究通过健康宣教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应用并发症针对性护理,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使患者明确科学的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科学、高效的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改善患者的疾病面对方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心理状况,使其并发症发生率降低。